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的旗主都是誰?你肯定不知道!
最早的八旗制度,沒有後來那麼複雜,只有旗主和佐領兩級。並且也沒有八個旗,只有一個旗。努爾哈赤起兵後,先建立了一旗部隊,旗色不清楚,有可能是黑色旗。後來他消滅了鄰近的一大批部落,組成一支新旗,旗色也不太清楚,可能是紅色旗。於是,努爾哈赤就將自己原有的黑旗交給了親弟弟舒爾哈齊,然後他自己統帥新建紅旗。後來改紅旗為黃旗。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征服了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哈達部。他把哈達部的人丁編為一個旗,讓自己的長子褚英和哈達部的首領吳爾古代(哈達納拉氏)共同管理。這個哈達部的旗,旗色為白色。這便是正白旗的由來。不久後,褚英廢除吳爾古代的首領地位,他自己獨自成為旗主。同時,舒爾哈齊的正藍旗得到了進一步擴充,這些藍旗新歸附的人丁,被封給了太祖的次子代善。所以這一時期,代善是正藍旗裏的“小旗主”。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正藍旗旗主舒爾哈齊被努爾哈赤幽禁。在正藍旗中,原屬於舒爾哈齊的佐領,一多半被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繼承。剩下的原屬舒爾哈齊,但沒有劃歸給阿敏的佐領,則劃歸到了代善的名下。代善之前在正藍旗中的原班人馬,加上新劃給他的人馬,一起脱離出正藍旗,獨立為一個新旗,旗色為紅旗。後來屹立二十多年不倒的正紅旗也就是這麼來的。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1年),努爾哈赤將自己的長子、正白旗的旗主褚英幽禁。正白旗大部分佐領被封給了皇太極。而剩下的一部分佐領,被褚英的長子杜度繼承。於是皇太極就成了正白旗的旗主,而杜度則是正白旗的“小旗主”。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下令將四旗擴充為八旗。他自己的黃旗分為正黃、鑲黃兩旗,均由他親自統領。代善的紅旗,也分成正紅、鑲紅兩旗,由代善和代善的兒子們統領(代善的兒子嶽託和碩託均是鑲紅旗的小旗主)。原藍旗的旗主阿敏,成為鑲藍旗旗主,屬人沒有變化。正藍旗的旗主則由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擔任。另外,莽古爾泰的親弟弟德格類擔任小旗主。正白旗旗主不變,仍由皇太極擔任。鑲白旗旗主由原正白旗小旗主杜度擔任,同時努爾哈赤把自己的第七子阿巴泰也塞進了鑲白旗,與杜度共同組成了鑲白旗(阿巴泰是小旗主)。這裏額外插一句,當時的八旗的旗子,應該是沒有圖案的,也就是一面只有顏色的旗幟。四鑲旗是在旗子中間加一條龍。我們今天看到的這種八旗旗子的樣式,是公元1622年之後才確定的樣式。後金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努爾哈赤按照女真人“嫡長子繼承皇位,嫡幼子繼承財產”的傳統。將自己的三個嫡幼子:18歲的阿濟格、11歲的多爾袞、9歲的多鐸,納入自己親自統領的兩黃旗,並將兩黃旗拆分,分別封給他們,使他們成為小旗主。當時努爾哈赤的兩黃旗一共有60個佐領,他把正黃旗的15個佐領封給阿濟格,另外15個佐領封給多爾袞。再從鑲黃旗分出15個佐領封給幼子多鐸,剩下的15個鑲黃旗佐領由他親自統領。
後來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努爾哈赤遂於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於天聰五年(1631年)先編一漢軍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可以説,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然後努爾哈赤立下遺囑,等他去世後,他自己統領的15個鑲黃旗佐領,也交給多鐸繼承。相當於就是説,阿濟格為正黃旗旗主,多鐸為鑲黃旗旗主;多爾袞沒有位置,於是努爾哈赤把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好讓多爾袞繼承鑲白旗。
結果這次調動還沒有完成,努爾哈赤就突然死了。皇太極瞅準機會,迅速讓兒子豪格搶佔了沒有旗主的鑲白旗。這一下,皇太極父子就搶到了兩白旗。這裏額外插一句,這次分封后,由於正黃旗分給了阿濟格和多爾袞,鑲黃旗成了努爾哈赤唯一親領的旗。因此鑲黃旗就變成了八旗的頭旗。看到這裏很多人應該就明白了,八旗之首是哪個旗?不用説——是鑲黃旗。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這位新任大汗是個狠角色,為了打壓不服他的人,皇太極對八旗進行了三次大的調整。
第一次調整——兩黃旗和兩白旗互換。
這次調旗很簡單,就是皇太極的正白旗、豪格的鑲白旗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的兩黃旗對調。因為皇太極是後金大汗,他認為黃旗只有大汗才配使用。所以,繼承了汗位的皇太極就逼着多爾袞三兄弟與自己對調了旗色,以彰顯自己的“正統性”。
需要説明的是,這次調整隻換旗色,也就是兩白旗換兩黃旗,服裝顏色對調;兩黃旗換兩白旗,服裝顏色對調。而旗主之下的附屬人員沒有進行變動。
第二次調整——鑲藍旗旗主換人。
永平之戰後,阿敏(舒爾哈齊的次子)逃回關外,皇太極藉此機會整肅阿敏。他召集眾大臣及貝勒,給阿敏定了議十六項大罪。最後處理結果是:削去阿敏的旗主之位,並將其圈禁在家。其所屬鑲藍旗則賞給跟皇太極穿一條褲子的堂弟濟爾哈朗。
由於濟爾哈朗也是舒爾哈齊的兒子,這次換旗主,鑲藍旗沒什麼異動。
第三次調整——兩黃旗和正藍旗的混編。
後金天聰六年(公元1632年),正藍旗的旗主莽古爾泰病逝,正藍旗的旗主由原先正藍旗小旗主莽德格類繼承,而莽古爾泰的佐領也由莽古爾泰的兒子繼承(小旗主)。
後金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正藍旗的旗主德格類病死,同年有人告發莽古爾泰、德格類一門謀反。皇太極趁此機會將莽古爾泰和德格類一門剝奪旗權,順便將正藍旗沒收為己。於是正藍旗就被皇太極給吞併了。
吞併正藍旗後,皇太極將原正藍旗的八個佐領封給兒子豪格,又拿出三個封給鑲黃旗小旗主阿巴泰,加強了原鑲黃旗的實力。同時也削弱了正藍旗的凝聚力。
沒過多久,皇太極將正黃旗的一半與正藍旗的一半進行捏合,組成新的正黃旗。將正黃旗和正藍旗剩下的一半捏合,組成新的鑲黃旗,都由皇太極親自統領。
鑲黃旗歸皇太極後,原鑲黃旗旗主豪格帶着自己的佐領改為正藍旗,成為正藍旗的旗主。原鑲黃旗的小旗主阿巴泰,也同樣成為了新正藍旗的小旗主。
這次調整之後,八旗旗主如下:
兩黃旗(正黃,鑲黃)——皇太極;
正藍旗——豪格,阿巴泰(小旗主);
鑲藍旗——濟爾哈朗;
以上四旗是皇太極的嫡系人馬
正紅旗——代善;
鑲紅旗——嶽託,碩託(小旗主);
兩紅旗在代善的統領下,保持中立。
正白旗——多鐸;
鑲白旗——阿濟格,多爾袞;
兩白旗與皇太極暗中較勁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掌權。他和皇太極是一丘之貉,掌權之後也是大肆吞併其它旗。具體的調整有兩次。
第一次調整——兩白旗混編。
大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極突然去世。他去世之後兩個月。多爾袞仗着自己有權有勢,趁機沒收了親弟弟多鐸在正白旗的15個佐領。
多爾袞手上本身就有15個佐領,沒收多鐸的15個佐領後,多爾袞就具有了30個佐領,即一個整旗的實力。
之後多爾袞的將自己所領鑲白旗的與多鐸的正白旗進行對調,自己成為正白旗旗主,而原屬正白旗的多鐸,則換色為鑲白。
本身就在原鑲白旗的阿濟格並沒有參與此次換旗。多鐸換到鑲白旗後,他是旗主,阿濟格變成了鑲白旗的小旗主。
第二次調整——兩白旗與正藍旗混編。
爭儲事件後,多爾袞和豪格結了樑子。為了搞死豪格,多爾袞下了大力氣。大清順治五年二月(公元1648年),多爾袞將豪格打下大獄,沒收了他的正藍旗。(還搶了豪格的小老婆)
豪格的正藍旗被沒收後,多爾袞沒有上交給順治皇帝,而是被他以“俟歸政,然後隸於上”的名義私吞了。
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鑲白旗旗主多鐸病逝。多爾袞便將兩白旗和正藍旗一起混編。原本屬於豪格的正藍旗佐領和原本屬於多鐸、阿濟格的鑲白旗佐領對調。
對調之後,新的鑲白旗沒有旗主,多爾袞當仁不讓的自領鑲白旗旗主,加上正白旗,他就成為了兩白旗的旗主。
而新的正藍旗則由原鑲白旗的阿濟格、多鐸的次子多尼、阿巴泰第三子博洛、阿巴泰第四子嶽東四人共同管理。這四個人中,多尼名下的佐領數量最多,所以他是旗主,另外三人是小旗主。
另外,正紅旗旗主代善於同年病死。他的兒子鑲紅旗旗主碩託在三年前被處死(嶽託死後碩託繼任)。因此兩紅旗的旗主也都換了人。正紅旗旗主為滿達海(代善兒子)、鑲紅旗旗主為羅科鐸(嶽託孫子)。
這一系列震動之後,八旗旗主如下:
兩黃旗(正黃,鑲黃)——順治帝;
兩白旗——多爾袞;
正紅旗——滿達海,勒克德渾(小旗主);
鑲紅旗——羅科鐸,尼堪、碩塞(小旗主);
正藍旗——多尼,阿濟格等人(小旗主);
鑲藍旗——濟爾哈朗;
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歷經二十幾年的調整,此時的八旗已經面目全非,跟最早的時候,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比如正白旗旗主原本是褚英,結果褚英被努爾哈赤弄死,正白旗的人馬交給了皇太極和褚英的兒子杜度繼承。到了八旗建立時,杜度調任鑲白旗,褚英當年的人馬就變成了鑲白旗。後來努爾哈赤為了給多爾袞挪位,把杜度挪到了鑲紅旗,褚英一系的人馬又調到了鑲紅旗。這變來變去的,八旗早已經不是當年的八旗了。
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秋後算賬,又對八旗做了一次大的調動。
第一步,他先是把多爾袞的兩白旗沒收。正白旗整旗被順治皇帝收走,同順治親自掌控的兩黃旗一起變成了所謂的“上三旗”。
第二步,將鑲白旗,也就是原屬於正藍旗豪格的佐領,交給了給了自己的侄子,豪格的兒子富綬。
第三步,順治因怒遷恨,對多爾袞的親哥哥阿濟格下了死手。把他奪爵治罪,他所屬的佐領分別撥入了正白、鑲白、正藍三旗。
自此也就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説法。其中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統領,下五旗由豪格、濟爾哈朗、代善、阿巴泰、多鐸、褚英等人的後裔統領。
具體來説:
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皇帝統領;
鑲白旗——豪格後裔統領。豪格是努爾哈赤之孫,皇太極長子;
正紅旗——代善後裔統領。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
鑲紅旗——嶽託、碩塞、褚英後裔統領。其中嶽託是代善的兒子,努爾哈赤之孫;碩塞是皇太極的兒子,努爾哈赤之孫;褚英是努爾哈赤的長子,代善和皇太極的大哥。
正藍旗——阿巴泰、多鐸後裔統領。阿巴泰是努爾哈赤的第七子,皇太極的哥哥;多鐸是努爾哈赤的嫡幼子,皇太極的弟弟。
鑲藍旗——濟爾哈朗後裔統領。濟爾哈朗是舒爾哈齊的第六子,努爾哈赤的侄子,皇太極的堂弟。
康熙繼位後,為了進一步的削弱諸王對下五旗的掌控。他大力推行了皇太極時期開創的都統制度,讓都統取代旗主。因為都統是朝廷委派的流動官員,沒有世襲權利。於是原本屬於各旗旗主的旗權,在康熙時期就基本讓都統給奪去了。(都統可以讓非宗室的人擔任,屬於從一品)然後,康熙又將皇子分封到下五旗,去下五旗做小旗主,繼續分化下五旗。比如雍正就當過鑲白旗的小旗主。雍正繼位之後,他兒子洪晝還當過正藍旗的大旗主。此政策一直延續到了道光皇帝時期,才算是把八旗完全控制在了皇帝的手中。
其實總的來説,清初時期,旗主對本旗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但是為了鞏固皇權,從皇太極開始,清代皇帝就開始分化旗主們的旗權。在乾隆皇帝的中晚期,旗主已經名存實亡。到了道光時期,已經沒有所謂的旗主了。
至於什麼人才能擔任旗主,一句話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總結——只有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的後裔才能擔任旗主。這兩羣人全部都是擁有系黃帶子特權的皇室宗親。小夥伴們瞭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