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去偽存真,不請自答。
先看看 GE 內部的驅動力:
在當前的能源設備行業,尤其是利潤最豐厚的還是透平設備行業,主要產品市場為:蒸汽輪機,燃氣輪機,壓縮機,水輪機(次要)。
至於風電水電,一個早已經是紅海,可能深海風電才有較高門檻,後者市場已經極度萎縮,肯定不能代表未來的方向。
GE 的蒸汽輪機因為成本過高,同時,出於發展戰略的原因,現在份額已經很低,國內早已經沒有生產實體,轉而以合作的方式,依附於國內廠商。這種合作模式問題在於,如果沒有做大,雙方為了市場,可以親密無間,如果一旦做大,雙方很快就會產生矛盾,比如某德資五百強和某央企大廠,所以對 GE,上策是要有自己的生產基地。以及屬於自己的完整團隊,和大量的裝機業績。
alstom 的蒸汽輪機的合資工廠,雖然現在比較蕭條,但是無疑是外資企業在中國本地化最為成功的工廠之一,GE 一旦擁有這個工廠,很多產品都可以落地中國,蒸汽輪機,甚至壓縮機,燃氣輪機的一部分,等等。
如果想重新建設成功本地化的工廠,背後完全不是投錢那麼簡單,這個話題太大,就不展開説了。
alstom 在全球的蒸汽輪機裝機容量,絕對是全球領先之一,目前在中國已經具有了很強大的機組服務改造團隊,以及成熟的電站脱硫脱硝團隊,自有機組和國內市場的改造蛋糕,是非常誘人的。
如今新機市場低谷,改造市場巨大,而且改造利潤事實上比新機大,不過要想在改造市場吃到大份蛋糕,以往的裝機容量必須也要大。
數據 1,alstom 全球發電領域,裝機容量約為 25%
http://www.alstom.com/microsites/power/
在本土化的方面。GE 在中國本地團隊比較薄弱,大部分是銷售市場相關,這並不能適應今後的形勢,收購可以彌補這個缺陷,比自己從 0 開始,強太多。從此 GE 恐怕也要走向深度本地化的方向。
在燃機上,GE 去年佔有全球第一的份額,西門子第二,但是過去的情況是,GE 主打航改機,西門子主打工業機,相互競爭。alstom 作為資深的工業燃機生產商,GE 的航改型燃機和 alstom 的工業燃機合併,拓展了 GE 的產品和技術組合,在這一藍海領域進一步奠定了領先優勢。同期西門子也在進行類似佈局,收購羅羅,增加了航改型燃機產品線。
再看看 GE 競爭對手的反應:
西門子參與競購 alstom,絕對是發自內心不希望看到 GE 成功,西門子 CEO 短期內數次拜訪法國總統,快速動員資源給出報價方案,都説明了對這筆收購的緊張和渴望。
在收購失敗以後,西門子 CEO 發了一封滿是酸意的郵件,埋怨“alstom 瞞到最後一刻才讓我們知道希望出售”,“他們甚至不願意考慮我們的方案”,“以 GE 的文化,對他們長久有很大風險,和我們合作更好”,諸如此類,正是因為西門子看到了這筆收購,極有可能打破了行業內三家的相對均衡,所以不惜數次修改方案爭取收購。
隨後,前面講到市場的幾個利潤最高的領域,既然 GE 加強了蒸汽輪機和電力領域,西門子為了保持和 GE 的競爭不至於失衡,就必須在油氣領域進行加強,先是收購了羅羅的航改型燃機。又高溢價,不惜代價(相當於在十個漲停後買股票)收購了美國德萊塞蘭,進而在壓縮機領域對 GE 產生巨大競爭,並進一步在能源油氣領域成為領導者,同時進入 GE 的後院,為此甚至不惜出售家電,諾西,等等非核心業務,其志在必得,顯而易見。
以後市場玩家越來越少,資源越來越集中,競爭越來越激烈,刺刀白刃的競爭。
歸納來説,對 GE 來説,蒸汽輪機得到彌補,燃機得到加強,業務的運營方式會發生很大變化,從以前的機器進口為主,本地主要是服務於銷售,以後會轉為深度本地化運營。同時擁有了外資極為成功的本地化工廠,可能會帶動更多產品的國產化,這不僅僅對 GE,如果考慮到競爭對手的可能反應,可能整個市場,從此玩法都會改變,進入白熱化競爭。
那麼對 alstom 在中國的業務有何影響?
GE 的企業文化是非常現實和激進的,不掙錢的人和業務,都很難生存,以下的 alstom 的相關業務,會比較危險:
1.alstom 在武漢的鍋爐廠,這個工廠連 alstom 自己都想轉手,法國人都受不了虧損了,美國人能等多久?
2.alstom 現在的小蒸汽輪機,當年 alstom 的小蒸汽輪機已經賣給了西門子,禁入期滿,重起爐灶在波蘭建廠,但是現在無論是產品或者業績,都很邊緣化,一羣波蘭人主導的新業務,請問有什麼驅動力説服 GE 保留他們,這波人雖然想先把餅做大,在中國找一個合作伙伴,以求自保,但是沒有訂單和業績,恐怕還是沒有説服力。
這兩項結果都不確定,但是中期來看,這兩項,以及其它的一些邊緣業務,都是很危險的。
為了避免大家被誤導,補充另外一些數據:
數據 2,關於“汽輪機,GE 的技術公認是最領先的”糾正:
全球效率最高的燃煤電廠,上海外高橋三期,所用為西門子蒸汽輪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