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閘北合併 貴族小姐嫁屌絲? 2015.9.8日

  【導語】

  網上傳得沸沸揚揚的上海靜安、閘北兩區合併消息終於獲得官方回應。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上海發佈”9月7日晚間表示,上海發佈今天接到媒體有關閘北靜安行政區劃調整事宜的詢問,經向有關方面核實瞭解,關於閘北區靜安區“撤二建一”的工作正在醖釀和聽取意見過程中。

  事實上,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已經多次出現大城市城區合併的事情了,最著名的莫過於2010年北京東城區與崇文區、西城區與宣武區合併。上海在過去六年裏也完成了浦東和南匯、黃浦和盧灣兩大合併工程。

  靜安閘北合併的消息引發眾多網友的關注和討論,核心問題就在於靜安、閘北“門不當户不對”。有網友評論説“這相當於貴族小姐嫁給屌絲工人”。兩區間這一關係歷史久遠,根深蒂固。80年代港劇《上海灘》中,丁力剛遇到許文強時就有句經典台詞:“文哥,我的理想就是有一天把家從閘北搬到霞飛路或靜安寺。”今天,這個理想將可能批量成為現實。它意味着什麼?

  ●中心城區合併現在是全國趨勢

  一般來講,行政區劃會保持相對穩定,但也不是一成不變。有時候是大變,如政權更迭,改朝換代後重新進行行政劃分;有時候是小變,只做局部調整,主要是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

  比如1950年時,中國省級行政區基本沿襲民國時的劃分,全國共設有52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9個省、12個直轄市、9個行署區、1個自治區和1個地方。經過1954年、1959年、1969年、1988年和1996年五次大調整,中國形成了33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現在,中國大的行政區劃已基本保持穩定。

  近些年,各城市的行政區劃還在進行局部調整。2000年以後,中國城市行政區劃調整大致分為三個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擴大改革開放試驗區。2009年11月,天津市撤銷塘沽、漢沽、大港三區,設立天津濱海新區;2009年8月9日上海南匯區與浦東新區合併。

  第二種模式是由於國家對省管縣體制的變動。重新進行行政區劃的調整,這是基於國家財政税收管理的需要。省管縣以後,縣級財政資金由省裏直接管理。

  第三種模式是最常見的,就是在大城市中,強區和強區、強區和弱區進行合併。比如北京的東城和崇文、西城和宣武的合併,上海盧灣和黃浦的合併以及這一次靜安和閘北的合併。中心城區的合併是一個全國性趨勢,不僅是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中的青島、瀋陽、蘇州等也都進行過中心城區的合併。

  ●靜安和閘北,在歷史上就“門不當户不對”

  上世紀60年代,上海有10區10縣,後來經過黃浦南市合併,浦東南匯合併、盧灣黃浦合併,縮減為16區1縣。然而,過去的幾次合併沒有像此次一樣引起巨大的輿論風浪。

  黃浦和南市的合併是在2000年,輿論聲音並不強烈;浦東本就是新發展起來的地區,和南匯的合併也沒有什麼障礙;盧灣和黃埔本就是上海最中心的地段,屬於強強聯手。此次靜安和閘北則屬於典型的強區和弱區合併,牽扯到歷史、現實等多方面因素。

  在老上海的理解中,上海有“上只角”和“下只角”之分。“上只角”是指租界地區,比如靜安、黃浦、盧灣等;而“下只角”,是當年“滾地龍”和“棚户區”密集的閘北、普陀等地。

  上海作家金宇澄在小説《繁花》第一章中,曾有這樣的描述:“當年阿寶十歲,鄰居蓓蒂六歲。兩個人從假三層爬上屋頂,瓦片温熱,眼中是半個盧灣區,前面香山路,東面復興公園。東面偏北,有祖父獨幢洋房一角……東南風一勁,黃浦江的船鳴,圓號寬廣的嗡嗡聲,撫慰少年人胸懷。”——字裏行間描述的,就是典型的“上只角”。

  對於“下只角”,魯迅的形容最為貼切:“倘若走進住家的弄堂裏去,就看見便溺器、吃食擔,蒼蠅成羣地在飛,孩子成隊地在鬧,有劇烈的搗亂,有發達的罵詈,真是一個亂哄哄的小世界。”

  老上海還有一個區別“上只角”和“下只角”的方法,那就是語言。“下只角”流行滬語腔的蘇北話。1949年前,“下只角”地區,集中了上海的各種製造業就業人口,多數是來自於蘇魯皖地區,遇災逃荒來滬的農民;而“上只角”則流行老派上海話和寧波話。

  當年,如果一個住在淮海路的小姑娘,跟住在閘北區的男孩談戀愛,她的父母恐怕會急得睡不着覺;而那些住在棚户區的小姑娘,天天盼着能夠有朝一日嫁到“上只角”去——上世紀90年代初,根據程乃珊小説改編的電視劇《窮街》,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如今,閘北和靜安依然差距巨大

  靜安雖然是上海面積最小的中心城區,僅不到8平方公里,但靜安區經濟商貿十分發達。歷史上,靜安就因境內的古剎靜安寺,成為上海中心對外交流的窗口。現在,靜安區是上海現代商貿最發達的區縣之一,也是上海高端品牌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在郭敬明的《小時代》裏,就無數次的出現靜安。

  閘北在歷史上一直是出入上海的交通要道,面積達30平方公里,頻繁、複雜的人口流動,以及在戰爭中頻頻成為攻守要塞,閘北區一度成為上海的“棚户王國”。進入1990年代,隨着上海城市改造的加速,閘北“棚户王國”的面貌已有所改變,但大量棚户至今仍在,閘北也被認為是上海“木桶型”經濟發展模式中一根最短的木板。

  早在2003年,坊間就傳出了靜安區將併入閘北區的消息,當時這一構想(傳聞)的原因在於靜安區面積太小,導致一系列動遷問題難以在區內解決。但當時兩區發展差距太大,原本住在靜安的拆遷户無人願意搬到閘北去,雖然合併後那裏也是靜安區的一部分,於是此事不了了之。

  ●如果靜安閘北合二為一,會發生什麼?

  上個月,靜安區政府曾以房地產商炒作來對並區一事進行過闢謠。但現在看@上海發佈的消息,靜安與閘北的合併並非不可能,如果合併,將會給上海這座城市帶來什麼變化?

  普通人最先能感受到的變化就是房價。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7月靜安區新房成交均價59320元/平,閘北區為41076元/平,整個上海平均房價為31561元/平。

  結合過往區域合併經驗,2000年當時經濟社會水平相對落後的南市區併入黃浦區,原南市區許多樓房都以“新黃浦”地段自居,身價扶搖直上;2009年南匯併入浦東,南匯區的房價由7000元/平上漲至9000元/平,兩區同時“量價齊升”。

  更為關鍵的變化是教育。靜安區基礎教育機構總數少,但是知名學校比重較高,極佳的地理位置、有限的區域面積和名校效應讓靜安區的學區房房價多年保持在全市新高度。 根據統計,靜安區7.62平方公里的轄區內,擁有基礎教育機構超45所,其中幼小中(含高中)共42所,其中重點中小學包括示範園和一級幼兒園共14所,公辦重點小學3,重點初中5所。

  閘北區人口多,學校多,但知名學校相對較少,一直有“教育荒漠”之稱。 一旦合併,“教育荒漠”閘北將有機會將享受到靜安區優質的教育資源。這一點在北京“四區合併”中就有先例,原崇文和宣武的教育水平經過東城和西城的合併,都有了不少提升。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也是一大考慮。在浦東、南匯合併前,兩區交界處曾有不少斷頭路。“新浦東”成立後,“斷頭路”現象得到明顯改觀。

  除此之外,由於當前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較強,行政壁壘的存在導致很多資源不能實現優化配置,而“並區”後便於統籌規劃。比如北京,民間一直流傳着“東城富、西城貴,崇文窮、宣武破”的説法,而在合併後,2013年西城區人代會上,西城區有關負責人介紹,原西城區與原宣武區合併,為金融街的產業拓展提供了空間。而靜安也是上海面積最小的區,靜安土地開發基本完成,閘北還有未開發土地。

  ●為什麼還有人反對合並?

  現在,靜安和閘北的合併還在醖釀和聽取意見階段,在網絡上,支持和反對的聲音都有。閘北網友在盼望着能共享靜安區優質的教育資源,而很多靜安人對於這次合併不感冒。這在前文已經説到,由於歷史和現實的落差,使得靜安對閘北一直有優越感。

  還有不少網友出於對歷史的尊重,對這次合併持保留意見。@巴爾坦星宰相掃黃組組長説:“我對靜安合併閘北的事情感情上無法接受,並不因為上下只角的問題、而是兩區各有各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以後這些歷史會逐漸被抹殺。閘北在近代中國歷史上也有濃墨重彩的一筆、特別是閘北的巡捕房。”@砒霜奶昔則説:“我覺着這麼合併把歷史都合併沒了,以後馬永貞從閘北扛把子,變成靜安老大了。”

  這也不是第一次出現類似問題了,在北京“四區合併”中,有關歷史的爭論最為激烈。當時不少的專家和網友都表示,以崇文、宣武命名城門已近600年,用它們命名行政區也已有半個多世紀。在這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崇文、宣武已經不單單是兩個用來標記地理位置的名字,它們已經成為城市文化的胎記,體現着城市的底藴。結果“文武”變“東西”,甚至有老北京人感嘆:“‘東西猶在’,‘文武已失’,北京不再是原來的四九城了。”

  也有網友認為,提高行政效率不一定非得“並區”。以東京為例,東京都的總面積為2188平方公里,“中心”區域632平方公里被分為23個區,西部的多摩地域由26個市、3個町、1個村組成。這樣的區劃並沒有降低東京這座城市的行政效率。

  反觀中國,上海總面積達6340.5平方公里,如果靜安和閘北合併成功將變成15區1縣;北京的面積更是多達16411平方公里,行政區的總數卻與上海幾乎持平,只有14區2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513 字。

轉載請註明: 靜安閘北合併 貴族小姐嫁屌絲? 2015.9.8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