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牢牢抓住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牛鼻子”,充分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經典

牢牢抓住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牛鼻子”,充分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

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重視和關注。彰顯了了對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決心和力度。《意見》依法保障了學校教育教學的自主權、聘用教師及行政領導人員、管理使用學校經費等權利,強調推進完善中小學內部治理,構建完善的教師激勵體系,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創建學校黨建工作品牌,強調推進集團化、學區化辦學,強化優質學校帶動作用,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這些重大政策必將對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全面提高中小學育人質量發揮重要作用

一、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減少對學校辦學的行政干預

《意見》特別強調落實中小學辦學自主權,讓學校迴歸到教書育人的主責主業上來。在教育教學自主權上,讓校長真正能夠根據學校文化傳統、生源素質、家長資源和師資水平等條件,因地制宜地建設屬於自己的學校文化;讓教師真正能夠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教學風格和素質特長創新和提出自己的教學主張和本校教育教學模式,生成個人和學校獨特的教學名片。在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上給予了自主權,給學校留出自主思考和行動的空間,避免在辦學中疲於應付、迷失自我。在人事權上,賦予了校長對校級副職、中層幹部的管理任用權利,學校可以在核定的內設機構和行政幹部職數內,自主設置機構和聘任中層幹部。校長擁有對中層幹部的培養和使用權限,實行幹部的競聘上崗。在崗位設置上,中初級職稱和崗位由具備條件的學校依據標準自主評聘,高級職稱和崗位按照管理權限由學校推薦或聘用,並依據教師的工作表現和實際業績,推動教師崗位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學校有了聘任教師的自主權,同時也推動了教師的有序流動,教師隊伍的活力也會得到有效激發。在財權上,強調學校自主提出年度預算建議,自主執行批准的預算項目,對預算資金進行全過程績效管理,這將進一步提高中小學自主管理能力,將教育經費更大程度用於學校的教育教學上。

二、學校在教師聘用和引進中有了話語權

傳統的教師招聘工作一般由人事編制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共同組織,人事編制部門組織的教師招聘工作,採取筆試、面試加體檢的方式進行,多數是“以分取人”,未能完全按照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的要求,從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三個維度對應聘人員進行全面考核,更沒有用人單位在崗位實踐中對應聘人員職業操守與從教能力的考核環節,所聘教師往往與學校的實際需求不符,給學校的教師管理和師資培訓帶來很多困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而學校作為實際用人單位,在教師招聘過程中的話語權明顯偏弱。

針對這種弊端,《意見》指出:完善教師“縣管校聘”具體實施辦法,充分尊重和發揮學校在教師公開招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學校依據核定的編制、崗位數量及崗位結構比例和教育教學需要,提出教師招聘需求和崗位條件,並全程參與面試、考察和擬聘人員確定;鼓勵地方探索在學校先行面試的基礎上組織招聘;對具備條件的學校,可放權由其自主按規定組織公開招聘,並按要求備案。將聘用教師的權力下放到學校,讓學校在教師聘用和引進中具有適度的話語權,真正能把願意當教師、善於當教師的優質師源招聘到學校中來。

三、推行校長職級制,推進教育家辦學

在行政化管理模式下,一些校長熱衷於“做官”,沒有科學的辦學和育人理念,單純追求改善辦學條件等看得見的政績,並不在意如何去調動教師努力工作和學生刻苦學習的積極性,導致高、大、上的硬件條件和教育質量之間的反差日益顯現。為此,《意見》特別提出,取消校長的行政級別,制定校長職級制實施辦法,按照中小學校領導人員管理有關辦法,嚴格落實校長任職條件和專業標準,規範校長選任程序,全面推行校長職級制,把真正政治過硬、品德高尚、業務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質專業化校長的人選出來,鼓勵校長勇於改革創新,推進教育家辦學治校。

四、健全監督機制,重構學校內部治理機制

《意見》不僅在簡政放權方面濃墨重彩,同時為了防止“一放就亂”,還對加強督導落實,完善學校內部治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強調要充分發揮教育督導機構作用,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把現代的教育制度建立起來。作為校長,要切實用足、用好學校所享有的自主權,內部權力運行需要分權制衡,做到底線管理,規範辦學,保證學校不僅用好權力還能夠自我約束。要加強校務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會或教職工全體會議、家長委員會等治理機構的建設,重構學校內部計劃、決策、執行和控制等多環節監督管理,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在業務考核評定、專業技術職稱評定上,要給予每位教師以合理的激勵和評價,特別重視建立相應的榮譽激勵機制,營造創先爭優的良好氛圍,激勵教師努力成長,為辦學治校提供堅強保障。(河北省興隆縣六道河中學校長 賈利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教育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