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奴才的奴才又如何,只要能為百姓辦實事,歷史總會還他公道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經典

石敬瑭在歷史上的口碑很不好,這也是他自己一意孤行造成的結果。為了能夠得到皇位,石敬瑭不僅引狼入室,還把中原王朝的屏障——燕雲十六州拱手讓給契丹,並且比小自己十多歲的耶律得光叫父親。這件事是整個漢民族的奇恥大辱,因此石敬瑭是公認的賣國賊,也被稱為契丹的奴才。那麼在石敬瑭手下當官,就是奴才的奴才。若是代表石敬瑭出使契丹,豈不是更加令人不齒。
我們今天説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叫馮道,是石敬瑭的得力干將。能得到上司賞識是好事,可是這個上司早已被人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被這樣的上司看重,真的不是好事情。因為愛屋及烏是人的本性,恨屋及烏同樣是人之常情。即便馮道沒有做過危害民族的事情,可是他依然因為這件事得到罵名。什麼事情呢?他代表石敬瑭出使契丹,還得到契丹大老闆的賞識。
公元938年,石敬瑭想找一個人出使契丹,這可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滿朝文武都在向後退。契丹是化外之國,一句話説不好是要掉腦袋的。自己輔佐的君主是契丹皇帝的兒子,自己作為使臣多沒面子。就在滿朝文武鴉雀無聲的時候,馮道站出來説只能自己前往了。有人説馮道是無恥之徒,他前往契丹就是奴才的奴才。但是我們把目光放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就會發現,馮道的做法是正確的。
當時契丹強而後晉弱,若是石敬瑭的後晉惹惱了契丹,這些人隨時可以南下攻城略地。遊牧民族南下之後會做什麼大家都清楚,只怕中原大地都會陷入戰火。並且當時國家領土已經被劃分出去,石敬瑭的兒皇帝也已經定型了,馮道無論做什麼都為時已晚。既然大局已定,身為臣子所能做的就是儘量減少國家的損失,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為百姓爭取利益。因此今人看待馮道都是採用讚賞的目光。
馮道受到耶律德光的欣賞,這位皇帝想把他留在自己的地盤,這也是當時常見的事情。契丹地處北方,耶律德光手下不缺武將,但是可以治國的文人特別少,因此南方有名聲的文官都會被他們扣下,詩人庾信就是代表。他在南朝時官員不大,可是被北方扣下後成為朝中大員。馮道也面臨這樣的危險或者説機會,但是他用自己的智慧一一化解。
耶律德光要馮道留下做官,馮道説“北朝為父南朝為子”,自己在哪裏做官都一樣。這個回答拒絕了耶律德光的提議,又保全了他的面子。為了讓耶律德光放心,馮道把他賞賜給自己的金銀珠寶全都買了木炭,他説北方天氣冷,自己要多買些木炭才好過冬。為了把戲做的更加逼真,馮道還前後三次上表希望自己可以留在遼國。這些舉動都讓耶律德光放心,最後他同意馮道回到後晉。
得到答覆後,馮道坐車慢慢悠悠的回中原,他的同事問他為什麼走的這麼慢,莫非你真的想在這裏當官?馮道説自己的馬車走不過契丹的快馬,與其心急如焚的南歸,還不如慢慢走迷惑契丹。這也是馮道的智慧之一。在戰亂頻發的時代,像馮道這樣名聲在外還能安然回到故國的人很少。多年之後契丹南侵,耶律德光還命人把馮道從外地召回,可見馮道的本事。史學家説馮道出使契丹是奴才的奴才,這種説法真的是冤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