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專家指出,孩子其實是最懂得“察言觀色”的,特別是面對他最想依賴的人的時候,因為他們永遠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回應和關心。
可是,每天忙於工作的我們,巴不得一回到家就是“葛優躺”,想到還要應付一個小屁孩,耐心就頓減了大半。要敷衍的還是會敷衍,要發火的也會控制不住,事後還常常用“孩子什麼都不懂”來掩蓋自己的失職。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學會傾聽,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感受並及時做出回應。
其中,聽力是第一位的,反應是聽力的高級水平。想必,媽媽們會有這樣的經歷和經歷,而且不止一次:當孩子們玩玩具的時候,突然會有一個新奇的發現跑去告訴爸爸媽媽,而你卻在做其他的事情,根本不關注孩子,也不回應孩子。於是,孩子開始了“救命電話”模式,媽媽媽媽~直到你終於放下手中的工作,回應他。即使你的回答是一個“嗯”字,孩子也會停止打電話,因為在他心目中,你的回答代表着你“在聽,關心我”。
這其實就是傾聽的第一步,停止手裏的任何工作,轉過身聽孩子講完,然後做出回應。但是,被工作和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我們,卻常常連這簡單的傾聽都做不到。或者説,我們常常會用大人的思維去跟孩子溝通,結果就會事與願違,你越不聽孩子越鬧,孩子越鬧你更不會聽。
説起糟糕時刻,那簡直太多了。一言不合就打人、把家裏當破壞操練場、把玩具都當成垃圾……總之,那個小腦袋瓜子裏總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孩子犯錯在所難免,當媽的自然不能不管。
但是這種時候,許多父母想到的卻是懲罰,認為只有懲罰才能讓孩子長記性。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孩子犯錯了,爸爸媽媽就罰他不能吃飯、不準看電視等等。這些父母深信只有懲罰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但孩子並不這麼想,懲罰過後,有的孩子會繼續犯錯,有的孩子會產生畏懼感,有的孩子還會因此而感到自卑。這就得不償失了,因為懲罰永遠也解決不了問題。
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嚴厲懲罰,但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思維,我們或許就能輕鬆解決問題,並且能夠了解到孩子更多的想法。
是個孩子都會有犯錯的時候,當孩子犯錯時,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傾聽孩子的感受;其次,要回應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然後你需要簡短地説出你的感受。最後再邀請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會發現,傾聽永遠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犯了錯都不應該只想到糟糕的結果,解決問題還需要給人家一個解釋的機會。
有傾聽才有解釋,有解釋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要有願意傾聽的態度,還要有把話聽完的耐心,你就會離孩子的心越近,你就能瞭解更多細節,這個時候你再去判斷是否要懲罰孩子也不遲。
學會傾聽,其實很簡單,就是排除其他一切,好好聽孩子把話説完,再回應孩子的感受,這樣你就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找到孩子犯錯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