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大家好,我們又見面啦!我將為您揭開中國古代歷史秘聞、世界歷史真相,甚至是上古時期的歷史檔案揭秘,為您揭開最神秘的歷史秘聞,還原歷史真相。
1449年8月14日,對於大明朝來説,是黑暗的一天。當明英宗率領着50萬大軍開進到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東)時,蒙古瓦剌騎兵在首領也先的帶領下,將土木堡團團包圍。
由於土木堡地勢較高,明軍掘地兩丈都未找到水源,處境十分危急。也先假意言和,帶兵後撤,明英宗身邊的大太監王振以為瓦剌軍已撤,隨即命人拔營。一時間,明軍行伍大亂,而也先則趁機發動衝擊,明軍幾乎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獲,王振被憤怒的明軍將領樊忠擊殺,許多朝中重臣死難。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也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
這個讓大明朝折翼的瓦剌到底是誰?他們從哪裏來,其最終結局又是如何呢?
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第二年,明軍逼近通州,元順帝望風而逃。蒙古帝國在中原的統治宣告結束。
由於明軍的打擊,蒙古草原上也分裂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個部族。
其中,韃靼位於大漠南北,而瓦剌駐紮在阿爾泰山一帶,兀良哈則居於大興安嶺以東、黑龍江以南。
這三部蒙古中,韃靼屬於元朝皇帝嫡系後裔,兀良哈是成吉思汗之弟的後裔,而瓦剌則是最早歸附成吉思汗的部族之一。到了元朝末年,瓦剌主力逐步南移,日漸強大。
明朝初年,為了讓牽制韃靼,朱棣先是封瓦剌首領馬哈木為王,接着又於1410年率50萬大軍北伐韃靼,一舉將其打殘。
韃靼衰落以後,瓦剌勢力更加強盛,其首領馬哈木逐漸驕橫起來,他不僅扣留明朝使者,還屢屢侵犯明朝邊境。1414年,朱棣再次北征瓦剌,大敗馬哈木,迫使其嚮明朝進貢。
而此時韃靼與瓦剌積怨已久,1416年,馬哈木被韃靼人所敗,瓦剌衰落下去。於是,明成祖又三次北征韃靼,極大的打擊了韃靼人,同時也給瓦剌以復甦的機會。
1439年,瓦剌在首領也先的帶領下,進入了全盛時期,他們向西征服了哈密、沙洲、赤斤蒙古等部,向東則攻破了兀良哈三衞,進而控制了女真,建立了元朝滅亡以後,最大的蒙古帝國。
隨着瓦剌的做大,此時的也先也有了恢復大元王朝的野心。
於是,1449年7月,也先以明朝侮辱蒙古使者等理由,大舉南下,兵鋒直指北方重鎮大同。
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羣臣的反對,親提50萬大軍來到大同。因為前線敗報頻傳,王振也打起了退堂鼓,於是便想着皇帝臨幸他的家鄉蔚州,以顯示自己的威風。
結果,剛走了幾十里路,王振又害怕大軍踩了他的莊稼,放棄了由近路回京師的方案,大軍改由原路返回。結果,明英宗來到土木堡時,就發生了慘烈的“土木之變”。
明英宗被俘後,明皇太后又立英宗之帝景泰帝繼位,明軍在大臣于謙的帶領下打退了瓦剌的進攻,保住了北京城。
而後,也先看明英宗已經失去了價值,又將其歸還,並且還恢復了嚮明朝的朝貢。
1554年,也先被部下所殺,瓦剌逐漸衰落。同時,韃靼部也出現了一位有作為的大汗——達延汗。他不僅統一了大漠南北,還把瓦剌逼到了西北一帶。處於內外交困之中的瓦剌,祈求嚮明朝投降,但被明朝所拒。
到了明朝末年,蒙古三部之一的兀良哈被韃靼吞併,而瓦剌則被逼到了天山以北、大漠以西的額爾齊斯河流域。
明末清初的瓦剌,又被漢文史籍稱為是衞拉特或者額魯特,實際上這三個名字,指的都是同一個蒙古部族。
衞拉特後來又分為了土爾扈特、杜爾伯特、準噶爾、和碩特四部。
其中,在明崇禎年間,和碩特部進入青海,控制了西藏。
土爾扈特因受準噶爾的排擠,在崇禎年間遷移到了伏爾加河的下游,並於乾隆年間衝破沙俄的圍追堵截,歸附大清。
在康熙初年,準噶爾部興起,並不斷試圖進攻內外蒙古。乾隆年間,清朝最後平定了準噶爾部。至此,整個蒙古都處於清廷治的下。
在瓦剌的歷史上,曾經有過兩次高光時刻,第一次就是也先在“土木之變”中俘獲了明英宗,而第二次則是其和碩特部佔據青海和西藏。但最終,瓦剌還是與中原王朝融為一體。
品酒、酌茶、讀史、看天下,我們伴您做有智慧、有品位、懂生活的人。我們嚴肅,但不乏味;我們客觀,但不迂腐。歷史大事、名人生卒、深度分析、多角度解讀,我們一直在這兒望眼欲穿的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