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論場丨特長生取消,特長不能沒有

□馮軍福

特長生正在走進歷史。

近日,河南省教育廳印發《關於做好2020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其中最受關注的一條是,“今年全面取消義務教育特長生招生。對新入學的義務教育學生,要按照隨機派位方式均衡編班,均衡配備師資,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

在擁有2800多萬教育人口的河南,任何一個有關教育改革的決定都牽動着不少人的神經。“全面取消特長生”的消息一經放出,便得到了很多家長的點贊好評,認為這樣做有利於教育公平,能夠為孩子減輕壓力、負擔。但也有一些家長表示質疑:當初正是看到了教育評價機制單一的弊端,才向在體育、藝術等方面擁有特長的學生開了一道方便之門,為的就是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如今再度取消,兜兜轉轉一大圈,結果又回到了原點。

其實不然。教育改革中的變與不變,根本指向都是為了孜孜以求的教育公平。作為招生考試製度的有益補充,特長生招生制度實施以來,在破解唯分數論、實施多元化選拔方面的確發揮了不小作用。但遺憾的是,在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不充分的背景下,特長生招生逐漸偏離了方向、背離了本意。

先是“變味”。當特長與入學掛鈎,特長就變成了一門考試,成為一條升學捷徑。在這種功利思想牽引下,什麼更容易被錄取就學什麼,無疑是最現實的選擇。一些家長不顧孩子的個人興趣和成長規律,今天讓學吹拉彈唱,明天讓學繪畫跳舞,結果孩子到了週末、節假日,比上學時還辛苦。

再是“變質”。由於“特長”標準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間,容易滋生權力“尋租”、招生腐敗。有人曾披露:一些體育特長生100米跑超不過女生、音樂特長生不識五線譜、美術特長生連基本的素描都不會,讓人感慨“特長生沒特長”。

更為嚴重的是,被權力和金錢裹挾的特長生招生,嚴重破壞了教育公平。眾所周知,招生公平是教育公平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那些出身寒門的學子來説,沒有財力接受特長教育意味着在接受教育之初便已然落了下風。河南特長生招生的取消,將一舉改變這一延續多年、爭議不斷的入學規則,從起點上守衞教育公平。

當然,也有不少人擔心,取消特長生招生,可能導致家長和學校不再重視學生的特長培養。考慮到升學功利心態的存在,如果只是簡單取消特長生招生,而不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確實可能出現人們擔心的問題。從教育理念的根上入手,扭轉“拼娃”心態,拿出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來陪孩子慢慢成長,是特長生招生取消後家長們必須要做到的一項心理調適。

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尼爾·波茲曼提出一種理論,認為兒童在電視時代面臨一種童年過早消逝的局面,成人和童年之間的界限正在消失,“兒童過早地操着成人的語言,模仿成人的方式生活”。互聯網時代,這種現象更為突出,很多兒童過早揹負升學壓力,在沉重的學業負擔中失去了快樂童年。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和永恆主題。讓興趣歸興趣,讓考試歸考試,特長教育才能擺脱功利的外衣,回到應有的道路上。

【來源:大河財立方】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06 字。

轉載請註明: 豫論場丨特長生取消,特長不能沒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