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羣眾辦實事」城東法院:微信羣轉發不實消息惹官司法官以案普法終調解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綜合

隨着現代人生活交流方式的改變,微信成為人們交流溝通和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微信羣、朋友圈轉發未經核實的消息,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近日,城東區人民法院東川法庭審結一起因在微信羣中轉發未經核實的信函而引發的名譽權糾紛案件。

原告為某小區物業公司,該小區業主孫某某在原告所服務小區的微信羣內轉發名為《致業主的一封信》的不實信息,給原告造成了不良影響。經原告調查,被告所轉發信中內容是外部個人或同行惡意捏造的事實。被告發布該信息後,煽動業主在多個羣中進行轉發,對原告進行污名抹黑,詆譭原告所屬集團品牌名聲。原告知曉後以侵犯名譽權為由起訴至法院,要求孫某某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經濟損失。

法院經審理查明,被告孫某某在小區業主微信羣中轉發的信息存在不實言辭的現象,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範圍廣,微信羣作為新興的網絡交流工具,尤其在特定的羣體範圍內傳播速度尤甚,小區業主紛紛轉發該信息並以此來對抗物業公司,拒不配合物業公司的工作,給原告帶來了一定的損失。經過三個多小時的普法釋理,被告孫某某認識到自己轉發信件的盲目性,自己的初衷是讓各位業主積極參與到籌備業主委員會的行動中,並沒有想以此煽動業主來對抗物業公司。經過承辦法官的調解後,原、被告最終達成一致調解意見,握手言和,共同在該微信羣中對此次轉發事件作出説明。

名譽權是自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施行後的一大熱門話題,隨着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名譽權的維護意識也日益覺醒。網絡雖具有虛擬性,但也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不是法外之地。在微信羣、朋友圈等網絡空間散佈不實消息,同樣要承擔法律責任。在法治社會,我們的一言一行均受到道德、法律的約束,要時刻把握好言論邊界,避免給自己帶來煩惱,給他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供稿 / 城東法院 宋 罕

編輯 / 新聞處 穆怡雯

【來源:西寧市中級人民法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