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遇上急病患者為什麼束手無策? 2015.10.26日

 

  [導語]據媒體報道,10月25日,從寶雞南開往北京西的G672次列車上,乘客李翔突感心臟不適。著名心血管內科大夫胡大一碰巧在列車上,他判斷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指揮乘客服藥,並立即聯繫河南省人民醫院心內科讓其做好搶救準備,最後挽救了一條生命。

  可以想見,如果當時沒有醫生在場,李翔很可能會因為錯過最佳急救時機而失去生命。但現實中像李翔一樣幸運的人太少太少。由於急救知識普及率低等問題,當遭遇緊急情況時,絕大多數人只能“乾等”。

  ●中國全民急救知識普及率不到1%,國際平均水平為10%

  據深圳急救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中國全民急救(知識)普及率平均水平不到1%。中國紅十字總會提出的目標是要在2015年之前,全國突破1%,達到1.5%”。

  1%的培訓率意味着一個人倒地,至少要有100個人從其身邊經過,才可能會有一個學過急救知識的人有能力去救他。深圳屬於全國急救技能普及率較高的城市,據深圳市急救中心統計,全市具備急救基本技能、持有初級救護員證書的人數為18.75萬,按照1250萬常住人口計算,深圳全民急救普及率僅約為2%。而據光明日報報道,2015年北京只有6.8萬人持有初級急救課程證書,按常住人口2151萬人來算,北京全民急救普及率僅為0.316%。

  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總監馬正興表示,一個城市急救知識普及率能夠達到20:1(5%),這才是一個相對成熟的社會形態。目前國際平均水平是10%,香港20%、新加坡20%、美國25%、瑞典45%、澳大利亞50%、日本中學生92%,歐洲發達國家30%-40%。知名急救醫生賈大成説:“急救技能普及率的高低以及社會急救成功率的高低,已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單位文明程度的標誌之一。”

  全民急救普及率低會導致社會急救的成功率極低。通常情況下人的心跳、呼吸一旦停止,每過一分鐘,死亡率就會增加10%,超過8分鐘,就會出現腦死亡或植物狀態,因此在急救界,素有搶救生命“黃金8分鐘”一説。而大城市急救體系反應經常超過十分鐘,所以現場急救至關重要。在急救一線工作的多位醫生都表示,有效的現場急救可以第一時間保證病人心腦血管、重要臟器的供氧和供血,大大提高下一步的搶救成功率。

  ●特殊行業人員的急救培訓也明顯不足

  在日常生活中,像保安、警察、公交系統工作人員、餐廳酒店服務人員這些與人接觸多的行業,理論上都應該具備急救常識。賈大成説:“包括地鐵在內的服務行業、高危行業,應把急救技能列為本行業的行業技能。”

  但現實是,這些重點行業的人員通常也不具備急救知識和技能。

  2014年2月17日上午,35歲的IBM深圳公司管理人員梁婭倒在深圳地鐵蛇口線水灣站C出口的台階上,並保持這一姿態達50分鐘。監控錄像顯示,梁婭倒下3分鐘後,即有市民想施救,但還是放棄了,不得不通知地鐵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只有打電話報警,也沒有采取任何救助措施。隨後趕來的警察所能做的也只是不停地到地鐵口看救護車來了沒有。

  《110接警處工作規則》規定:專職處警民警應當掌握基本的救人、救災及醫療救護技能。但據南方都市報2014年的報道,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訓科主任趙偉透露,兩三年前,急救中心還與警校有過密切合作,警察在晉升警銜的時候,都脱產一個月接受了基本急救技能培訓,而上街巡邏的巡警更是隨身攜帶一個小型急救包,但近幾年,由於培訓權迴歸到警校,據相關人士表示,只有新警才會接受基本的急救理論培訓,實際操作機會都很少。

  國外對特殊人羣的培訓是法律明確要求的:德國要求消防員每年必須參加30學時的急救培訓;意大利的外勤警察必須經過初級急救技能培訓,並學會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儀。

  香港《職業安全及健康規例》規定,除醫護人員外的部分工種如保安員、運動及健身教練、空中服務員、帶領外訪互動的教師等,他們的入行條件之一就是獲得急救證書的人士。

  ●除知識普及率低外,公共場合的急救設施也不足

  2015年4月,一位微博名為“唐神醫”的中國人,在美國聖地亞哥海洋公園搶救美國遊客的照片走紅網絡。唐醫生事後回憶説,之所以能夠最終挽救老人的生命,是因為美國公園內到處安放的AED,也就是自動體外除顫器,對搶救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AED是一種便攜式的醫療設備,它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並且給予電擊除顫,是可被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用於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醫療設備。AED不僅是一種急救設備,更是一種急救新觀念,一種由現場目擊者最早進行有效急救的觀念。

  據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訓科科長趙偉透露,中國的猝死每年有將近180萬例,平均每分鐘3個人,但AED的普及率卻非常低,使用率更是幾乎為零。目前中國國內配置AED的公共場所僅有:北京首都機場、上海地鐵站部分車站、還有北京、上海、廣州的部分奧運體育場館,全國AED配置總量還不到1500台,也就是説,每10萬人不到1台。

  美國平均每10萬人配有180台AED。日本則於2004年開始推廣安裝AED,平均每十萬人約有234.8台。台灣的AED安裝總數約4000台,每10萬人約17.4台。

  除了配置的數量有差距,在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的法律保障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健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就因為公眾現場實施AED除顫救治的法律責任問題未能解決,最終放棄在世博園區內設置AED,在世博會期間發生的10多例猝死病人未能及時救治。而日本在上屆愛知世博會期間發生5例猝死,成功救活4例。

  ●要提高民眾急救能力,離不開制度支持

  中國人急救能力差有許多原因。

  首先是急救意識的缺乏。雖然在經歷過汶川地震等重大災害和奧運會等大型活動後,公眾參與急救培訓的熱情已經有所提高。但個人由於受到工作時間、培訓地點、培訓費用等影響,主動報名培訓的並不多,缺乏足夠的外在動力,沒有人把“急救知識”當作“必備技能”來重視。

  反觀其他國家,比如德國,每個成年人必須在服兵役或參加7年義務急救中,任選其一參加;在日本,公民拿到駕照之前必須要參加“應急救護處置講習”課程。

  其次是專業急救教育的缺失。中國中小學急救教育欠缺,沒有專門的急救老師,有時候學生們在學校接受的安全教育甚至是錯誤的,比如很多老師教學生燙傷後要馬上塗抹牙膏、觸電時要用絕緣體挑開電線等。這兩種意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及時沖涼水和第一時間切斷電源。此外,大部分普通人的急救知識都是從影視劇中學來的,這些知識常常違背常識。比如亂掐“人中”;被蛇咬傷,用嘴吸出毒液;將傷者從事故車輛中直接拖曳而出或“公主抱”等。

  而根據香港政府資料顯示,目前急救知識已經加入到香港中小學部分課程當中:小一至小六年級的《常識科課程指引》有“日常生活中的簡易急救方法與安全事項”的講解,中一到中五的課程有“家居安全簡易急救法”的介紹,中四到中六也包括“運用急救技巧拯救別人”的相關內容。急救培訓機構也會定期到社區做活動,自己出資到媒體、户外做急救廣告。

  除去學校,社會團體也是急救教育中重要的一環,而這有賴於政府的大量投入。

  香港之所以能有那麼高的全民急救普及率,離不開政府的制度支持,除了比較全面的急救體系外,還有經費保障。 香港的急救培訓主要由香港醫療輔助隊、香港職業安全局和非政府組織如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香港紅十字會等共同承擔,它們每年都享受政府財政的部分撥款,共同承擔全港市民自救和互救培訓等工作。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每年培訓的人數超過8萬人次之多。該機構有6000多名成員,其中只有70多名是拿薪酬的僱員,剩下的全部都是義工。為了保障公眾急救培訓的順利開展,香港政府每年向其支付三四千萬元的經費。

  而中國政府在急救上的投入遠遠不夠。以深圳市急救中心為例,急救中心目前只有十來名培訓導師。政府每年給予的培訓補貼不到一百萬,難以滿足需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96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人遇上急病患者為什麼束手無策? 2015.10.26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