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妥協的產物——“巴庫”號誕生記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綜合

基輔級改進型誕生

作為蘇聯第二代航母,基輔級各艦的設計都存在差異,尤其是四號艦“巴庫”號。在最初的設想中,“巴庫”號以基輔級第二艘“明斯克”號為原型。不過在設計過程中,蘇軍有大量新式武器開始列裝,海軍作戰方法也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長期積累下來的飛行經驗日趨成熟,因此即便是已確定好的“巴庫”號建造方案也要有所改動,況且蘇聯社會也要求造船工業必須拿出現代化的航母方案,其性能必須比同系列的前三艘航母更先進。

由於改動過大,涅瓦設計局不得不重定“巴庫”號的戰術技術任務,展開了一系列更具體的細節修訂,如重量估算、隔艙分配和武器佈局等。從外表來看,這些改變主要集中在飛行甲板和艦島方面,目的是儘量減少干擾飛機起降的空氣渦流。“巴庫”號的艦體輪廓還是沿用了基輔級的設計方案,目的是為了安裝前幾艘航母所使用的全套航船索具,只有艦尾進行部分修改。為改善預定上艦的雅克-41殲擊機的飛行條件,1979年10月10日,蘇聯決定以基輔級第三艘“新羅西斯克”號為試驗平台,在它上面測試排氣式起飛彈射器。這是一種大型噴氣裝置,氣體通過專門管道從甲板上的氣孔噴出,利用這種強大的氣流將飛機托起,使艦載機更易於升空。“新”號的試驗證明這種異想天開的彈射器達不到預期目的,最終只能拆除。“巴庫”號也沒有采用這種彈射器。

1977年8月10日,黑海造船廠才收到“巴庫”號船身的建造圖紙,但建造工作不能立即啓動,主要原因是該艦的水上部分發生了改變,由於蒙皮不能承受設計改進後的拉力,肋材外面必須加裝更厚的防護裝甲。為確定防護裝甲的設計方案,設計師在82個模擬隔艙內進行破壞性試驗,與此同時,水下防護裝甲也在進行同樣的試驗。同一個月,蘇聯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召開了一次專門會議,討論“巴庫”號的武器搭配問題。最終確定:作為新的重型載機巡洋艦,“巴庫”號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發揮自身的防空、反艦和反潛能力,掩護在戰區活動的戰略導彈潛艇、水面艦艇作戰羣和海軍航空兵的岸基轟炸機羣,強化蘇聯海軍遂行遠洋獨立作戰的能力。

在艦載機方面,會議確定“巴庫”號在戰時搭載36架飛機,其中包括不少於12架雅克-41和雅克-38垂直起降殲擊機、4架卡-25RLD電子偵察直升機、2架卡-25PS搜救直升機和一定數量的反潛直升機,航油儲備佔航母總燃油儲備的50%以上。此次會議還確定了“巴庫”號航母自備武器的方案,用新型“匕首”防空導彈系統取代原基輔級航母上的“風暴”系統,用RBU-12000“蟒蛇-1”反魚雷系統取代RBU-6000反潛火箭,同時將P-500“玄武岩”超音速反艦導彈系統的彈藥基數增至24枚。戈爾什科夫還親自提議,將基輔級上的76毫米口徑火炮更換為100毫米口徑。

“巴庫”號是當時蘇聯海軍裝備無線電設備最多的水面艦艇。僅通信天線就有80部,所有雷達、電台等天線加起來共120部,這還不算後來建造過程中追加的設備。基輔級前三艘所配備的“旗幟”雷達(使用“日出”大功率天線)被“火星信風”固定式相控陣雷達系統取代,該系統也導致“巴庫”號艦島構造明顯不同於基輔級的前三艘。由於“火星信風”屬於新裝備,一貫慎重的蘇聯軍方還特意為“巴庫”號安裝了MR-700M“軍艦鳥”-M1三座標抗干擾雷達作為備用,以防前者失靈。

“巴庫”號安裝第三代MVU410“伐木工”綜合作戰指揮系統和配套的7種先進無線電設備,同時還要安裝MVU-430“轉圈”航空兵作戰指揮系統和“草坪”殲擊航空兵導航系統,它們既可指揮本航母上的飛機作戰,又可指揮其它飛機實施協同作戰。

開工建造

1978年2月17日,黑海造船廠終於開始了“巴庫”號的建造工作,該艦的工廠內部建造代碼為“104產品”。同年12月26日,蘇聯政府為“巴庫”號舉行龍骨鋪設儀式。

建造“巴庫”號時,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遇到了數不勝數的難題。安裝聲吶罩所需的高強度導流罩直徑為8.4米,而安裝精度卻以毫米計算。在艦上層建築的有限面積內佈置眾多且用途不類的天線,除了在上述設備同時工作時保證其電磁兼容性外,還必須精心設計安裝位置使它們有儘可能寬的觀察區域。

工程進行期間,計有28個工業部門的1000餘家企業參與協作。比如在設計艦體時,涅瓦設計局與克雷洛夫中央科學研究院聯合進行了研究,在艦載裝備方面,與下諾夫哥羅德機械工程試驗設計局、卡莫夫設計局、“牛郎星”設計局等單位密切合作。在“巴庫”號上,設計人員開始向西方學習,對適航性、生存性、隱身性、居住性及機動性等以前設計時很少考慮甚至是忽略不計的方面都給予充分考慮。而在這之前,蘇聯大型水面艦艇在設計時,只考慮將艦載武備效能發揮至最大水平,別的方面能省略的都予以省略。

航母所需的鍋爐、柴油發電機、汽輪機、導彈裝填機等大型設備要想在上一層甲板鋪設前吊裝就位,就需要成套大型設備的生產廠家在艦體建造程序規定時間內完成,研發、製造、測試等工作都需要按部就班,否則整艘戰艦的建造週期必將延長。涅瓦設計局與黑海造船廠頗感頭疼的莫過於無線電工業部的拖累,後者總是按照自己的方法不斷更改或改進其預定上艦的電子設備。往往是軍艦要去試航的節骨眼上,電子設備還沒製造出來,即便是造出來的許多電子設備,留給施工單位的安裝和調試時間也極為有限。像“巴庫”號後來即將離開黑海造船廠碼頭時,“匕首”艦空導彈的火控雷達才送過來,黑海造船廠和涅瓦設計局絞盡腦汁,勉強在艦體右舷上找了一塊地方安裝。

更要命的是,蘇聯海軍在建造時經常提出新的設計改動,有時這些改動甚至涉及重新切開船身等“大手術”,結果“巴庫”號的建造進度嚴重落後於計劃,它本該作為賀禮獻給即將到來的蘇聯第12個“五年計劃”(1983年開始),然而當1983年到來時,它只完成了77%,且已經消耗了530萬個工時!可以説,在無休止的設計與校正中,“巴庫”號已不再是一艘戰鬥艦船了,而變成一個試驗場。有人將“巴庫”號戲稱為“1143.42工程”,意為“1143.4工程”(即“巴庫”號本身)的第二艘航母,意思是這麼多改動加在一起,足夠再設計建造一艘“巴庫”號了。不過從好的方面看,設計師、造船者和海軍人員在“巴庫”號身上解決了許多未來在建造大型常規起降飛機航母時不可逃避的問題,因此“巴庫”號的付出又是值得的。

並不輕鬆的試航

1982年2月,“巴庫”號飛行甲板拼裝完畢。1982年3月31日正式下水(下圖)。1984年第三季度,經蘇聯海軍總司令部再次校正過的“巴庫”號設計方案再次送至黑海造船廠,這時候誰也不再説“按計劃於1983年交貨”了。1983年11月,蘇聯海軍總司令部正式任命利亞金中校為“巴庫”號首任艦長,巴克舍夫中校擔任艦載航空兵主任,開始計劃向“巴庫”號派駐官兵,但這一工作不久便停止了,第二年又推遲了兩次。通過總結,蘇聯海軍發現問題發生在軍官身上。原來絕大部分預定上“巴庫”號的人並非從海軍部隊轉調,而是從高等海軍學校剛剛畢業的學員,他們既沒有作戰經驗,又沒有管理經驗。直到1985年2月,航母上所有軍官和准尉的位置才補充完畢。從那時起,蘇軍大型水面艦艇乘組人員缺少豐富戰鬥訓練經驗的問題就已顯現出來了。經過各方協商,工廠和海軍派出專家對航母船員進行專業培訓。1986年2月,結束培訓後的船員們來到黑海造船廠,6月開始進行繫留訓練。9月23日,船員正式進駐“巴庫”號。

1987年1月6日,“巴庫”號開始進行工廠級航行試驗,隨後是國家級試驗。7月8日,雅克38第一次在“巴庫”號甲板上完成短距起飛。在交驗航母的航空系統時,蘇聯政府特意從費奧多西亞的蘇聯空軍第8紅旗科研所抽調了數百名軍官,上級的要求是航空系統上的每顆螺絲都要求一名校級軍官進行檢驗。所有艦載武器都要進行實彈試射,其中“玄武岩”導彈射了三次。由於在黑海沒有足夠大的水上靶場,所以該導彈的試射距離被限制在80千米以內。“匕首”導彈在試驗過程中遇到一些麻煩,好幾次在發射後都沒有飛向靶標,有一次還差點擊中航母自己的艦島。有意思的是,“巴庫”號在試驗過程中一直使用“111”這個舷號,後來的“第比利斯”號航母在試驗時也沿用了這個暫時性舷號。1987年8-10月,因黑海造船廠檢修,“巴庫”號的試驗工作被迫中斷,航母被送到塞瓦斯托波爾噴漆。

1987年12月11日,飽經磨難的“巴庫”號終於收到一份由庫爾格利亞科夫少將簽署的國家接收委員會接收單,意味着它正式被接納為蘇聯海軍的一員。至此,蘇聯政府已為“巴庫”號航母花去6億盧布的建造費用,其中僅購置無線電裝備就用掉2.4億盧布,整個建造過程共花費2500萬個工時。當然,按照軍方要求,“巴庫”號的後續改進工作仍將持續。這不像今天的俄軍,拿到新軍艦就歡天喜地了,哪還有閒錢去給自己的軍艦精雕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