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們常説的“酒過三巡”是指的哪三巡經常喝酒的人一定要了解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經典

引言

現在社會,在飯桌上喝酒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如果你來遲了,我們只能説:都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了你才來。
那這句話中的“酒過三巡”是指的哪三巡呢?是不是説酒已經喝了三杯?或者是已經打了3圈?

最普遍的説法是,這句話是來自於唐朝。在唐代之前,人們請客喝酒,大部分都是席地而坐,每個人有一套餐具,敬酒也不會到處走,而且舉杯敬之則已。這種場景我們在諸多影視劇中都可以看到。

慢慢胡牀的傳入,才讓人們有了凳子。所以高桌的發明,促進了酒桌文化的發展。在唐朝,這種圍着桌子吃飯的場景已經出現。在唐代《宮樂圖》中,宮女圍着桌子吃飯,其中一個女子拿着長勺為她人斟酒,如此才有了“巡”的感覺。“三巡”是什麼?
所謂“巡”,就是來回走的意思,古人眼中的“三巡”應該是主人給客人斟滿一次酒,就圍着客人轉一轉,在“三巡”就是斟滿了三次,客人便逐漸離去。稱為“酒過三巡”。
實際上,在古人眼中,“三巡”各自代表了酒桌上的一些文化,在今天看來,這“三巡”文化仍然適用。

一巡:點到為止
一般請客人吃飯,難免會有不認識的朋友,陌生朋友一般都會説:不勝酒力,小酌即可。實際上,這都是客人比較謙虛的説法。那麼舉起來的第一杯酒一般都是作為聊天的切入口,當喝了第一杯酒,就表示大家都互相認識了,並且都放鬆了下來。這個時候遇到真的有不能喝酒的朋友,那便是點到為止。這個時候,一般都是“酒過三巡”中的“一巡”時刻。

二巡:漸入佳境
古人常説:酒逢親人千杯少,這“二巡”就開始互相敬酒了,大家可以暢所欲言,有什麼話題就聊什麼,有什麼想説的都可以。尤其是有新朋友互相不認識的,“二巡”過後,這些朋友一般都熟悉起來,此時,飯桌上的菜也有三四道,可以讓大家吃好喝好了。實際上,這“二巡”是酒桌上的黃金時期,談生意的還是商務局,都已經解決得差不多了。

三巡:意猶未盡
在飯桌上,大家想要敬的人基本上已經結束,該要説的事情基本上都已經結束。這個時候,就可以舉起來酒杯,單獨去敬一些你想要敬的人,比如領導或者剛認識的新朋友等,這個時候大家已經有了酒氣,説的話也比較真誠,尤其是男人之間的豪言壯語一般這個時候都會説出來,“三巡”標誌着,大家已經説得差不多了,想要認識的人和想要解決的事情都已經談妥了,飯局即將結束。

那麼如果現在才有朋友來吃飯,那就説:都“酒過三巡”了你才來。那麼這句話就再合適不過了。如果是飯局剛開始,就不能和朋友説這句話,只能是“剛剛趕上”。什麼是“菜過五味”
在古代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人們把五種特殊的味道歸為“五味”,即酸苦甘辛鹹,甘是甜的意思,辛則是辣的意思,這才中醫文化中運用非常地廣泛。

在古代,酸指的是水果,一般是李子,杏等,這種食物被人稱為“酸”,在三國有曹操帶領將士們“望梅止渴”的故事,其實是因為梅林的酸味讓大家不禁生出口水。
“甜”在古代一般指的是甘蔗的甜,古代想要喝糖水非常困難,除非是喝蜂蜜水,或者是甘蔗。而砂糖的出現是從印度傳來的。

在古代,辣也是飯桌上必須有的味道,民間有“無辣不歡”的説法,尤其是在南方人,特別喜歡吃辣,所以古人把“辛”歸於五味中。
鹹一般就是指我們吃的鹽,鹽在古代有特殊的地位,古代連年征戰,將士們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鹽,所以鹽從某種意義上代表了必需品。

苦在古代是不常見的,一般在一些藥物中才會出現苦味,在古代苦意味着人生的諸多苦難,嘗過酸甜辣鹹,自然就只有苦了。
在飯桌上,人們吃完了各種菜,也算是品味了酸甜苦辣鹹。如果這個時候朋友遲到了,我們自然就可以説:都菜過五味了你才來。實際上,這是説,我們各種菜都吃過了,也品嚐過各種菜的味道了。

隨着時代的發展,酒桌上的一些文化也已經有了新的含義,古人説的“酒過三巡”代表了某種敬酒的含義,現在我們所説的“三巡”是説“三圈”。在當代酒桌文化中,我們習慣圍着圓桌而坐,敬酒“打圈”就流行開來,打完三圈,實際上是每人喝了三杯酒。這和古人的“三巡”異曲同工。

但在現代社會,我們已經不僅只打三圈,一些能喝的,已經好多圈了,幾乎到了酩酊大醉的狀態,“三巡”已然變成了統稱或者一種寓意,實際上這“三巡”已有“十巡”了。
而“菜過五味”,也有了新的含義,我們通常理解為“五盤菜即五味”。其實現在生活中,遠遠不止“五盤”,大型的飯局足足有十幾盤,光盤行動仍在繼續。

這也反映了在當代社會,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飯桌上也已經延伸出更加有趣的文化現象,人們喝酒沒有了節制,甚至整個飯桌上的菜都不吃一口,只喝酒論事,這已經完全脱離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的意思。
所以我們通常直白地理解為:酒喝得差不多了,事情也談得差不多了,沒事就可以先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