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 義務教育還需邁坎
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國累計2767個縣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認定,佔比達到95.32%,累計已有23個省份整體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日前,《2019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報告》發佈。
2013年,國家正式啓動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7年時間,終於實現絕大部分縣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認定,成績的取得殊為不易。這份成績單既源於將義務教育發展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持續加大教育投入,不斷提高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改善廣大中西部地區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也源於始終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均衡發展的重點任務,切實加大教師補充交流力度。
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以來,69個基本均衡申報縣在義務教育階段累計投入345億元,新建學校307所,改擴建學校近3919所,新增學位39萬個,新建校舍590萬平方米。69個基本均衡申報縣新補充教師3萬人,其中音樂、體育、美術、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6000人,佔新補充教師的20%。由此可見在各地在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的力度之大。
成績的實現值得欣慰,也為後續推進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還要看到未來的任務和挑戰依然艱鉅。比如,區域之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仍存在差距。數據顯示,其中東部890個縣全部通過;中部872個縣通過,西部1005個縣通過,中西部已通過縣數佔中西部總縣數的比例為93.24%。
目前尚未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的中西部縣主要分佈在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普遍基礎差、保障弱,是難啃的“硬骨頭”。要在這些地方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更進一步還要實現優質均衡,所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是越是難啃的硬骨頭,越要持續發力。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是讓這些地方的孩子擁有人生出彩機會的要求,更是防止返貧拔掉窮根的治本之策。未來,還通過加大政策、資金傾斜力度,幫助這些地區改善教育發展條件,提升師資水平,不讓一個縣掉隊。
均衡發展不僅在與城鄉之間,還在同一地區的縣域之間。縣域之內,城鄉教育均衡水平在提高,但是部分地區縣與所在市之間的不均衡情況出現了拉大的苗頭。
一些地級市重點扶持幾所重點高中,集中優秀教師培養優秀生源。這種做法能很快出成績,但是搶走了縣中的優秀生源,使得縣中原有的相互激勵的環境弱化,反過來課堂教學質量也影響了縣域教育質量的提升。因此,評價教育均衡發展,還需要從更大的視閾出發。
另外一方面,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動態的,通過國家督導評估認定不是終點。一些地方雖然實現了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這種基本均衡的水平仍然偏低。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對所有已通過認定的縣進行監測複查發現,有的地方存在教育經費投入下滑,教師待遇不落實、結構性短缺、交流機制不健全,有的學校管理水平不高、安全管理有漏洞等。其中有23個縣的小學或初中綜合差異係數明顯下滑,未能達到標準要求,共涉及13個省份。檢測複查中發現的這些問題表明,通過基本均衡認定之後還不能鬆懈,還需繼續進一步鞏固提高義務教育均衡水平,防止出現反彈。而要向優質均衡邁進,實現全面發展的理念更鮮明、標準化建設程度更高、教師隊伍更強、人民羣眾更滿意等“四個更”的目標,還面臨不小的挑戰。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均衡發展,關鍵在政府,在於有沒有堅持優先教育發展,落實各項法定責任。未來,實現優質目標更要進一步發揮教育督導“長牙齒”的作用,夯實地方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各項法定責任,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作為督政的重要內容。對於推進不力、指標下滑、弄虛作假的地方,要通過媒體曝光、約談有關負責人等多種方式,督促整改,確保地方各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法定責任落到實處,讓人民羣眾不僅從數據指標上看到均衡,更能從教育質量上真切感受到教育均衡。(楊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