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壞零件“創收”,捆綁銷售保險……4S店“任性妄為”,誰來管?

  砸壞好零件“創收”,倒掉車主的清洗劑“做保養”,這些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卻在兩家經銷商的4S店真實地發生了。日前,有媒體通過暗訪4S店,報道了員工坑害消費者權益和騙保的違規行為,引發輿論關注。

  問題曝光當天,涉事合資車企就發佈聲明回應,對涉事4S店採取了停業整頓,啓動專項檢查等措施,但業內對其實際效果並不感到樂觀。這倒不是説車企態度不誠懇,措施不果斷,而是因為此次4S店所犯的“低級錯誤”,實際上是當前我國汽車行業經銷商經營生態惡化的反映。如果地方市場與交通監管部門不強力介入,整車企業不從根本上實行渠道變革,僅僅通過少數幾家店的整改,恐難徹底扭轉或杜絕全國4S店“不擇手段”掙錢的衝動。

  賣新車很難掙錢,甚至要賠錢,這已成為當前整個汽車經銷商不得不面對的困境。儘管在連續下滑了20多個月後,我國汽車銷量開始逐月回暖,但這主要是整車企業和經銷商以價換量取得的,行業利潤仍然“比刀片還薄”。更令人擔憂的是,飽受流通行業詬病的價格倒掛現象,並未出現根本好轉。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調研顯示,今年上半年行業整體新車銷售毛利率進一步下降至-3.5%,僅16.3%的經銷商表示沒有出現價格倒掛,合資品牌價格倒掛的情況仍在加重。

  倘若經銷商新車銷售不掙錢,還要拼命生存下去,一定會從各方面想辦法,甚至從消費者身上掙不該掙的錢。比如,在售車過程中,對熱門車型強加裝飾,捆綁銷售保險、出庫費,收取新車上牌費以及貸款手續費等。同樣,在售後保養期間,經銷商也會千方百計為車主推薦溢價較高的各類養護品和清洗服務,以實現提高“客單價”,這已成不少店裏“宰客”套路。由於存在一定技術門檻,普通消費者很難對各類維修保養的含金量作出準確判斷和分辨,再加上工作環境不透明,無形中又增加了“被宰”的風險。此次,兩家4S店員工犯規,不過是上述花樣的延伸突破了公眾認知。

  當然,經銷商不掙錢,並不是我們就能容忍其坑害消費者和騙保的理由。當後市場“宰客”已成公開的秘密,經銷商又不願自律時,要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就需要整車企業和市場與交通監管部門加強日常監管,加大對4S店違法行為處罰力度。

  其實,站在車企的角度來分析,它們是不太可能允許和縱容經銷商如此亂來的。這是因為它們不會從中受益,4S店“坑蒙拐騙”的錢,最終還是進了經銷商自己的口袋。相反,一旦東窗事發,其對整車廠品牌的傷害要遠大於經銷商。4S店被勒令停業,還能東山再起。但整車廠旗下所有渠道商,則會遭遇消費者信任危機,甚至引發銷量崩盤。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沒有哪家整車企業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如此教唆經銷商。

  然而,眼下整車企業能在多大程度上管控經銷商,又實在是要打上一個問號。由於經銷商與整車企業之間僅為授權關係,因而在實際運營中相互獨立。有些經銷商迫於更大的經營壓力,心存僥倖地在服務中不規範運作,整車企業對此很可能有心無力,鞭長莫及。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西安奔馳女坐引擎蓋維權,所引發的“金融服務費”事件,暴露的就是這個難題。因此,在整車企業目前難以對4S店實施有效管控的現實困境下,制止4S店的“任性妄為”,地方市場與交通監管部門還應有更大作為。

  與此同時,整車企業也要加快渠道變革,通過合理優化結構,探索新的商業模式,讓經銷商“光明正大”地掙錢。當前,新車銷售市場已從增量競爭轉入存量博弈,整車企業應轉變思維,放棄過去片面追求銷量,輕視網絡質量的做法,主動淘汰不合格的經銷商。反過來,經銷商也要根據市場格局的變化,退網產品力不高的整車企業,改換更具市場競爭力的品牌廠商,從而實現整車企業和經銷商結構相互優化。此外,面對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等變革新趨勢,整車企業和經銷商還要創新求變,加快數字化轉型,通過更加透明化和精細化的運營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延伸價值鏈,提升用户體驗,共同構建更加健康的產業生態。

  楊忠陽

  經濟日報資深記者,專注全球汽車產業發展報道與品牌傳播研究。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93 字。

轉載請註明: 砸壞零件“創收”,捆綁銷售保險……4S店“任性妄為”,誰來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