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高明的《琵琶記》
“狀元”一詞從古至今可以説都是才高八斗的代表,在人們心中,一旦成為狀元,也就意味着未來一定有所成就,即便不是今天地的偉業,也是未來人生將會是一路坦途,而在歷史上的狀元大都也是按照人們的期望在發展,不説“封王拜相”也是生活贏家,而如今卻有一位清朝狀元的後人,沒水沒電只能乞討度日,獨自堅守深山中的狀元府,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清朝作為我國封建的最後一個朝代,距離現今也並不遙遠,這個時期的狀元后代子孫也是十分的好追溯,而今要説到的這位狀元后人名叫牛師靜,他的家族在清朝時期一度十分興盛,因為他的家族祖先出的狀元還不止識一位,而就是這樣的連出兩位的狀元家族,按照正常發展來説對子孫後代的教育並不會鬆懈,不説再現輝煌,但也不會説混到新中國有多麼的差,可牛師靜作為後人卻以乞討度日,也是讓無數人大跌眼鏡。
牛師靜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的第一位狀元就是牛鳳山,牛鳳山出生在河南,他出生時家庭一直也十分的貧寒,對於從文是不那麼容易了,他就一直跟着自己的叔叔學習練武,牛鳳山在武術上面十分的有天賦,也很刻苦,至今在牛氏祠堂前都還能看到牛狀元曾經練過的那塊方石,看到上面曾經牛狀元留下的痕跡,也就是這樣的刻苦練習,為他在1833年考取武狀元奠定了武學基礎。
牛鳳山在奪得武狀元之前也曾進士及第,在當時在很多人眼中他也算是小有成就了,可那時候的牛鳳山依舊十分的謙遜,衣錦還鄉的他在村裏從不騎馬,都是牽着馬兒在村裏走動,對於附近鄰居也一如既往的親近温和,後來牛鳳山一度官拜總兵,在任職期間他沒有寒門出身大肆斂財的行為,而是愛民如子,在任期間十分的清正廉潔。
也就是有牛鳳山這樣的對自己的嚴苛,在對自己的後代的教育也從不放鬆,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是十分的成功,因為他的兒子在他的教育之下,於1865年進士及第,只不過是牛鳳山是武狀元,而牛瑄考取的是文狀元,而且牛瑄在書法上非常有成就,甚至還留下了許多墨寶,至今業內也還是十分的有名。
對於牛鳳山與他的兒子在《清實錄》還有這樣的記載:“十月,帝(道光)至太和殿,行傳臚大典,賜牛鳳山為此科中式武舉一甲狀元,授一等侍衞銜。”其實牛鳳山的狀元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牛瑄因為在考上沒注意讓試卷上有了墨跡,所以考的是二甲,但是當時的當權者慈禧與皇帝都對他的書法十分的認可,特意讓他上金鑾殿行傳臚,就此奠定了父子二人雙狀元的説法。也就是這樣兩位顯赫有名的祖先,給子孫後代留下了一座同樣赫赫有名的“狀元府”。
狀元府作為一代名仕衣錦還鄉標識之一,在他的建造上是一點都不含糊的,尤其是牛家一直以來都是貧農,本身的府邸可以説就是破屋爛瓦,因此在後期的修建時,牛家是費了一番力氣的,整個狀元府相當於現在的一座狀元,僅佔地就有2400平米,在內部是雕樑畫棟,分東西兩院非常氣派,而其中最具分量的便是大門牌匾,牌匾上“聖旨”兩字可以説是狀元府最高榮耀。
隨着清朝的沒落,曾經的狀元也隨着時代飄散,然而曾經的榮耀是過去了,但是狀元府依稀還能看出曾經的繁榮,而牛師靜就是守着這曾經人聲鼎沸的狀元府生活着,破爛不堪的狀元府還能給牛師靜提供的就只是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而老人就這樣一直守在這個地方生活,政府給補貼,他也不要。
要説起老人作為狀元的後代,一開始的他也並不是現在的樣子,要知道狀元后代對教育也從未鬆懈過,早年間的牛師靜如祖先一樣,寫的一手非常漂亮的字,在60年代還考取了大學,成為了中國的大學生,要知道那時候大學生含金量是相當的高,不管是做官還是工作都可以説十分的有保障,但是作為曾經的知識分子,從曾經文化動盪的年代走過來的牛師靜,他的身體已經度過了那個時代,但是他的精神似乎永遠的停留在那裏。
雖然具體的原因我們已經無法探知,但是想來應該是受到了較為重大的打擊,或許就像電影《歸來》那樣,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獨自生活的他也受到了許多記者的來訪,這時候的牛師靜幾乎很少説話,問起他或者他家族的一些事情,他幾乎都是不做回答,或者會直接説祖上有訓不得透露。
雖然經歷的戰亂與時代的更迭,他們骨子裏的教養從未缺少過,老人雖然一直獨自生活在狀元府,他依舊把居住的地方打掃的很乾淨,把自己也收拾的非常潔淨,一點沒有人們對獨居老人邋遢的印象,社會上也有很多愛心人士對他這樣的老人提供幫助,他也一一拒絕了,對於牛師靜來説,自己能夠吃飽飯,還能自己行動那就依靠自己生活,就這樣幾乎是乞討的方式,獨自堅守深山中的狀元府。
牛氏府邸至今尚存,但破敗不堪,這位狀元的後人,牛師靜老人乞討為生。在無水無電的環境下,老人一直堅守在祖宅,雖説乞討,可他從不主動要錢,國家給的補貼也不要,説只要有一口飯吃就行。
曾經盛極一時的家族到了牛師靜這一代,也基本完全沒落,牛師靜老人住在狀元府的窯洞中,日常需要用水,還是老人自己從外面挑水使用,而他居住的窯洞裏面的陳設十分的簡單,一眼看過去就只有一個炕,然後有着老人日常生活用的衣服和被蓋,炕頭有着兩隻蠟燭,就這樣沒水沒電只能乞討度日,他的衣服也只有乞丐裝,一年四季的都全部放在了這個簡陋的窯洞之中,而狀元府其他的建築也大都坍塌,幾乎不能住人。
曾經的榮耀只能代表過去的輝煌,我們能夠追溯的只是過去的一些痕跡,卻並不能給如今的的生活帶去實質的改變,現今的人能夠做的就是努力的生活與奮鬥,而對於牛師靜的人生,我們不能否認的是他祖先的成就,他作為世家出身的教養,但也不得不感嘆就是這樣一位高知最終卻淪落與乞丐為伍,而曾經輝煌一時的狀元后人,就這樣沒水沒電的依靠原始的生活方式,無兒無女的獨自生活在這深山之中的狀元府,這樣的走向讓人十分唏噓了,
我們不知道牛師靜在動盪的年代究竟經歷了什麼,但想來狀元家庭的教育並沒有是我們認為的失敗的,更多的是來自時代的悲劇,讓一位擁有大學學識的人,將自己的人生遺落,再也撿不回來,然而他的教養也讓他在這樣落魄的情況下,保持自己的體面與潔淨。
參考資料:《歸來》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