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説孩子該打就要打?教育專家給出最正的答案!!!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經典

講到該不該打孩子這件事,相信大部分家長都很迷茫。

為此也專門趁着空閒時間,和一些做父母的聊了這個問題。總結起來大家不外乎兩個對立的觀點:

贊成方:當然得打,俗話説,棍棒底下出孝子,不讓他痛一下,小孩子哪會長記性!

反對方:不應該打,孩子還小,還沒有明確的對錯概念,打他,不如用更温柔的方式讓他明白應該怎麼做!

聽起來好像都有道理,那麼到底該不該打呢?

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檔節目裏曾説過一段話,很贊同:

“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什麼意思呢?

言下之意就是,作為孩子的引路人,在某些時候我們必須通過一些懲罰手段,讓孩子明白:有些規矩不能因為年齡小就可以違背。

孩子犯了錯,如果温柔的言語起不到作用,那麼讓他身體感受到痛,也不失為另一種愛TA的方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敬畏要遭災殃。

我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讓他們知敬畏,守規矩,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

1、優秀孩子是管出來的,熊孩子是慣出來的

《管教的勇氣》裏有句話:“教育孩子,小時候要狠管,長大後給他翅膀。”

很多時候我們對熊孩子恨鐵不成鋼,但更可恨的,是從小不對孩子嚴管的“熊家長”。

我還沒搬家之前的小區裏,有一個從小看着長大的鄰居男孩,全家人都很寵他。

還記得一次中秋,男孩爸媽特意把鄉下爺爺奶奶接到城裏過節。

兩老人剛進門時,男孩臉上那種冷漠不屑的表情我至今還記憶猶新。

等開飯的空隙,媽媽招呼男孩幫爺爺奶奶倒茶。

男孩耐不住媽媽的嘮叨,不情不願的倒了杯白水,重重的放在茶几上,水花濺濕了爺爺的衣服。

可能是媽媽覺得兒子還小,也可能是不想搞砸當天的氣氛……

男孩媽媽雖然生氣,但也只是簡單指責了幾句。

那事之後,沒過多久我剛好搬了家,後再次聽到男孩的消息,就是路上碰巧遇到男孩的母親。

原本50不到的年紀,看上去卻像個60多歲的老人,頭髮白了一大片,顴骨凸出。眼睛又紅又腫。

剛一提起男孩的名字,她就忍不住哭了出來。

原來男孩上大學時不知怎的借了網貸,起先不願告訴爸媽,只是每次要生活費時故意多要些還錢,但誰知利滾利,欠款越來越多。

他才惱羞成怒的給家人攤牌,嚷着再不幫他還就只能同歸於盡。

迫於無奈,鄰居選擇了報警,輾轉反側,最後雖然減少了一部分還款。

但作為普通家庭,即使是剩下的貸款,也切切實實抽乾了整個家。

李玫瑾教授説:

“6歲之前性格養成,如果有些問題沒解決,後邊家長就管不了了。”

男孩的行為,恰好就印證了這句話。

小時候任性、不尊重長輩、蠻橫。長大後怎麼可能會有共情能力,怎麼會去心疼父母的不容易?

俗話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老師”不行管教之責,又有什麼資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優秀的孩子是管出來的,熊孩子才是慣出來的。

孩子還小不懂事,那就該打打、該罵罵,只要別讓打罵成為孩子生活的常態。

孩子不喜歡聽道理,就給他立規矩,明確什麼行為該賞,什麼行為該罰,他才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該做。

教育路上,父母要做一個狠人,越小開始糾正孩子的壞毛病,孩子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2、你不管教孩子,社會會替你狠狠教育

英國議院曾通過一條法規,大意是“允許教師在歷經勸告無效的情況下,採取包括身體接觸在內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紀律的學生遵守紀律”。

説白了,就是允許老師在孩子屢教不改的時候進行一定程度的體罰。

但其實,最該實行這個義務的,不是老師,而是家長。

也許會有人説,現在不推崇打罵了,孩子學習已經很累了,再給他增加壓力他會受不住的,還是快樂教育更加素質化。

可是細想一下,有幾個實行快樂教育的家庭是真正成功的?

而那些真正在快樂教育的環境下長大起來的孩子真的沒有在犯錯時受過懲罰嗎?

學習上就沒遇到過壓力嗎?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曾發表過一篇演講,他説:

“教育裏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

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孩子還必須管教、必須懲戒,必須讓他知道教育絕不僅僅是快樂的,學習絕不僅僅是快樂的!”

教育必須要有懲罰手段。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家長罵幾句,苦口婆心和孩子講道理就會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以後再也不犯嗎?

不可能!

不要期待孩子的自覺性,也不要指望你簡單講幾個道理孩子就能大徹大悟。

如果教育這麼簡單,也不會有那麼多家庭的孩子誤入歧途。

你不管教好孩子,社會會替你狠狠教育。而等到那時,再後悔也為時晚矣。

不過,在這裏要解釋一點:

贊同體罰並不是説“打孩子”就應該成為我們教育孩子的常規方法!

打孩子不是目的,讓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有些錯誤,孩子犯了無傷大雅,説説就過去了,但是有些錯誤,一生犯一次就夠了;

所以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掌握好這個度。

最好的懲罰方式無疑不是打罵。但,如果涉及到了觸碰道德底線,或可能會毒害孩子一生的事。

沒有更好的懲罰手段,也只有“打”才能讓孩子繼續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