古代糧食產量低不夠吃,為什麼古人不開墾荒地

大家好,我們的永仁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現在我們的耕地非常緊張。緊張的原因,是因為人口很多,因此平均每個人的耕地很少。同時各種各樣的建設,比如修路建房辦工廠等等,又會佔用很多耕地。以至於全社會都在呼籲,要保護耕地。否則的話,我們將會落得個糧食不夠吃,再次鬧饑荒的危險。
但是,古代和現在剛好相反。古代的人少,地多,糧食卻也經常不夠吃,這又怎麼理解呢?
古代糧食產量低不夠吃,為什麼古人不開墾荒地
有人可能會説,古代地雖然多,但大都是荒地。這些荒地都不怎麼出莊稼,所以種了也沒什麼用,糧食依然不夠吃。
荒地不出莊稼可能是真的。因為荒地的泥土少,裏面會有很多石頭瓦礫,同時大樹的根鬚盤根錯節,要想開墾出來,確實不太容易。
同時,古代的生產工具很落後,從最初的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再到鐵器時代,人類經歷了好幾千年的時間。在大部分時間裏,這些生產工具都很落後,無法用這樣笨拙的生產工具,把荒地開墾出來。就算是後來出現了鐵器,其實也很笨拙,其生產效率也不高。陶淵明曾寫過一句“晨起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的詩句,他又寫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詩句,這充分説明,由於古代的生產工具落後,技術落後,就算非常辛苦,也沒辦法取得好收成。
當然了,有一利就有一弊。古代的荒地雖然不好收拾,卻也有優勢,就是腐殖質很多,這些腐殖質是天然的肥料,莊稼種在裏面,也會有收成的。再説了,古人擅長於刀耕火種,他們經常會放一把火,把山林給燒光了。接着,便在這種燒過的地上種糧食。同時,古人還擅長於廣種薄收,他們會撒出很多種子在裏面,隨便它生長。管理上也不會太在意。到了秋天的時候,能收多少就收多少。這樣一來,也能有一些收成,斷不至於太缺糧食。
古代糧食產量低不夠吃,為什麼古人不開墾荒地
有人可能又會説,古代的水利建設不好,莊稼缺乏灌溉,只能靠天吃飯。如果出現乾旱、水澇或者蟲災,就會影響莊稼的收成。這種情況,在古代經常出現。因此,莊稼欠收的時候總是非常多。
這個説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古代的水利設施確實不好,確實是影響收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戰國末期,為什麼秦國能夠快速地脱穎而出,就是他們進行了包括都江堰、鄭國渠在內的許多大興水利建設。而正是這樣的建設,才讓秦國有了豐富的糧食,才為秦國的南征北戰,做出了重要的保障。
但是,要進行這樣的大興水利建設,卻並不容易,因為那需要非常多的人力物力。而古代統治者可能修萬里長城,可能修阿旁宮,卻很少有搞大型水利工程建設。鄭國渠,也是因為韓國想騙秦國,消耗秦國的人力物力,無心插柳的結果。還有京杭大運河,它是一個重要的灌溉工程。但是,當初隋煬帝修建的時候,並不是用來灌溉的,而是用來遊山玩水的。可見,古代的統治者們,確實從來也沒有想過,要真心修建水利工程。
不過,雖説古代的水利設施不是很發達,古代的生產技術水平不高,造成古代農作物的收成不好。但是,真正讓古代總是缺糧的,卻主要並不是這些原因。那麼是什麼原因呢?
古代糧食產量低不夠吃,為什麼古人不開墾荒地
其一,統治者的折騰。
古代統治者,為了私慾,從來不會讓老百姓安心地進行農業生產。他們總會把老百姓徵集去打仗,去和別的國家和民族爭鬥,或者搶奪地盤打天下。就算不打仗,他們也會徵集老百姓去修建很多大型的,供統治者玩樂的工程。
本來古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需要足夠的人力,並且需要青壯勞動力來從事農業生產,才會有好的收成。但是統治者把老百姓中的青壯年徵集去幹這樣的事情了,種莊稼的就少了,荒地就開墾不出來了,因而收成就不好了。
我們只需要看看古代的“文景之治”就明白了,只要給老百姓一些時間,讓他們安心地生產,他們就能讓莊稼獲得豐收,也就不差糧食了。
其二,統治者的剝削。
古代土地確實很多,但是,真正歸老百姓佔有的土地卻並不多。大部分土地,都在地主手裏。老百姓需要租種地主的土地,而且土地上的糧食,有很大一部分到了地主的手裏。而且越是到了王朝末年,這樣的情況越嚴重。
也就是説,實際上古代的糧食是不缺乏的。但是由於分配不公,大部分糧食在少部分人手裏,因而造成大部分人缺糧的現象。杜甫所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講的就是這樣一種現實。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92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糧食產量低不夠吃,為什麼古人不開墾荒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