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從來沒有恨過周作人,他氣的只有羽太信子。魯迅搬到上海之後,一直擔心周作人在北平過得不好,和周建人、許廣平説起以前的事情,罵周作人最重也就是一句話——啓孟真昏。
解放之後,魯迅研究成為顯學,有很多專業的學者投身其中,研究文獻和著作也是層出不窮。其中有一位非常特殊的研究者,他和魯迅關係親密,應該比常人更加懂得魯迅,但極少被人提起,他就是周作人。
圖|魯迅
魯迅和弟弟周作人的年齡相差4歲,三兄弟之中,兩人的感情是最深的。他們從小一起玩耍,在一所私塾上學,兩人一同經歷了家道中落的變故,一同回到家鄉避難,又一同來到南京唸書,去日本留學。
周作人的詩句,除了表達對兄長依依惜別之情,還透露出自己非常羨慕魯迅能夠留學、闖蕩。相比之下,周作人覺得自己在家就是混日子吃閒飯。他向哥哥表達出想要追求事業的志向,得到了魯迅的支持和鼓勵。
圖|魯迅留學照片
那個時期,他們一起翻譯,一起出書,一起整理古籍……魯迅甚至將自己整理出來的《會稽郡故書雜集》以周作人的名義出版。
一對相互扶持、惺惺相惜的兄弟,又共同在文壇打拼,自成風格,頗有名氣,原本是人生一大幸事。奈何成年後的他們竟然兄弟失和,分道揚鑣,成家立業後的他們老死都不相往來,成為了文壇之中一大憾事。
圖|八道灣一號
所有的恩怨,都要從賣掉紹興祖宅説起。魯迅一直記得當年三兄弟絕對不分家的規劃,在賣掉祖宅之後,就打算舉家搬遷到北京。而周作人當時已經和日本的夫人過了一陣子小家生活,他希望三兄弟可以分攤賣房款,就此分家。在母親和哥哥、弟弟的勸説之下,周作人最終妥協。
1919年7月2日,周作人在魯迅的支持之下,前往日本接他的夫人羽太信子和4個子女。魯迅一直在北京物色房產,用賣掉祖宅的1000銀元以及兄弟倆平時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在北京新街口八道灣買下了一套三進的四合院。
這套四合院一共有20多間房間,一共花費4000銀元,蔡元培先生看了之後都説是豪宅。周作人去了日本一趟,所有搬家和裝修的重任都交給了魯迅一個人。周作人回來之後,一大家子終於住到了新居之中。魯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個小家庭,一同服侍老母親,本該是其樂融融的事情。矛盾的根源,還是周作人的日本老婆。
圖|周作人
搬進新居之後,魯迅和周作人提出,用自己和弟弟的收入來供養全家,兩家人經濟合併。當年魯迅和周作人出去闖蕩,兩人可以安心在日本留學,不過是因為周建人在家中照顧老人。周建人自小多病,沒有能夠出國留學是他的遺憾,所以當年約定三兄弟不分家,也是給了弟弟一個承諾,彌補弟弟這些年的付出和委屈。
三兄弟經濟合併之後,必須有一個人管錢。魯迅的原配妻子朱安大字不識一個,不能管家,所以管家的重任就交給了羽太信子。魯迅除了留下一些買香煙的錢和零用錢,所有的收入都交給了弟妹。一大家子在一起4年,這4年可能是魯迅成名之後最為拮据的四年。他省吃儉用,想一大家子能過得好,而羽太信子根本不管錢來的艱難,拿着丈夫和魯迅的錢揮霍,花錢如流水,就不是一個精打細算的人。
家中經濟緊張周作人都是清楚的,但他從來不敢對妻子説一個不字,關上門不問家中事情。周建人剛到北京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在家中受盡了嫂子的白眼。周建人的妻子是羽太信子的妹妹羽太芳子,周建人因為無法忍受前往上海工作,希望羽太芳子可以和他一同前往,羽太芳子卻以要陪姐姐拒絕了周建人,還堅持不願意離婚。
圖|周作人與夫人
周建人走了不過10個月,羽太信子就開始對魯迅一家下手。生活之中出現種種矛盾,羽太信子潑辣,一定沒少給魯迅氣受。魯迅本就是敦厚之人,他沒有將家中的矛盾同外人説,最大的反抗不過是拒絕和周作人一家吃飯。
圖|周作人絕交信原稿
曾經在信件之中互相想念的兄弟倆,在同住短短4年之後突然決裂。周作人的一句"魯迅先生"徹底傷了魯迅的心。魯迅也想找親弟弟問個明白,而周作人竟然拒絕相見。魯迅在日記之中寫下短短一句話:"上午啓孟(周作人)支持信賴,後邀欲問之,不至。"
經過一週的反思,魯迅始終不能容忍兄弟住在一個大院裏面卻因為慪氣不相見。魯迅一個人跑到外面去看房子,默默收拾書籍,決定搬出去。
8月2日,魯迅帶着夫人朱安離開了住了4年的新宅子,住進了磚塔衚衕之中。魯迅的離開,母親是十分痛心的,但兒子的決定又不能阻止。為了安慰母親,魯迅在經濟條件非常不好的情況之下,和朋友借錢,在阜成門內西三條買下另一處小房子。
魯迅搬出去是遂了羽太信子的心,但周作人是萬萬沒有想到的。他在給好友的信中解釋,自己給魯迅寫字條僅僅是希望魯迅不要再進自己的院子而已。然而傷害已經造成,羽太信子的無德,周作人的無理,讓一直希望、也在一直努力讓一家人永遠在一起的魯迅徹底寒心。
1924年6月11日,魯迅回到八道灣本來是想要取自己的書籍和物品,時隔大半年,卻不知為何和周作人夫婦大打出手。他們打電話喊來救兵,周作人將魯迅的書扔在地上,魯迅根本不搭理,一直在收拾書籍。一會來勸架的人來了,還沒有説話,魯迅就説這是周家人自己的事情,外人不用費心。魯迅向來耿直,他以文字為利刃,待人確實和藹的很。外人沒見過他如此色厲內荏的模樣,不知如何勸説,只要退了。
圖|第一排左起3周作人、6為魯迅
周作人夫婦大鬧一場,魯迅氣到極致,將一隻陶瓦枕朝周作人扔過去。周作人和魯迅相處這麼多年,那樣親密的童年,在異國他鄉相互依靠,周作人大約沒見過魯迅這樣憤怒,一時間也蒙了,帶着羽太信子走開了。
魯迅去取自己的東西,木已成舟,為何還和周作人夫妻發生瞭如此大的爭吵?魯迅在日記之中沒有提到,周作人的日記之中,關於這天爭吵的原因雖然寫了下來,但後來又將這一行字挖了。
兩兄弟斷絕交往,都給弟弟周建人寫了一封信説明原因,周建人知道之後,氣憤羽太信子在其中作梗,而兄長周作人逆來順受,將兄弟之間的感情和信任完全耗盡了。
按照道理説,這麼大的房產都給了周作人一家子住,母親應該由周作人贍養。但母親實在不願和周作人夫婦同住在一起,她急於搬到魯迅的家中。對外人,老太太痛心道:"八道灣現在只剩下一箇中國人了。"坊間很多傳聞,説周作人和魯迅的不和是因為政見不同,三觀上有分歧,很難想到,兩位作家是因為家庭瑣事鬧瞭如此大的糾紛,根源還是一個日本女人。
圖|周作人中年時期
魯迅後來將這句話和許廣平説起,許廣平十分感慨。當年魯迅為了照顧一大家子,從來沒有顧及過自己,僅僅是1921年,魯迅就和好友借了21次錢。魯迅和朱安沒有感情,魯迅一直覺得有照顧她的義務,但從來不會和她多説一句話。母親一直期盼兄弟三人和睦,周建人又遠走他鄉,在這個時候魯迅只能將所有的苦悶藏在心中。
失去了弟弟的苦悶,旁人很難理解,如果魯迅能早日找到許廣平這樣的妻子,家中的經濟大權交由她,在被家庭瑣事煩心之時,可以有一個知心人商量,也許兄弟三人不至於如此。許廣平還是來晚了。
魯迅在離開八道灣之後就大病一場,一個半月都痊癒。因為那4年的操勞,重病落下的病根,魯迅1936年死於肺病。兄長英年早逝,已經分別13年的周作人説了句話:"説起他這肺病來,本來在十年前,就已經隱伏着了……"
圖|周作人在法庭
三兄弟徹底分家之後,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分家產。這套房產雖然給周作人住着,但產權人是長兄魯迅。買房子的錢是賣掉祖宅的錢和兩兄弟的存款,在中間人的協調之下,三兄弟最終決定將房產分為四份。兄弟三人各佔一份,還有一份給母親養老。
後來母親去世,魯迅也因重病而亡,所有人都覺得周作人這時候應該消停了。他卻瞞着周建人和許廣平,偷偷將户主魯迅的名字改成了自己。這件事一直到朱安去世之後,很多朋友去西三條保護魯迅的遺物,這份契約的照片才被發現,並被妥善保存下來。
周作人承認魯迅的病是在兄弟不和之時落下的病根,其實在魯迅去世前幾個月,周作人剛剛寫了一篇文章《老人的胡鬧》來諷刺自己的哥哥,暗示魯迅不安分,做越軌之事。周作人抨擊魯迅的文章遠不止這一篇,況且他後來落水做了漢奸之後,從思想本質上已經和魯迅偏離了方向,如果魯迅泉下有知,不知會有多麼痛心。
周海嬰和周作人從來沒有接觸過,如果沒有羽太信子,也許叔叔周作人會是最疼愛他的一位親人。如果一直和兄長生活在一起,周作人也不會走上漢奸的道路。
圖|周作人晚年和長孫
周作人是最熟悉魯迅早年生活的人,他晚年寫的散文也是研究魯迅的第一手史料,填補了很多魯迅研究的空白。他的散文大多是理性的記載,少有感性的議論,也許直到這個時候他才開始反思自己對哥哥做的那一切。
時過境遷,曾經住在八道灣大宅的周家人一個離去,在北京大改造的時候,有人提議將這個大宅子作為"魯迅故居"保護起來。當時詢問周海嬰的意見,周海嬰拒絕了。這裏留下了魯迅最痛苦的回憶,而且在這裏住着的一直是羽太信子,是魯迅最為厭惡的人之一。
1967年,83歲的周作人在悽苦之中去世。周海嬰收到了訃告,並沒有去參加追悼會。兄弟的恩怨,徹底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