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對學生而言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而在不少面臨高考的家庭中,最緊張的卻總是考爸考媽們。孩子上高三一整年,一些父母除了不能替孩子學習外,什麼都做了;更有部分考生父母除了安排孩子的日常起居外,還每天額外給孩子加堂“思想教育課”。
孩子白天在學校已經累了一天,晚上回家本想放鬆一下,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地複習,但爸媽卻總是盯着我的一舉一動,找個機會就和我聊聊。要是這一年都這樣過日子,我真不知道自己熬得到高考那一天嗎?”高三生小陳無奈地對記者抱怨道。其實,和小陳有相同經歷的同學並不在少數。針對這種狀況,這部分考生父母要儘快調整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否則原本的一片苦心換回的很可能是孩子煩躁的心情與下滑的分數。有類似情況家庭的父母要做到“四個不”。
不提過高要求
父母對孩子有所期望非常正常,但對於心理壓力較大的高三生來講,父母一定要掌握好尺度,千萬不可好高騖遠,把目標定得過高。
當得知原本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成績降到全班第17名時,母親接受不了這樣的事實,天天愁眉苦臉。母親的憂慮直接影響到相依為命十餘載的孩子,於是孩子便有了如此衝動的想法。“最近有什麼可以讓你感到幸福的事情嗎?”心理諮詢師問孩子。十幾歲的少年淡淡地回答:“沒什麼有意思的。”
“沒意思”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對吃“沒意思”導致厭食,對學“沒意思”導致厭學,對活着“沒意思”則會導致厭世、輕生。對於這樣一個案例,魏興分析認為,所謂的“自殺”從表面看起來是孩子由於精神壓力大的一種過度宣泄,但究其本質則是孩子感覺愧對目前的培養,無力完成長輩心願後的一種無助感的爆發。雖然只是個案,但考生父母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如果期望高到孩子無法達到,他們的內心就會走向空虛和絕望。為人父母者及早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過度關照
一個高三女生對母親的過度照顧非常苦惱。“以前我爸媽一直教育我要學會獨立,可我一上高三,情況就全變了。剛想喝水,媽媽已經倒好端來了;剛要剝雞蛋,爸爸已經送上一個剝好的。”在旁人看來,生活在這樣一個和諧之家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可是在相對敏感的高三生眼中,長輩行為上的突然轉變分明代表着一種暗示——我們已經對你照顧得無微不至了,你只管專心學習就行了。這樣優越的照顧,必須以好成績來回報。對於這種情況,魏興表示,“用事與願違這四個字來形容此類父母,我認為很恰當。孩子上高三後,適當關照是必要的,但一旦關照過度,孩子就會將關照轉化為巨大的情感壓力,效果必然不好。”
不做過度反應
一位父親聽説女兒考砸了,一怒之下打起自己的耳光來,弄得一家人抱頭痛哭。在孩子眼中,父母是榜樣,所以考爸考媽們的心理素質不能太脆弱。家有考生的父母要懂得承受壓力的重要性,學會正視壓力、承受壓力,做到化壓力為動力。只有自己先強大了才能幫孩子減壓。
不可“説所欲説”
大部分心理學者認為,親子關係大量表現為語言關係。高三生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儘量多説點兒孩子愛聽的,切不可經常嘮叨那些孩子一聽就捂耳朵的長篇大論。可説可不説的話就儘量不説,説了還不如不説的堅決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