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各種學術風氣大活躍的時代。
據史料記載,春秋戰國初期,諸侯國的分封已經到達了巔峯,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共有140多個,直到後來那些小的諸侯國互相攻伐吞併,才有了後來的戰國七雄;
彼時的戰國,羣雄相爭烽煙四起,天下間征戰不休,而於此同時秦始皇嬴政則大力改革國法,廣招天下賢才為其所用,並且在先輩們的基業上更進一步。
很快一統六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開創了統一中國的霸業。
然而奇怪的是,在秦朝之後建立的國家裏,仍舊有魏、蜀、吳、楚等國號;
這些國家大多都是沿用古代出現過的國家為自己的國號,唯獨卻不見有任何一個國家把自己的朝代成為韓國,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當時建國並不是腦門一熱,想起什麼國號就能起什麼國號;而是要根據多方面因素來綜合考量的。
當時建國的各位君主大多數都是有貴族身份的,所以他們起的國號大部分都與他們發跡的地方或者分封地有關,而當時分封諸侯的爵位名,也大多根據當地的地名來賜名的。
如古代皇帝封爵一般情況下都是封為一等侯,如齊王、晉王楚王魏王等等如此。
那為什麼不選用韓國呢?
實際上因為在歷史的戰國七雄中,韓國所處的地位十分尷尬,
當時的韓國類似於後來三國時期的荊州,實數歷來兵家必爭之地;而韓國當時無論實力還是地域,都是屬於戰國七雄中最弱也是最小的國家。
而且當時的韓國四面環敵,最終的命運都逃不過周邊強國的蠶食;想反抗反抗不了,想擴張領土也幾乎沒有可能了;而且戰國七雄中最先被滅亡的便是韓國。
所以在古代,即使有誰想封王也不會選擇當韓王。
而有些君主則沒有什麼家族背景的,但他們選擇國號也不會瞎選,這種君主大部分選擇的國號都跟自己的經歷有關;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是明教教徒,所以他建國後改國號為明朝。
另外建國之後的命名是希望能繼承一些朝代的好運氣,如果選擇了韓當國號,就有一些不好的寓意了,在那個信仰命運的年代,誰想詛咒自己還沒建國就滅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