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祁陽縣潘市鎮老司裏村田壟整齊,青翠的黃瓜、紫色的茄子、 紅色的西紅柿……分佈其間,彷彿一張色彩斑斕的蔬菜大網。
70歲的村民段世旺正在田間組織大家採摘蔬菜,滿臉笑容地説,看到這,想起了陪伴大半輩子的漁網。
段世旺在村裏還有一個特殊的稱謂:排頭師傅。
老司裏村地處湘江邊,村民們祖祖輩輩捕魚為生,漁網是不可缺少的謀生工具,備受珍愛。每年農曆九月十四日,村民們會舞黃龍,抬出直徑80米的大漁網,港口安排16艘漁船在岸邊等待,32名村民拽着漁網,登上漁船,依次駛出港口,在湘江上選擇一處江面撒網,等上一段時間,合力收網。“嘩啦”,漁網浮出水面,魚躍蝦嬉,好不熱鬧。
這是村裏的傳統習俗——抬網,從明朝洪武年間便有了,確定撒網位置和收網時間的人,就是排頭師傅,在漁民中德高望重,是村裏最有經驗的捕魚能手。
段世旺説,村民們往往以船為家,順江分散到湘潭、株洲等地捕魚,只有這一天,大家不約而同趕回村裏抬網,從未間斷。他擔任排頭師傅期間,最多的一次一網收穫魚蝦6000多公斤,一般一網也有4000多公斤。
近年,湘江開始禁漁,2015年起,當地政府開始引導老司裏村民上岸。當時,村裏近200名專業漁民很猶豫。不上岸,漁船上的生活確實艱苦,家裏老人孩子沒人照顧;上岸呢,又沒有其他技能。
老司裏村雖然土地不多,但適合發展高品質蔬菜,而且村裏古蹟較多,可以發展旅遊。村民鄧正宏説,村裏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古戲台,在水運繁忙年代,天天有祁劇上演,供過往的人們欣賞。
針對每家每户不同的情況,村裏列出技能培訓“清單”,在技術、資金等各方面支持漁民轉行。終於,大家紛紛棄船上岸。
捕了一輩子魚的段世旺,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十分茫然。鎮村幹部看出了他的心思,請他以旱地入股,加入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並擔任管理員。不少昔日一起捕魚的村民們,也勸他先到合作社幹着。
於是,段世旺和大家一起參加培訓,掌握了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農業專家和農技員還定期來指導,開出管理“處方”,方便村民生產。
很快,老司裏村的200多畝旱土種上了蔬菜,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段世旺每年的工資加分紅,有3萬餘元。
村民們沒有忘記他們引以為豪的大漁網。2017年以來,村裏不但每年舉行抬網表演,還重新翻修了建於1252年、1311年的楊泗將軍廟、鄧氏宗祠,建於乾隆45年的古戲台上又上演了祁劇表演,傳統湘南古院落裏舉辦起小吃節等活動,越來越多遊客慕名而來。
“我們村表演抬網的場景,還上過中央電視台呢!”村民鄧名光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借旅遊東風,過去一年四季在江面捕魚的鄧國雲也上岸了,辦起了農家樂,年收入10多萬元。他告訴記者,現在,一家人再也不用一年到頭見不着面,收入也多了近兩倍。
村民鄧其林、李小娥,時常聚在一起排練新祁劇,演出時總能收穫遊客歡呼聲;村民黃愛軍、鄧楚林,不但在本村蔬菜協會務工,掌握技能後,還到鄰村流轉土地種蔬菜,年收入10餘萬元……
到2019年底,全村專業漁民全部退捕上岸,成功轉產,實現脱貧致富。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1萬元,比2015年底翻了近一倍。
段世旺説,如今老司裏村的抬網,“網”起的不是魚,而是上岸後滿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