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哥:千年基督教為什麼能延續至今?

  中國《易經》有云“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其實,世間萬物,無不在日新月異中昂揚自己的生命,也因此能在世間長存。便是號稱萬世一系永垂不朽的宗教也逃不出這樣的宿命。我們不妨就世界上最古老也最有生命力的基督教來看個究竟。基督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相傳,公元1世紀由巴勒斯坦境內拿撒勒人耶穌創立。崇奉耶穌為救世主。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此外還有許多較小教派。主要分佈在歐洲、南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全世界信徒約有15億。它所以有這樣的影響力,與它自身的變新辭舊有密切關係。基督教的第一次變革是從原始基督教(猶太教)變為現代意義的基督教。原始基督教約出現於1世紀20、30年代。

新聞哥:千年基督教為什麼能延續至今?

  與後世基督教相比,具有四個特徵 : 首先尚未形成系統化的神學、定型化的禮儀和體制化的組織,宗教形式大體上還與當時猶太教內一些非正統的下層派別相近;其次,仍保留有濃厚的猶太民族色彩,尚未明確走向世界化;再次,成員和骨幹大都是被奴役被壓迫的猶太人;最後,具有強烈的反民族壓迫和社會壓迫的傾向。主要流傳於巴勒斯坦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猶太人下層羣眾中。其領袖被信徒們尊為耶穌基督。因不少成員不斷參加反對征服者的鬥爭,多次受到當局的迫害。1 世紀未至2 世紀初,教會骨幹中的社會中、上層人士及其知識分子的比重已明顯增加。其中吸收希臘思想而走向哲學化和世界化的派別日益佔優勢。當局對基督教的態度也逐漸發生變化。公元305年,君士坦丁一世繼位,放棄對基督教的迫害轉而予以扶植。教會上層人士後來一部分成為帝國官階體制的組成部分,併成為帝國以異端罪名迫害下層激進分子的重要助手。基督教終於喪失被壓迫羣眾運動的性質而結束其原始階段。早期基督教分前後兩期。前期自1世紀20、30年代至60、70年代,即原始基督教階段。後期自1世紀末至4世紀初。這期間,原始基督教具有的四個特徵逐漸消失。約在1世紀40年代後期,在耶路撒冷的一次會議上,以保羅為首的世界派和恪守猶太傳統的民族派展開辯論。結果保羅派獲勝。從此基督教便沿着世界化宗教的方向發展,傳遍羅馬帝國全境各民族中,並遠傳到希臘、小亞細亞、塞浦路斯等地。一些較富裕者和知識分子入教,教會領導成員逐漸上層化。

  基督教在流傳過程中,同各種思想傾向廣泛接觸,主要包括流行於當時猶太教中的啓示文學和智慧文學思潮,東方一些神秘教派的神秘主義和禮儀形式,強調理念論、神秘經驗和靈魂不滅的柏拉圖主義,以及宣揚人類一體、天人諧和、同由一位主宰支配,並提倡恬淡寡欲、節制有度的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義等。對這些思想的爭論和吸收,導致基督教的主要信仰、早期神學形式基本形成,組織體制以主教為首,輔以長老和執事的三級教職制開始形成,但主教集權制尚未確立。崇拜儀式和聖禮逐漸定型化。這時一些護教士,已不是對迫害提出抗議和譴責,而是由羅馬皇帝和知識界申訴,説明基督教的信仰內容和制度習俗的合理和無害,力圖消除反教者的誤解,博取寬容和同情。公元392年,狄奧多西一世以羅馬帝國的名義正式宣佈基督教為國教。

新聞哥:千年基督教為什麼能延續至今?

  基督教的第二次變革是十六世紀的馬丁·路德改革。十六世紀初期,教會內部腐敗的情況十分嚴重,其中最受一般人指責的就是出賣大赦(又稱贖罪券)以蒐括民財,徵收重税以及買賣教職等,使百姓信心喪失殆盡,於是改革的呼聲再度提高。與此同時,神聖羅馬帝國僅空有統一名號。西班牙是當時最強國家,國王查理一世登基兩年後又在1519年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擁護羅馬天主教,激勵壓制馬丁路德。但因他同時忙於對戰法國,未能全力消滅新教。當時英、德兩國均有內亂,也難以專心制止改教運動,這便是當時有利宗教改革的大環境。尤其德國收重税,加給人民的經濟負擔,造成農人棄田逃亡,吃虧遍地,人心求變,一旦有人提出改革主張,不論其原來目的如何,立刻就受到熱烈支持。因此當出身德國埃斯勒本城窮苦農家的馬丁路德,為改革開放教會弊病而登高一呼,顯然在他的背後便有一股不可忽視的助力向前推進不斷!馬丁路德(1483-1546年),早在耳弗大學獲文學碩士,又學半年法律。接着入修道院苦修,1507年獲立為神父。1512年獲威登堡大學神學院博士,隨即教授《聖經》。他是德國最早用德文對照新舊約原文授課的教授之一。然而他繼續依然教會律法潛心苦修,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得到內心的平安。直到有一天他在研讀《聖經》時,看到“義人必因信得生”時,突然覺醒到原來人的得救只是因為他對上帝的信仰以及上帝的恩賜,其他一切的律法都不能保證使人得以稱義。他這信念也在獲得同校一些教授的支持,加上親眼看到人們受騙購買贖罪券的情形,又耳聞教會主教買賣聖職的醜事,他開始攻擊教會出售贖罪券的作法。1517年10月31日他將所寫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看法,張貼在威登堡大學的教堂門口。由於當天恰巧是人們前往教堂朝掲所拜遺物的萬聖節,自然很多人看到張貼的內容。雖然當印刷術才使用不久,但兩週後傳遍全德國;四周後各種譯文傳遍全西歐。教皇終於下令將他革除教籍,他原本只要改革教會一部分制度,從此他也不再承認教皇的權威,唯以《聖經》為權威。他直接建立的教會成為路德會或信義宗。由於他個性保守,因此他改革的教會仍保留《聖經》沒有明文禁止的舊教傳統,如祭壇,蠟燭,基督畫像,告解禮,週日禮拜與聖誕節等。但在思想史上的意義,馬丁·路德的改革非同小可。他將原本集中在教會神父手中的關於《聖經》的解釋權奪了回來,將其直接放歸於任何一個直接面對《聖經》渴望得到神啓的教徒手中——根據路德的看法,信仰的唯一源泉是每個人都可以理解的聖經,不再需要教士們充當傳統的中間人,教士們只應通過佈道濟世來為它服務。因此,路德闡明僅僅出於信仰即可釋義的教義,並明確地拒斥在信徒個人與上帝之間必須有中間媒介的教旨。他相信所有信徒都可有教士身份,從《聖經》中自己吸取信仰要旨。

  路德就這樣剝奪了教會和高級教士們作為上帝恩慈的中間人的特殊地位,同時動搖了羅馬教會的基礎,即它的教義法規和習俗。換言之,人們可以主動地直接面對探索真理,而不必藉助中介(比如教會比如神父)的闡釋被動接受所謂“真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説:路德之宗教改革,其思想核心乃在於借神權而化解教會的特權,從而開啓世俗權利與教會權力並行不悖的先河,人之出,神亦在,我信則神在,我信則基督在,我信則上帝在,上帝管上帝的事,我管我的事,與上帝溝通無須教會插手幫忙,那是我自己的事,人-俗人從上帝那裏奪回了自己的權利,雖然這僅僅是從信仰的權利開始的,然而牽一髮而動其全身,從此,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噴湧而來,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西方現代社會因此逐漸成型。

  第三次則是新教改革。新教是由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脱離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會和基督徒形成的一系列新宗派的統稱。原指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舉行的帝國議會中的少數反對派,該派諸侯對於會議通過支持天主教壓制宗教改革運動各派的決議提出了強烈的抗議,後即以其泛稱宗教改革各新教派。目前全球約有五億九千萬教徒。

  16世紀末到17世紀,新教的三個主要宗派在教會組織和崇拜儀式上已基本定型。對教義的表述和闡述,經過長期的爭論,也逐漸形成體系。新教的理論家以歐洲一些大學為基地,熱衷於編寫大量的神學著作,但內容充滿煩瑣的爭辯和考證,失去改教初期那種富有抗議精神的活力。這一時期後被稱為新教經院主義時期。

  17世紀中葉,英格蘭的清教徒運動要求以加爾文主義改革妥協保守的安立甘國教會,曾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面旗幟,把新教運動又推進一步,結果產生了脱離國教的一些新的獨立宗派,如英格蘭的長老會、公理會、浸會、公誼會等。清教徒運動後來由移民傳到美洲,使新教在北美髮展成為影響最廣的教派。在德國,以斯彭內爾為代表的虔敬主義運動和清教徒運動相呼應,提倡人個的虔修生活和佈道工作,舉辦慈善事業,由弗蘭克等創辦的哈雷大學成為德國虔敬主義的中心,對後來新教的發展有重要影響。跟傳統天主教相比,新教新在:

  首先,新教徹底否定了天主教的“聖禮得救”、“善功贖罪”論,認為聖禮和善功對於靈魂拯救是毫無用處的,因此新教把天主教和東正教所規定的七項聖禮削減為兩項,這樣就使廣大信徒能夠從各種複雜、繁瑣的宗教活動和儀式中解脱出來,從而能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世俗的工作與生產勞動中。

  其次,由路德奠基、加爾文進一步發展的新教救贖觀認為,人是否可以得到靈魂拯救,取決於他是上帝的“選民”還是“棄民”,而“選民”的標誌就是在塵世間取得事業的成功。因此,人們只有勤勤懇懇,盡心盡力地做好本職工作,通過刻苦努力來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才能夠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這樣一來,就把基督教徒最關心的靈魂拯救問題與人們在塵世間的工作表現和事業成就聯繫起來,因而有力地調動和激發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進取性和創造性,使廣大新教徒在經濟活動中體現出高度的勤奮和實幹精神。

  再次,要想取得成功,不僅需要通過勤奮工作來創造財富,而且還需要通過生活上的節儉來積累財富。而“新教倫理”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正是大力提倡勤儉節約、嚴格自律的生活方式,堅決反對豪華奢侈、鋪張浪費、講排場擺闊氣的生活作風,主張杜絕一切不必要的花銷,把積攢的金錢財富全都用於生產性的投資和經營活動中而不是浪費在奢侈的生活中。新教倫理的這一特點,不僅構成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精神前提,而且也成為日後西方社會中一切有事業心、有作為的企業家們的基本行為準則,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與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相比,新教徒通常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規模進行資本積累、投資和擴大再生產。

  最後,由於新教還特別強調要讓每一個信徒都能讀懂《聖經》以便能夠直接與上帝溝通,所以新教徒歷來都很重視普及教育。又因為新教徒特別注重現世成就,而要想取得現世成就,就必須具備各種實用的文化知識和技術,所以新教徒不僅重視教育,而且還要求在教學內容中安排較多的世俗性、實用性的課程。韋伯在談到基督新教的倫理時説:“這種倫理所宣揚的至善——儘可能多地掙錢,是和嚴格避免任憑本能衝動享受生活結合在一起的……在經濟上獲利,不從屬於人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

  這樣,基督新教的所謂“入世苦修主義”的倫理,就提供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可見,新教倫理對於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確實具有很重要的積極意義和促進作用,所以近代以來,大多數天主教國家和東正教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顯著落後於那些以新教為主的國家,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美洲都是如此。即使是在同一個國家中,新教徒在經濟上也通常要比天主教徒或東正教徒更為活躍,更有作為。

  基督教三次更生的歷史告訴我們:這世上沒有什麼是萬世一系永恆不變的,便是最頑固的宗教也只有與時俱進與時更新,才能延續至今。以此來看今天的“四個堅持”、“三個絕不”之類,自不難舉一反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374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聞哥:千年基督教為什麼能延續至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