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在佔據半壁江山之後,吳三桂為何不趁勢北上?三個原因最致命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經典

在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佔據統治地位的情況很少,比較有名的也就元朝和清朝。相對而言,清朝則比元朝更成功,因為,它存活的時間更久,民族也相對更加團結。

話説,在明朝末年,滿清兵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入主中原,這與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的指引與協助是分不開的。天下平定之後,清廷為了嘉獎吳三桂等三人,特意下旨將他們分封到雲南、廣東、福建三地做藩王。而其中,尤以平西王吳三桂的勢力最大。

吳三桂在明朝滅亡之前,曾是崇禎皇帝的股肱之臣。在局勢岌岌可危之時,崇禎皇帝仍然放心地將軍事重鎮山海關交給他,可見對他的信任。但是,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他不但沒有拼命收復京城,反而決定率兵投降。這還不算什麼,更讓人瞠目結舌的還在後頭。

吳三桂在向李自成投降的途中,竟然又突然掉頭,開始死心塌地為滿清效命。後世之人談及這段歷史時,無不咬牙切齒地罵他為“三姓家奴”。可能是背叛的次數太多,吳三桂也叛出了癮。康熙十二年,面對清朝的撤藩政策,他再次起兵反叛,想要同清廷分庭抗禮。算起來,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叛變了。

吳三桂久經沙場,宣佈反叛之後更是積極聯繫尚可喜、耿精忠、王輔臣等人,和他們形成更為龐大的反叛勢力。與此同時,遠在台灣的鄭經也表示為了滅亡清朝,自己願助一臂之力。看到形勢一片大好,吳三桂以雷霆萬鈞之勢攻下了湖南。

滿清兵雖然悍勇,但面對叛軍凌厲的攻勢,只能且戰且退。很快,長江以南盡歸吳三桂,形勢對清廷來説十分不利。但是,令人費解的是,吳三桂佔領湖南之後並未乘勝追擊,反而收縮兵力開始防守起來。得以喘息之機的清廷迅速調兵遣將,採取穩紮穩打的戰術,最終消滅了吳三桂的叛軍。

那麼,在佔據半壁江山之後,吳三桂為何不趁勢北上呢?

後世的學者們經過研究,得出了這三個原因:

其一,反叛之初,吳三桂雖然聲勢浩大,但是,他的盟友與他都不是一條心。

當初,吳三桂為了使清廷更快地一統中原,竟然喪心病狂地殺害了南明永曆帝。此舉一出,明朝的遺老遺少無不對他深惡痛絕,恨不得生啖其肉。因此,吳三桂起兵反抗清廷時,很多人都是冷眼旁觀,並不想趟這渾水。他喊出“反清復明”的口號,更是成為了天下人的笑柄。

即使是名義上表示支持他的人,暗地裏也是各懷鬼胎。尚可喜早就表示支持撤藩,此時為吳三桂搖旗吶喊只是出人不出力的無奈之舉。而王輔臣雖然是吳三桂的老部下,但他歷來都是一個牆頭草,在局勢明朗之前只會左右搖擺。至於説台灣的鄭經,他對吳三桂更是打心眼裏信不過。

在他看來,最好的接過就是吳三桂與清廷兩敗俱傷,自己好從中漁利。因此,吳三桂看似一呼百應,實則是孤立無援。老謀深算的吳三桂就就看出了自己的處境,這才不敢過於深入清廷腹地。

其二、吳三桂在反叛之處雖然佔盡上風,但總的來説,他的兵力並不多,難以支持長線作戰。

從始至終,吳三桂所能仰仗的,只有他那五萬關寧軍。原本他和耿、尚二人上表請求撤藩,只不過想要試探一下清廷的態度。但是,令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康熙皇帝竟然同意了他們的請求。得到康熙帝同意撤藩的消息後,吳三桂只能咬牙起兵反叛。

他迅速從雲南起兵,向南攻取四川、廣西等地,向北攻取湖南。雖然狀況順利,但吳三桂很快就發現了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自己已經沒有更多可供調派的軍隊了。為了儘快擴大戰果,吳三桂只好向陝西的王輔臣調兵。但是,老油條王輔臣以種種理由進行推脱,就是不肯出動一兵一卒。

沒有可用之兵,吳三桂只好迅速招兵買馬。但是,這又怎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辦成的?無奈之下,吳三桂只好變攻為守。

最後,吳三桂並未侵佔江南地區,難以傷及清王朝的元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戰爭拼的不僅是軍隊,還有財力。因為每打一天仗,就要花費一筆鉅款。反叛之初,吳三桂雖然將半壁江山收入囊中,但清廷的財税中心在江南一帶。依靠江南一帶源源不斷的糧草財物供應,清廷很快便扳回了劣勢。後來,吳三桂意識到了江南一帶的重要性,於是,決定發兵攻打。

但是,清廷及時抽調了大批綠營兵前往江西駐紮。看着江西一帶枕戈待旦的八旗軍,吳三桂投鼠忌器,不敢再向北冒進。

最終,到了康熙十七年八月,衡州酷熱,吳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慮過重,便突然得了“中風噎嗝”的病症,隨後又添了“下痢”病症,太醫百般調治,終不見效。吳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孫吳世璠來衡州繼位,託付後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在都城衡州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參考資料:

【《吳三桂紀略》、《平西王吳三桂傳》、《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