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打着“做這些都是為你好”的幌子來限制孩子的行動,往往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執筆:喬蘇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在如今這個快節奏時代,很多家長抱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思,總希望孩子可以贏在起跑線上,自然而然的逼迫孩子去做一些是事情,殊不知這往往會導致孩子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尤其對他們的性格養成有很大的影響。
本文圖片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芽芽生活在一個非常嚴格的家庭環境中,爸爸媽媽對她要幹什麼事情,應該怎樣做都有嚴格的要求。
記得在她3歲的時候,我去拜訪過她們家,當時就特別喜歡這個可愛活潑的小姑娘,似乎是對我這個生面孔有些好奇,她一直在我身邊轉悠,問我各種問題,後來慢慢熟了,就總是喜歡讓我抱抱,偷偷在我身邊給我講悄悄話,簡直就是個機靈的小丫頭片子。
前幾天,我又到她家拜訪,7歲的芽芽卻完全變了一個樣子,她還是很討人喜歡,但是給人的感覺卻完全變了,她會乖乖的叫我阿姨,給客人端茶倒水,大人談話的時候就一個人默默的在旁邊練習字帖,我主動和她講話的時候,她尤其顯得有些拘謹。
後來我和她媽媽談到這個話題,她還和我很開心的講:“這丫頭是不是聽話多了,和上次你來感覺完全不一樣吧,她以前就知道皮,沒大沒小的,給我添了不知道多少麻煩,後來我給她在一些事情上定了嚴格的規定,只要不按照上面的做,就會受到懲罰,吃了兩回虧之後就老實了。”
我卻不能表示贊同,芽芽以前雖然皮,但擁有着天真的快樂,現在看似是聽話了,但性格好像總是被壓抑着,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呀!
想想我們小時候,是不是多多少少也被父母逼迫過做一些事情,不按照規矩做事就少不了一次毒打呢?父母總是打着“做這些都是為你好”的幌子來限制孩子的行動,往往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1、逼迫孩子吃飯
我們常常會在生活中看到這樣的人,吃飯總是要剩一點,喝水會習慣性留下最後一口,當你問他們為什麼,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回答你:“我也不知道,就是種習慣,怎麼也改不掉。”
但稍微瞭解一下,就會發現這是一種強迫症。強迫症屬於一種焦慮障礙,他們習慣於被強迫思維所困擾。
杯子中剩下的最後一口水就彷彿是年年有餘中的諧音“魚”,只要留有這一口水,這一口水就是受自己支配和管理的,以此可以滿足內心所渴求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有這種習慣的人羣大多都生活在家教比較嚴格的家庭中,幼時因為父母不允許剩飯,在家長這種極強的控制慾下,暗自反抗過就會出現。
往往出現的心理反應就是:你讓我吃,我沒有辦法拒絕,那我就剩下一口,你不會很不高興,而且又沒有完全受你的控制。
這種心理特質延伸到其他的性格方面,就會形成拖延、辦事效率低下等一系列性格特徵。
2、逼迫孩子睡覺和上廁所
在睡覺和上廁所這兩件小事上,父母的做法往往也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孩子的發展。
平時我們常常看到有的幼兒園中會出現這樣的畫面:孩子整整齊齊的排隊上廁所,或者端端正正的坐在凳子上看電視,甚至睡覺的姿勢也被要求保持一致。
這種看起來“井然有序”的背後,卻最大限度的限制了孩子的天性發展,尤其是在幼兒園到青少年的這段時期,孩子更應該是充滿活力的,而不是被逼迫和其他人保持一致。
在家庭環境中,父母偶爾也會有這樣的做法,比如規定孩子一定要在幾點睡覺,不管孩子餓不餓一定要在某個時間內吃飯,規定孩子應該什麼時候上廁所,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想法。
在這種外在的壓迫下,本來就是自己的心理感受被轉化為了外在的一種規定,會讓孩子因為自己和別人不同而產生自卑。
這種心理蔓延到性格中,就會讓孩子變得壓抑,沒有活力和創造力,在人羣中往往顯得也比較平庸。
1、尊重孩子,讓其有選擇的權利
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平等的關係,孩子從3歲後就已經有80%的成人意識了,所以已經是一個完全的獨立的個體了,父母不要想着控制他們的思想,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處理事情。
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讓他們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自己最多給一些參考意見,來幫助孩子不進入歧路。
2、推己及人,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問題
《小王子》中説,有些大人總是忘記了自己原來也是個小孩子。
當成年人習慣於用自己成熟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時,往往會感覺孩子的一些處理方式很幼稚,專門的去阻止,讓其按照自己的方式處理問題,對孩子的心靈傷害是巨大的,所以適當的用簡單的思維去思考問題,更能夠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幫助其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