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消亡一百多年了,韓國為何還常舉行“科舉模擬”考試?
大家好,我們的侃爺聊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韓國新晉國寶科舉合格證:洪武紀年漢字書寫,加蓋明朝御賜國璽!科舉制度消亡一百多年了,韓國為何還要搞“科舉模擬”考試?
韓國文物部門新認定了一份國寶,是一張距今已有631年曆史的“紅牌”。所謂“紅牌”,是高麗國時代舉行科舉考試時,文科和武科合格證。
這張被認定為國寶的“紅牌”合格證的主人,名叫崔匡之,是他參加高麗國科舉考上文科後得到的合格證,發證日期為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合格證由漢字書寫,使用的是明朝紀年,上面加蓋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授予高麗王朝的高麗國璽。
據韓國文物部門稱,高麗時代的紅牌,流傳下來的只有7件,其他6件都是沒有蓋章的“白條”,加蓋有高麗國璽的,只有崔匡之的這一份,所以,它才榮升為國寶的。
崔匡之的“紅牌”非常簡短,連正文帶日期只有24個字:“成均生員 崔匡之 丙科 第三人 及第者”,落款日期為“洪武貳拾貳年玖月 日。”
“紅牌”中的“成均”,是個古詞彙。相傳,遠古堯舜時的學校,就名成均。《周禮·春官·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董仲舒雲:“成均,五帝之學。”後來,成均就泛稱官設的最高學府。
高麗本是華夏附庸,所以,在文化教育中,一直是追從中原王朝的。包括中原王朝選官任能的科舉取仕,高麗國也學得有模有樣。韓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高麗時代光宗9年(985年,北宋雍熙二年),最早是仿唐制設進士、明經諸科,試詩、賦、時務策及帖經、墨義等。
到李氏王朝時期,科舉考試又進行了改進,分為文科、武科及雜科(易學科、醫科、陰陽科、律科)。為此,他們還成立了最高學府——成均館(相當當中原王朝的國子監),入學者,稱為“成均生員”。
每三年舉行一次“式年試”,此外還舉行各種不定期“別試”,另有不定期由國王親臨考場的“親臨試”,該試再分成成均館儒生參加的“謁聖試”和在昌景宮舉行的由官員參加的“春塘大試”。
李氏王朝的統治者為“兩班”,即文班和武班的大臣。科舉考試是成為兩班文武的必由之路。名義上平民也可以參加,但事實上,這些考試資源主要被兩班子弟壟斷,尤其是文、武兩科。考中丙科(考生中的第三等)第三名的崔匡之,順利入朝為官。
就在高麗崔匡之參加這次科考的前一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也組織了一次科考,在明朝的這批科考生中,出了個大名鼎鼎的牛人——江西吉安人解縉。論起來,解縉算得上是崔匡之的大師兄了。後來,解縉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與機要事務。但是,解縉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活活凍死,卒年四十七歲。
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 ,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的這一選人制度壽終正寢。科學制度消亡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但是,懷舊的韓國人,仍會時不時地來場“模擬科考”,為的是回味歷史的榮光與温暖。如今,將崔匡之的“紅牌”合格證定為國寶,意義也在如此吧?
(圖片來自網絡)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