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白馬鎮少年殺人事情”本因或在教育

  今年6月20日,玉林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一起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案。去年3月16日,三名輟學少年對一名智障男子進行毆打,先後打斷兩根木棍後,三人又換了鐵管繼續毆打;最終將一罐汽油從智障男子頭頂澆下,點燃,導致智障男子因全身大面積燒傷死亡。事發一年多後,法院以故意傷害罪分別判處三少年有期徒刑14年、10年、9年。

  關於性善與性惡的疑問,兩千多年前,孟子、荀子各持己見早有討論;而如今人們形成的共識是:若要人心向善,是需要以教育為引導,以法律為震懾的。但可惜的是,這三位鑄下大錯的孩子,都沒受到多少教育。去年3月案發時,主犯小鋒16歲零6個月,小學三年級就已輟學;小偉17歲零7個月,四年級輟學;年紀最大的小家,差4個月成年,是三人中學歷最高的了,也只讀到初二。三人連最基本的法定義務教育都沒完成。

今日話題:“白馬鎮少年殺人事情”本因或在教育

  書沒在讀,沒有學校管,家人也管不住。小鋒的父親是個藥罐子、小偉的母親智障、小家的父母遠在市打工,三人都出生在社會底層家庭。沒上學,又達不到法定工作年齡,三人也就長期遊蕩在社會上了。就三人的生存境況來看,三人已經成了少年版的遊民。

  遊民問題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學泰先生分析古代遊民,曾指出其一大特性,就是從宗法社會秩序中游離出來之後,不受正常倫理道德的約束,行事百無禁忌。

  這三少年遊民化之後,本身就因教育缺失沒有法制觀念,也因缺乏家庭管教沒有向善引導。這起事件,有鎮上居民説一次“是弱者對弱者的行兇”,這三人本就被排斥在常態社會秩序之外,成了邊緣人、新遊民,心裏又如何有愛去待人?放肆、冷血、殘忍,也就其來有自了。

  就“白馬鎮少年殺人”事件而言,教育有用嗎?顯然是有的。報道中有一個細節,案發後,也就三人中學歷最高、讀書讀到初二的小家有所覺醒,第一時間獨自去自首了。

  “白馬鎮少年殺人”事件所暴露出的輟學少年“三不管”、遊民化問題需要得到正視。白馬鎮的經濟發展雖好,甚至被一名副鎮長引以為傲的稱為“是粵港客商投資的熱土”;但是整個發展“木桶”上所出現的社會治理尤其教育那塊的“短板”處,正在嘩啦嘩啦的往外漏水。

  報道顯示,在白馬鎮孩子的讀書問題上,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既有學生進入鎮上唯一中學——白馬初中的重點班之後受到重視,再通過選拔競爭進入北流市重點高中,也有學生進入所謂的“牛屎班”放任自流。義務教育階段,本是嚴格禁止劃分重點班和非重點班的。那麼,在教育功利主義驅使之下,出於升學率等等因素考量,有學生義務教育都沒接受完成就被早早推出學校大門,進入社會後處於邊緣化、流民化生存狀態,也就會前因早種了。

  所以,要解決“白馬鎮少年殺人”事件所暴露出的輟學少年遊民化問題,最關鍵的一點,還是要整改當地的教育,嚴格落實禁止對學生進行分班等歧視性區別對待;必須保障每一個孩子都接受完義務教育,對於輟學少年必須勸返。其次,面對完成義務教育,但年齡還未達到法定務工年齡標準的,當地政府也有必要開辦公益性的職業培訓機構儘量加以容納。

  總之,要讓這些少年充分得到社會關愛,融入到常態社會秩序之中,而不能放任自流,進入邊緣化、遊民化生存狀態。這些問題,值得政府警醒。(於立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97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話題:“白馬鎮少年殺人事情”本因或在教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