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語文替換40%課文 究竟為何會這樣?
中小學語文替換40%課文究竟為何會這樣?記者上午從語文出版社獲悉,其修訂版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已進入《2016年義務教育用書目錄》。今年秋季,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遼寧、寧夏、山西、四川、雲南、浙江等地400多萬中小學生,開始使用新修訂的語文版一年級和七年級語文教材,北京學生不在其列。新修訂的教材全套共計18冊,供義務教育一年級至九年級學生使用,全套教材課文數量比修訂前減少15%,40%的課文被更換,增加了古詩文及中華傳統文化比重。
中小學語文替換40%課文 究竟為何會這樣?
語文出版社是全國唯一的語文專業出版社,也是我國能獨立研發全套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科書的出版社之一。自2001年《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頒佈後,語文出版社組織編寫了從小學至高中的課程標準語文教科書。15年來,語文版課標教材被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遼寧、寧夏、山西、四川、雲南、浙江等省市的兩千多萬學生使用。2013年,教材修訂大幕正式被拉開。中國文化院院長許嘉璐和原國家教委副主任、總督學柳斌擔任了語文出版社修訂版語文課標教材總顧問。
換
教材更加強調時代性
更換大約40%課文
據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介紹,修訂版教材和之前版本相比,大約更換了40%的課文,其更換標準就是是否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修訂版教材除了拼音、識字單元外,以詩歌為主構架全書,共有13首詩。“詩歌是人類最早抒情表意的形式,也是語文體裁之一。雖然小學語文明線是以話題組元,但暗線是體裁,體現了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首先,一些優秀的傳統篇目得到了保留。比如,保留了體現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小英雄王二小》、《國旗和太陽一同升起》、《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等。“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們,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讓他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其次,修訂版教材更加強調時代性。王旭明表示,有些篇目雖然內容很好,文字也不錯,但是由於和時代要求不符,還是被撤換。“比如《誰勇敢》一文,有些老師教過,而且特別愛教,希望能留下來,但我們還是拿下來了。為什麼呢?一個孩子為了保護其他孩子不受馬蜂蜇,用身體撲向馬蜂窩,雖然保護了別人,但自己卻受傷了,文本的結論是這個孩子最勇敢。我們認為,對孩子來説,這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應倡導這種行為。怎麼辦最好?那不是語文要講的事,至少在選文時我們不選這種文章。”此外,中學課本里的《洲際導彈自述》被改為《網絡表情符號》,以更切合互聯網時代的學生生活;《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由於與現代和諧社會導向不符,被換為《智取生辰綱》;《南京大屠殺》被換成《死裏逃生》。
同時,修訂版教材還特別注意選擇文質兼美且貼近兒童生活的文本,並保留了原教材的許多傳統名篇,比如《想做好事的尤拉》、《奧莉婭和莉達》等。“這些文章能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情操和優秀的品德。”
引
內容向傳統文化傾斜
古詩文最多佔比40%
據瞭解,修訂後的教材增加了古詩文比重,注重傳統文化的薰陶。比如,一至六年級相關課文約佔全部課文的30%,每冊最後一個單元集中安排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文;七至九年級教材在篇目減少的情況下,仍然保持每冊兩個古文單元,古文單元佔比基本保持在40%左右。同時,新修訂教材還通過其他方式做了一定程度的彌補,比如增加了白話小説單元,“這實際上也是學習古文”。
此外,新修訂教材還特別注意通過課後練習、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內容設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比如一至六年級《百花園》中的“讀讀背背”欄目,安排的內容都是古詩文;全套教材在《百花園》中安排讀背古詩文82篇,比此前教材增加了40%。另外,七至九年級口語交際中的《交流座右銘》、《談談你心目中的君子》, 寫作中的《我看古人的苦讀精神》,綜合性學習中的《諸子百家初探》、《現代社會與儒家思想》等,都與中華傳統文化密切相關。
練
課後練習注重理解運用
分析解釋題目佔比過半
在課後練習上,修訂版教材注意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體會情感的同時,加強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做到既有一定數量的朗讀和理解課文內容的練習,又有較大比例的語言文字理解和運用的練習,還有不少則是二者兼顧。比如,修訂版教材課後練習設計了較多的讀寫結合題;同時,練習中多次出現“用自己的話説説”、“用自己的話寫寫”等題目,以從小學開始培養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的能力。
據統計,全套教材當中,語言文字運用題,即用語文來説現象,分析、解釋各種問題的題目,佔到50%以上。體現在口語交際、習作和綜合性學習上,話題的形式更加考慮學生的需要:口語交際加強了互動性,比如一二年級看圖講故事《勸説》,七八年級開一次辯論會《一分錢的官司該不該打》 等;習作加強了實用性,比如一至六年級加強應用文的寫作指導,安排了8次應用文寫作的練習;綜合性學習加強了實踐性,比如七至九年級的編演短劇、辦一份小報、調查社會用字情況等。據王旭明介紹,修訂後的教材想利用這樣一些環節,把語文學習和現實社會、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不學“空語文”、不學“死語文”,切實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減
減量增質減輕學生負擔
課文數量減少15%
據瞭解,在教材修訂的時候,教育部曾召開專門會議,要求這一次教材修訂要體現的精神之一就是“減負”。那麼,怎麼減輕學生負擔?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減量。
據統計,新修訂後的語文版全套教材課文數量比修訂前減少了大約15%。但王旭明表示,減量並不是減負的根本途徑。“因此,我們在此基礎上提出‘提質’,即從語文學習的角度,把練習設計得難度適宜、梯度合理、銜接自然,精心考慮學生的接受度,以此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把非語文的或者説語文學習價值低下的內容篩選出去。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會學語文,切實減輕學生負擔。”
評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孫紹振
體現核心價值觀不靠“貼標籤”
中小學語文教材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單純地“貼標籤”,選一些思想性、政治性很強的文章,這樣容易背離語文。語文版修訂教材的課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性有機結合於語文的人文性、語言文字的豐富性之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得到情感和審美的薰陶。同時,這套教材還非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選了很多經典篇目,有助於培養學生中華民族精神認同感。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導師倪文錦
寫作口語體現了話題的豐富性
聽説讀寫是語文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如何綜合利用有限的教材容量,做到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有機結合且整體推進,一直是教材編寫的難題。語文版修訂教材在這方面的安排比較合理,每一單元的寫作、口語交際以及綜合性學習,既和單元文體有聯繫,又體現了話題的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