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1次消防直播、下載1次App、進行1次‘小手拉大手’打疫苗、看1次愛眼日的視頻、關注幾個公眾號、註冊1個消防知識平台、掃了2次雪……
很難想象,這是一位小學家長從開學到現在,在短短几個月時間裏所“完成”的“課外作業”。並且,這還只是“幾次大規模的折騰,還有幾次記不太清楚的事,就不一一列出了”。
今年12月,吉林省洮南市一名網友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吐槽了學校“給家長佈置的家庭作業”,呼籲減少非必要、非教學任務進校園。這些“吐槽”讓不少網友大呼“太真實了”“家長是老工具人了”。
互聯網發展迅速了,學校和家長之間的聯絡也方便了,微信羣、釘釘羣、QQ羣,花樣眾多,功能不一。同時,在“雙減”的大背景下,素質教育被提上了日程,成為了學校和家庭教育的重頭戲。就這樣, 實時溝通成了電子捆綁,親子互動成了家庭作業,家長在工作之餘,不但要帶孩子看直播看視頻,還要下載各類APP,關注公眾號,轉贊評完,還要拍照打卡,這樣的互動,本是教育孩子,卻成了家長的“獨角戲”,確實苦不堪言。
就像洮南市網絡安全與信息化服務中心回應的一樣,教育活動多半是從學生的安全、情感、習慣、健康等多方面出發,不能否認是對孩子的成長、認知、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 這類看似“舉手之勞”的親子教育活動出發點雖好,但一旦層層加碼,就成了負擔,即便是“自願”完成,但多少還是不能隨心所欲。
殊不知,羣裏一條來自班主任的簡單的通知,在部分家長眼中還附加着孩子的自尊心、老師的關注度、孩子的加分項等等。此前有新聞報道,有的家長寧可請假不上班也要去學校幫孩子做衞生、種樹,有的家長絞盡腦汁幫孩子捐款捐物,諸多瑣事,疲於應付,可見,當親子互動變成了形式主義、當行政驗收的目的大於實際教育效果,教育就失去了原本的趣味性和意義,淪為了“完成任務”的作秀。
要看到,在這波操作下,“被折騰”的遠不止家長一個羣體,還有本就忙於備課、上課的老師們。學校面臨各種驗收檢查、疲於奔命,老師被非必要、非教學任務掣肘,忙着彙總家長們的打卡、上交材料……試問,當老師的時間被壓縮被擠佔,正常的教學任務下移,誰又是那個承擔者呢?如此長期以往,家校之間的矛盾只會步步加深。
“雙減”政策中提出,嚴格執行作業管理規定,嚴禁給家長佈置或變相佈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從吉林洮南家長的吐槽來看, 即使少了寫作業打卡的壓力,還有不少形式主義的“鍋”還得家長背。
家長與學校的關係,始終處在輿論的焦點,也一直備受關注。在孩子的教育上,沒有什麼組合比家長和老師更為目標一致。但往往,被現實所“支配”的無奈和反差卻激化了二者的矛盾,將教育問題推向風口浪尖。
不妨思考,教育為何不能更純粹一些,更簡單一些,少一些程式化的流程,多一些實質性的教育,或許孩子的參與度會更高,教育意義也更深。
來源:光明日報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