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大軍敗於八萬兵,淝水之戰究竟有何玄機?起決定作用的是什麼
八月,戊午,堅遣陽平公融督張蠔、慕容垂等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甲子,堅髮長安,戒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旗鼓相望,前後千里——《資治通鑑》
按照史書的記載,前秦苻堅發動南攻東晉之戰一共動員了士兵高達112萬人,而東晉方面只有8萬人(加上桓衝的10萬荊州兵,東晉共有18萬人左右)。按理來説,前秦擁有十倍不止的兵力優勢,用一種幼稚的觀念來説:這基本上等於是十個士兵對一個士兵的戰爭,前秦怎麼還把這場戰爭給打輸了呢?
戰爭當然不是這麼打的,百萬大軍亦不可能全部湧向前線展開肉搏戰,苻堅之所以會打輸這場戰爭,主要是因為時機的選擇不對,從而導致政治和軍事上都出了問題。
淝水之戰是在一片反對聲中發動的,當然反對並不意味着前秦就一定會打輸這場戰場,僅僅可能只是沒有在一個恰當的時機發動而已,然而正是這個時機卻要了苻堅的命和毀掉前秦,縱觀整場淝水之戰,其實苻堅並沒有犯下根本性的錯誤。儘管前秦朝廷上下並不全然都是一邊倒的反對苻堅,至少還是有一兩個別有用心的人贊同了他的計劃。
慕容垂站了出來,對苻堅説:“我同意君主的計劃”。他原本是前燕皇族,後因宗室猜忌而被迫逃亡前秦。慕容垂很有能力,當初苻堅接納他的時候,王猛勸説他“觀其才略,權智無方,兼其諸子明毅有幹藝,人之傑也。蛟龍猛獸,非可馴之物,不如除之”,但苻堅認為“吾告之至誠,今而害之,人將謂我何”,並不同意除掉慕容垂。
於是,當朝野上下反對苻堅伐晉時,慕容垂站了出來對苻堅的計劃表示支持,這才讓苻堅打消疑慮,堅定伐晉的決心,激動之餘苻堅還不忘對慕容垂説:“與吾共定天下者,獨卿而已”。可是,慕容垂是真的認為苻堅伐晉有利可圖嗎?
他當然沒有預料到前秦一定會失敗,但是讓苻堅在一個並不合適的時機去發動戰爭,對於慕容垂而言顯然是有利可圖的。因此,當苻堅在淝水兵敗以後,慕容垂立馬抓住機會舉起復興燕國的大旗背叛了苻堅,可以説徹徹底底坑了苻堅一把,而苻堅最後也落得個被慕容家族趕出長安的結局。
可諷刺的是當時苻堅的弟弟苻融看穿了慕容垂、姚萇等人的把戲,他勸説自己的哥哥道:“垂、萇皆我之仇敵,思聞風塵之變,冀因之以逞其凶德”,但此時的苻堅又哪裏聽得進去。
因此可以説苻堅在發動戰爭以前實際上就面臨着"敵未破而已亂"的局面,另一方面,由於朝野上下一片反對,但苻堅又堅決要發動這場戰爭。那麼就需要挑選出前線指揮官,挑來挑去苻堅最後挑中了自己的弟弟苻融,可他這位弟弟可是堅決反對他發動戰爭的,苻堅曾詢問他對發動戰爭有什麼看法,苻融提出伐晉的三難之説,試圖打消苻堅的念頭。
但都並未得到苻堅的採納,實際上苻堅在這個決策中唯一犯下的一個錯誤就是沒有考慮到前秦剛剛統一不久,國內統治並不穩定的動盪因素。人心不附勢必意味着軍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將大打折扣,儘管前秦對東晉擁有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可是東晉政體穩定,雖然桓氏和謝安家族把持了朝政,但總體來看其國家統治是穩定的。
苻堅選擇在一個並不合適的時機發動這場戰爭,最終影響了後續的戰爭走向……
二、淝水之敗:人心的作用
當戰爭打響以後,前秦軍隊在初期是擁有絕對優勢的,實際上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敵人,東晉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幾乎可以説這是一場決定東晉生死存亡的大決戰。淝水之戰中有一個巧妙的變化,頗有當年袁紹的謀士許攸怒投曹操,向後者獻策火燒烏巢,才使得曹操贏得官渡之戰的歷史。
在淝水之戰前,即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前秦曾和東晉爆發淮南之戰,這場戰爭以前秦的勝利而告終。前秦奪取了襄陽,並俘虜了東晉將領朱序,正是這個人的出現左右了淝水之戰的走向。襄陽被前秦攻打下來以後,朱序成為了俘虜,但苻堅並沒有殺他,而是對他委以重用,這固然是一種正常的政治手段。
因此當苻堅自以為把朱序納為己有,並授予對方尚書的官銜就能使其依附於自己,但他並沒有意識到此時的東晉依然還值得朱序憧憬和嚮往,並幫助東晉在戰爭中取勝。這些都是因為當時東晉朝廷依然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人心總體上擁護它的,倘若彼時的東晉陷入政治混亂,且社會急劇動盪,使得人們對它眾叛親離,那麼朱序多半也就不會暗中幫助東晉了。
於是當苻融向苻堅建議“賊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時,苻堅立馬丟下自己的大軍帶着八千騎兵奔赴前線準備打一場閃電戰。而朱序這個人就在這個時候發揮了他的重要作用,苻堅認為自己大兵壓境,東晉的軍事將領內部有些人恐怕已經產生畏懼的心理。於是便將朱序派去勸降當時的徵虜將軍、征討大都督謝石。
這個情報絲毫不亞於當年許攸給曹操提的火燒烏巢這個計策的重要性,當時曹操面臨糧草嚴重不足的尷尬處境,如今東晉同樣面臨着兵力不足的處境。曹操耗不起,東晉則等不起,等到苻堅的主力部隊集結到前線以後,憑藉東晉那20萬不到的軍隊,恐怕很難抵擋住苻堅的攻勢。
於是在得到這份重要情報以後,東晉方面迅速改變戰術,改防守為進攻,派出廣陵相劉牢之進攻當時秦將梁成駐紮的洛澗,並取得重大勝利,接下來兩者在淝水對峙,展開了大決戰。當時的前鋒都督、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繼續沿用這一戰術,他派出使者前去告訴苻融説:“懸軍深入,而置陳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陳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
不過考慮到當時苻堅的30萬大軍並非全部集中在淝水,而是沿着淮水駐紮在不同的地區,因此苻堅的百萬大軍一再縮減,30萬的先鋒部分實際上真正和東晉的北府軍發生交戰的不過才十餘萬人,以7~8萬的人部隊擊敗一支十幾萬的部隊並非是做不到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東晉主力北府軍是一支戰鬥力極為強悍的部隊,這大大的彌補了數量上的不足,“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鋭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北府軍的強悍成為決定淝水決戰中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朱序再次發揮了他的重要作用。
當他下令軍隊後撤的時候,朱序立馬抓住時機在後方散播謠言説前線敗了,於是前秦軍隊立馬軍心渙散,無力再戰。這裏需要考慮到的一個問題可能是因為當時苻堅等領導高層沒有將自己的計劃傳達到軍官之中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倘若苻堅等人事先將作戰計劃通知軍官們,恐怕也不會出現一下令後退,軍隊立馬軍心大亂的情況。
弄的軍事指揮官苻融為了重新組織軍隊秩序衝入亂軍之中,結果馬匹被撞倒從而被掩殺過來的晉軍所殺,連苻堅自己也中了一箭而僥倖逃脱。於是,來勢洶洶的號稱百萬攻晉的淝水之戰最終以一場虎頭蛇尾的方式就這樣結束了。
縱觀整場戰爭下來,實際上苻堅並沒有犯下過多的軍事錯誤,他的許多策略都是切實可行的,如勸降,如半渡而擊都是正確的做法。只不過這些正確的做法在一個並不恰當的時機下卻並沒有發揮它的作用,自大的苻堅最終輸給了自己的狂妄,認為自己在統一北方後能夠延續輝煌擊敗東晉,從而統一中國,但正如他的臣子們勸諫的那樣,當下並非是攻打東晉的最佳時機。
於是剛剛統一的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戰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