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趙國的強軍之路,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為何遭貴族抵制?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經典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可謂是最強大的存在,它在中國軍事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強大的軍隊,其中大部分都是以騎兵為主,比如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改革的“胡服騎射”、漢武大帝時期的漢軍鐵騎、三國曹魏的精鋭騎兵虎豹騎、南北朝時期陳慶之的白袍軍、唐朝時期的玄甲軍、南宋岳飛統領的精鋭騎兵背嵬軍、明末時期的關寧鐵騎、清朝初期的最強騎兵八旗鐵騎等。騎兵部隊在冷兵器時代,完全是最為可怕的存在。

根據中國目前出土的文物來看,早在殷商時期便有騎兵,但並未形成規模。春秋時期,騎兵開始慢慢發展,如秦穆公時期送晉公子重耳回國時,送其“疇騎二千”(《韓非子》:“秦穆公因起卒,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於晉,立為晉軍”)。在沒有機械車輛運輸的古代,騎兵是機動性、戰略投送能力最強的部隊。直到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為使軍隊強大起來,甚至走上“以胡制胡”的道路。

01.趙國的處境——“四戰之國”

趙國被稱為“四戰之國”,當時趙國北邊有樓煩(少數民族)、東胡;南邊有韓國、魏國;西邊有秦國、林胡;東南有齊國、中山國;東北邊有燕國。據傳華夏族與匈奴族同源(

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

),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集團,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

(春秋時期謂之戎、狄;戰國時期稱其為胡)

。趙國所面對的乃是“三胡”,林胡、樓煩和東胡,這三支是當時崛起於大漠南北的遊牧民族,異常的勇猛剽悍,並且擅長騎射。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各國的侵擾一直存在,其中影響最大的為趙國,其次是秦國。古代時期中原地區戰馬較少,而北方遊牧民族戰馬居多,主要以騎兵為主。戰國時期,中原各國雖然有騎兵部隊,但數量較少,戰鬥力也稍遜。除此之外,中國北部地區山地較多,三胡的輕騎兵特別擅長這一環境作戰。

除北方胡人的侵擾外,由於趙國的正處於國勢衰落期,周邊的小國都敢前來侵擾趙國。在與強國之間的戰爭中,趙國只有捱打的份,其大將還曾被擒。趙國所面臨的窘境,無法用常規的改革模式來改變,眼看國家將要被兼併,一場大的改革即將到來。趙武靈王所面臨的抉擇,將決定趙國未來的走向,或是走向滅亡,或是與羣雄爭霸。

02.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

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邯鄲城提出一個讓人不敢相信的主張,便是“着胡服、習騎射”。趙武靈王所提出的“以胡制胡”的方針,遭到許多趙國貴族的反對。所謂“胡服”便是穿着胡人的服裝(當時胡人的服裝是短裝,束皮帶,用帶鈎,穿皮靴)。而當時的中原人穿得都是寬袍大袖,顯得拖拖拉拉,相比之下,胡人的裝束更方便作戰。趙武靈王所提出的“胡服騎射”,不僅僅施加於趙國的軍隊中,全國上下的臣民都要改穿胡服,所涉及的層面非常廣,同時也加大了改革的困難。

在趙武靈王看來,胡人在軍事服飾上是有很大的長處的,起碼比中原各國的軍隊服飾更加“先進”。胡人穿窄袖短襖,無論是在生活起居還是狩獵作戰時,且都是非常便捷的。胡人在作戰時,主要是以騎兵為主,常使用弓箭。胡人從小開始就學騎馬射箭,所以戰鬥力較強,難以對付,這也是趙武靈王看到胡人的作戰優勢。當時中原各國的兵車相比胡人的輕騎,其靈活機動性更低。趙武靈王告知下屬:

“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來如飛鳥,去如絕弦,乃是當今之快速反應部隊,帶着這樣的部隊馳騁疆場,哪有不取勝的道理。”

在中國古代,中原地區的民族對遊牧民族的印象比較差,自古以來便抵禦遊牧民族的侵擾。古代時期的長城便是比較好的例子,如烽火戲諸侯時期的犬戎,春秋戰國時期的戎、狄、胡等,秦漢時期的匈奴。戰國時期,趙國經常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導致趙國之民對他們格外的憎恨與厭惡,並且中原人都覺得遊牧民族乃是落後之民族,沒有可以學習借鑑的地方,所以當趙武靈王第一次提到“胡服騎射”時,無不嘲笑。趙武靈王則説:“愚者所笑,賢者察焉。”

趙武靈王最終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毅然發佈“胡服騎射”的政令。

03.胡服騎射的改革阻力

為何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會遭到趙國貴族的抵制?

改革舊制必然損害到守舊勢力的利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命令還沒有下達,便遭到趙國很多貴族的反對。比如趙國公族公子成(趙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藉口,公然反對改革變法。中國古代大大小小的變法無數,幾乎每一次變法改革都會觸碰舊制,必然也會遭到某些人的反對。古人更傾向於延續古制,並認為變更先祖制定下的習俗法制都是不得人心的。秦孝公重用衞商(商鞅)變法改革,其遭受的阻力非常大,甚至因此而殞命。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移風易俗對於百姓而言並非小事,更何況趙國的上層階級。

趙武靈王所推行的改革,已經不單是一次軍事改革措施,而是一個國家移風易俗的改革,同時也是一次對傳統觀念的更新。筆者舉一個例子便可知,比如滿清入關後,想將其滿人的習俗強加於漢人(剃髮留辮),許多漢人誓死抵制,結果很多人都因此掉了腦袋。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要求剪辮子,也仍然遭到不少民眾的抵制,也不分滿人還是漢人。趙國便是如此,世世代代民眾皆延續祖制,如今趙武靈王想要改變現狀,必然有很大的阻力。

趙武靈王深知反對改革者必強,改革的阻力也會非常大。為表示改革變法的決心,趙武靈王自己做好表率穿起胡服,並親自去説服公子成等反對派。守舊勢力公子成等人心裏很不是滋味,便到處散佈謠言:“趙武靈王平素就看着我們不順眼,讓我們穿胡服是故意來羞辱我們的(當時中原國家把少數民族看作是“異類”)。”趙武靈王為此召集文武大臣於邯鄲城,並當着所有人的面用箭將城門樓上的枕木射穿,説:“若有人再敢阻撓變法,我的箭就會穿過他的胸膛!”

自此之後,公子成等人再不敢妄發議論。趙武靈王用抓典型的方法做好羣眾工作,並且以身作則。如今公子成都已經改穿胡服,趙武靈王也是如此,便無人敢反對。

04“胡服騎射”的改革成效

趙武靈王經過改革後,趙國從原本的步兵和兵車為主的軍隊體系,轉變成為以騎兵為主體的一支軍隊。改革進行一年後,趙武靈王便牛刀小試,先向侵擾趙國已久的中山國發起進攻,結果一直打到寧葭(今河北獲鹿縣北)。而後,趙武靈王將兵鋒直指胡地,打到達榆中(今內蒙古河套東北岸)。強大的趙國軍隊迫使林胡王獻良馬求和,趙國多年來,終於揚眉吐氣。趙武靈王后來決定要直接滅掉中山國,於是兵分三路,直接吞併整個中山國。

除此之外,趙國還對北邊的匈奴和西邊的樓煩用兵,使得趙國之地闢地千里。經過“胡服騎射”後的趙國,成為當時除秦國外,國力最為強大的國家。胡服騎射是趙國的強軍之路,同時也促進了整個中原地區騎兵的發展,這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05.小結

從歷史背景來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人們還把少數民族看作是“異類”,並且各國一直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中原王朝幾乎都主張“攘夷”。趙武靈王則看到胡人的長處,決定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並且認為只要對富國強兵有利的事情,不必拘泥於古人的舊法。梁啓超先生認為趙武靈王是自商周以來,四千餘年中的第一偉人,他與秦始皇、漢武帝和宋武帝劉裕一樣,是中國歷史上4位取得對北方遊牧民族戰爭勝利的人之一。

趙武靈王敢於衝破守舊勢力的阻撓,堅持向當時“落後”的夷狄學習,這充分表現出他作為社會改革家的魄力和膽識。在《黃帝以後的第一偉人——趙武靈王傳》中有一句評價:

“七雄中實行軍國主義者,惟秦與趙。商鞅者,秦之俾斯麥;而武靈王者,趙之大彼得也。”

參考資料:《戰國策·趙策二》、《史記·趙世家》、《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