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范仲淹,我們會想到什麼?
想到《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想到《漁家傲.秋思》,“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想到《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想到《蘇幕遮.懷舊》,“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沒錯,他是一位我們從小在課本上學習的大文豪。
但,寫詩寫詞寫文章,其實只是他的副業,他的主業,是抵禦西夏的大宋統帥。
李元昊稱帝后,為了逼迫宋廷承認西夏地位,舉兵犯宋。三川口一戰,宋軍慘敗,震驚朝野。
危急時刻,在朝中聲望極高,但當時被貶地方的范仲淹,被仁宗重新啓用,出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戍邊大宋西北邊境。
後來他主動申請去延州當知州,這是西夏與大宋交鋒的最前線。到任後,這位文人竟然展現出了超高的軍事才能,改革軍隊舊制,分部練兵,輪流禦敵。同時,他還主持修建了兩個軍事基地——青澗城和鄜城,並建議西北各地加固邊防要地。
接着,范仲淹上書朝廷,將十二座廢棄的軍事要塞改為城鎮,使得因戰爭流亡的百姓和羌族得以迴歸。任職慶州時,又以朝廷名義犒賞羌族各部,並簽訂條約,於是偏向西夏的羌族,又開始投入了大宋的懷抱。
公元1042年,李元昊兵分兩路,再次攻宋,在定川寨大敗宋軍,接着進軍潘原,直指長安。結果到達渭州時,面對已經修固的堅城,久攻不下。此時,范仲淹又率領6000精鋭趕來救援。李元昊迫於壓力,只得撤出邊塞。
果然如仁宗所説:"若仲淹出援,吾無憂矣。"
戰後,范仲淹獲得升職,加封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
他與韓琦搭檔,調文彥博為秦州統帥,滕宗諒為慶州統帥,張亢為渭州統帥,號令分明,愛護將士。
從此,西邊邊防線重新建立並穩固下來,西夏軍終於發現,范仲淹看似是文人,但要撼動,卻比登天還難。於是尊稱他為“小范老子”,説“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由於連連征戰,西夏國內經濟凋敝,田地無人耕種,牛羊無人放牧,對宋用兵又沒討到好處,只能接受議和,史稱“慶曆和議”。合約規定,李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廷冊封,向宋稱臣。宋廷賜其金銀、茶葉、絹布等,並解除經濟封鎖,重開邊境貿易。
邊關危機剪除後,范仲淹進入朝廷,被仁宗拜為參知政事(副宰相),發起改革,即“慶曆新政”。但由於改革觸動官員利益,實施一年時間,就宣告失敗。
之後范仲淹回到地方,出任鄧州知州。在處理政事之餘,他設立書院講學,鄧州文風大盛,期間更寫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縱觀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為官理論,也足以成為古今官員的座右銘。
范仲淹死後,諡號“文正”,這是文人至高無上的榮耀,後世還有一位完人,諡號也是“文正”,他就是曾國藩。其實早在宋朝,范仲淹先生已經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