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星瑞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誕生於“吉利CMA超級母體”的獨特身份。除它以外,該架構還同樣孕育了領克系列以及沃爾沃XC40、極星Polestar 2等兄弟車型。這不僅讓它擁有了一份深遠而厚重的技術背書,同時也讓自主品牌車型實現了對速騰、軒逸等同級合資產品“降維打擊”的可能。
第一次見到吉利星瑞,是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這輛起步價11.37萬元的自主品牌A級家轎,憑藉簡潔而富有活力的外形,以及越級感明顯的內飾和配置情況,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而在今天,還是這輛吉利星瑞,與我並肩的場景卻是專業的測試場,十萬出頭的實用家轎也談駕控,它的表現將會如何呢?
同級罕見的2.0T+7DCT 駕控難尋明顯短板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2.0T發動機與7速DCT雙離合變速器的動力組合,如果出現在一輛B級車型上應該屬於比較常見的配備形式。而這份動力配置,卻出現在了這輛自主品牌A級車的規配清單上,則足夠讓人眼前一亮。
星瑞全系標配的這台2.0T發動機不僅與沃爾沃Drive-E系列同宗同源,更是沃德全球十佳發動機評選中的座上賓。發動機在低慣量渦輪增壓器的加持下,1000rpm時便可介入工作,而僅在此400rpm之後便迎來了最大扭矩並將直至4000rpm,形成的峯值平台十分寬泛。
在0-100Km/h的加速項目中,實際測得星瑞的加速時間為7.4秒,這一數據比“性能至上”的1.5T思域實測成績快了0.3秒。而在0-60Km/h的加速測試中,我們測出的最佳成績為3.6秒,相信可以讓主打舒適性的軒逸、卡羅拉等車型滿懷羨慕了。
車輛的制動動作較為果斷,從初段開始直至車輛停下,制動力度沒有太多的跳躍,整個過程表現較為線性。官方100-0Km/h的制動距離為34.66米。
在車輛完全進入避讓區域的瞬間,我能感覺到車尾傳遞而來的跟隨性和整體性。或許是因為CMA架構一貫的大角度主銷後傾角的幫助,使車輛的回正動作不會過於狼狽。
車輛懸架另一個特點,便是其長行程減震器以及它線控底盤的特點。它的表現除了剛才我們提到的運動韌性,更重要的是化解振動以及舒適性方面的屬性,這對於一款定位A級家轎的車型而言顯然更加重要。
總體而言,這輛十萬出頭起步,定位家用A級轎車的吉利星瑞,首先在駕乘舒適性方面給予了我較為突出的好感。其次,它跑得快更能跑得穩的特點,即使面對思域等同級鋼炮也能做到毫不怯場,甚至實力反超。在駕控方面,吉利星瑞相對同級領域而言,沒有太過明顯的短板,可以説是對它較為客觀的評價了。而除了駕控以及動力方面的特點,吉利星瑞其它方面的表現又如何呢?我們接着往下看。
外形:寬體、長軸定位A級有點謙虛
吉利官方將星瑞定位為A級,但它1618mm的輪距以及2800mm的軸距尺寸,相對同級常見水平來説,似乎是有點過謙了。在外形方面,星瑞同樣堅守住了自家一貫的觀感優勢,沒有太多的裝飾性元素,低調、內斂的整體造型作為家轎形象還是比較稱職的。
無論是軸距尺寸還是車輛寬度,星瑞的數據都表現出了自己處於A級陣營之中有些過謙了。常見的同級車型在外形方面往往都趨向務實、和諧的形象,而以思域為首的“小鋼炮”們的外形似乎又過於誇張了。而在星瑞身上,我能夠發現一種低調的運動範兒,不張揚卻始終蓄勢待發的活力感。
內飾:舒適感一如初見 檔次感較為突出
正如文章卷首所説,我第一次見到星瑞是在幾個月前的北京車展上。而它在當時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拉開車門的那一刻,略高於同級車型應有設定的內飾範圍,給我帶來的檔次感與舒適感。而在今天,當我再次進入星瑞,這種感覺又回來了。
無論是配置方面,還是做工與材質,星瑞都呈現出了可圈可點的水平。香氛系統、絨毛材質、BOSE音響無疑帶來了一場嗅覺、觸感和聽覺等多個維度的全面提升,而這些不僅是同級車型中很少提及的思維與理念,更是讓諸多更高級別的車型羨慕不已的部署情況。
空間:A級車不一定小 長軸距攬重擔
正如前文所説,定位為A級家轎的星瑞,在軸距上佔據了明顯的尺寸優勢。按照常理,這也同樣意味着它將擁有相對出色的車內空間。
擁有2800mm軸距的星瑞,在空間方面交上了一份比較令人滿意的答卷。它不像部分車型,為了營造更好的後排腿部空間,從而在後備廂儲物性以及後排座椅靠背舒適性方面進行妥協,而是將三者做到了均衡。車內儲物性也比較實用,儲物格數量的設定其實並不在多,而是在巧,諸如下沉式的開放式儲物格,就是十分討巧的做法。
總結:駕駛吉利星瑞,它同級罕見的2.0T+7DCT的動力組合首先給予了我充足的底氣。而當我利用較為流暢的規避動作完成了測試項目以後,它的從容與穩健讓人挑不出太大問題,即使面對思域等將駕控感作為產品第一優先級的“鋼炮”車型也有應對的信心。而在設計和體驗方面,誕生於吉利“CMA超級母體”的星瑞,也沒有讓我們感到失望。
與沃爾沃、領克諸多車型“出師”於同一架構的特點,似乎也不允許它有太多的懈怠。而對整個自主A級市場而言,星瑞的到來憑藉諸多可稱之為“越級”的表現,實現了對同級合資車型以高打低的“降維打擊”。相比這些合資品牌旗下的對手,它無論性能層面還是設計理念,幾乎難尋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