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衝壓發動機,配備核戰鬥部,射程高達離譜的700公里!這是賬面數據看似很厲害的一款地對空導彈。但實際上它卻不好用,在它的服役生涯中非但沒什麼戰績,反倒把自己坑慘了,差點造成核災難。它就是波音的CIM-10“波馬克”(Bomarc),也是美國空軍部署過的唯一一種地對空導彈。
二戰的結束並未能給世界帶來鑄劍為犁的和平安寧,反倒是冷戰,軍備競賽,各種新生武器湧現的開始。在戰時致力於武器生產的廠商們這時有閒情折騰新東西了,波馬克也是這樣的一個產物。
二戰末期,美國空軍(當時仍屬陸軍,1947年才獨立出來)提出研製一種用於防空的無人駕駛截擊機MX-606。波音接下了該項目,從1946年到1950年,波音試射了過百枚各種構型和配置的火箭用於測試論證。1949年8月,蘇聯的原子彈爆炸,美國的核壟斷被打破,本土已經有來自蘇聯核打擊的威脅。美國空軍已經不能再等,修改技術指標後當年就給波音研發無人攔截機的合同,項目名稱MX-1599。無人攔截機,這是美國空軍當時對防空導彈的稱呼。
正式的項目開始後,密歇根大學航空航天研究中心(MARC)也加入與波音合作,於是也就有了Bomarc(波馬克)這名稱。而美國空軍當時也刻意賦予它飛機的代號,波馬克此後也有了一串讓人眼花繚亂的編號。
波馬克的研發並不順利,1952年8月進行的首次試射以墜毀告終,直到1954年10月第7個原型飛行成功。前期的試驗集中在用於把波馬克加速到衝壓發動機點火速度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上。1955年2月開始液體火箭發動機和衝壓發動機整合在一起的綜合測試。這時的波馬克真是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制導系統和戰鬥部都沒有。1957年10月,波馬克首次成功的在設計的殺傷半徑內和標靶交錯而過,這預示着它已經成為一枚合格的防空導彈。隨後美國空軍下單訂購生產型波馬克A。1959年9月,首批3枚波馬克A開始進入服役。
波馬克導彈外形像一架流線修長沒有座艙的飛機,有外翼尖帶內切角的三角形主翼,還有跟普通飛機類似的水平尾翼和垂尾。波馬克A機體尾部是液體火箭發動機,用於發射升空以及把導彈加速到2馬赫,此時機體中部的兩具衝壓發動機點火,繼續把導彈加速到2.5~2.8馬赫。
波馬克A使用的是LR59-AJ-13液體火箭發動機作為發射和加速的動力,發射前需要2分鐘左右加註燃料,由於燃料不穩定,在服役過程中多次發生事故。而兩具衝壓發動機是馬夸特公司的RJ43-MA-3。
波馬克導彈採用無線電指令加主動雷達制導的方式,陣地與北美防空司令部聯網,接受半自動地面管制系統(SAGE)指揮。當導彈被引導到距目標約16公里時,彈上AN/DPN-53雷達開機繼續引導導彈飛向目標。在目標進入殺傷範圍後,無線電引信起爆戰鬥部對目標進行摧毀。
服役的波馬克有AB兩種型號,B型使用更可靠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具有更大的射程和射高。
波馬克長14.2米(B型長13.7米),翼展5.54米,彈體直徑0.89米。重7020公斤(B型7250公斤),最大速度2.8馬赫(B型3馬赫),射程400公里(B型710公里),射高20000米(B型30000米)。
波馬克A型使用LR59-AJ-13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推力156千牛(15907公斤)。兩具馬夸特RJ43-MA-3衝壓發動機,單台推力51千牛(5200公斤)。戰鬥部為450公斤高爆炸藥或者當量約1萬噸的W-40核彈頭。
波馬克B型使用齊柯爾M51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推力222千牛(22637公斤)。兩具馬夸特RJ43-MA-7衝壓發動機,單台推力53千牛(5404公斤)。波馬克B型只裝備W-40核彈頭作為戰鬥部。
1959年9月,新澤西州的美國空軍第46戰術導彈中隊接收了首批波馬克A型導彈。
與蘇聯第一代防空導彈SA-1一樣,波馬克也使用固定式陣地,並且有專門的發射掩體,這種掩體呈長方體,被稱為棺材。在接到發射命令後,掩體頂部打開,波馬克起豎並加註燃料後才能進入待發狀態。
為應付預想中的蘇聯轟炸機的威脅,波馬克原計劃裝備40箇中隊,每個中隊120枚導彈,共需要4800枚,部署在全美國52個發射陣地(站點)。但由於計劃的變動和預算的削減,至1964年停產,只生產了269枚波馬克A和301枚波馬克B,共計570枚。美國本土也只部署了8個發射陣地,另外加拿大有2個。
加拿大從1961年開始部署波馬克導彈。由於波馬克可以裝備核彈頭,此舉在加國內引起很大爭議,還導致當年迪芬貝克政府下台。同時加拿大當年正在研製的CF-105“箭”截擊機下馬也跟部署波馬克有很大關係。儘管波馬克是部署在加拿大國土上,但由於併入了北美防空體系,導彈特別是核彈頭完全處在美軍的管控之下。
波馬克的服役時間很短暫,1964年波馬克A就開始退役。波馬克B於1961年6月開始服役,1969年12月開始退役,至1972年4月最後的波馬克B也被撤裝退役。加拿大的波馬克也於同年退役。
在波馬克短暫的生涯裏,最高光的時刻應該是1961年3月。當時進行測試的波馬克B在30000米高空攔截了一枚獅子座II巡航導彈。
退役後的波馬克導彈大約有15枚被保留收藏,其餘作為無人靶機被消耗掉了。
由於波馬克A使用液態火箭發動機,不穩定的燃料在儲存和加註時都充滿風險並引發多次事故。其中最嚴重的一起是1960年6月7日發生於新澤西州麥奎爾空軍基地的事故。當天該基地204號發射掩體內的一個氦氣罐發生爆炸引發火大。火災持續了30分鐘,所幸導彈上的W-40核彈頭沒被引爆,但外殼被燒燬,造成嚴重核泄露事故。受沾染區域的處理一直折騰到2007年還沒搞定。
波馬克從研發到退役,經歷過多次編號命名的變動。1946年時項目名稱為MX-606。波音開始測試時用的是XSAM-A-1GAPA的名稱,GAPA意為地對空無人駕駛飛機。1949年獲得研發合同時名稱為MX-1599。1951年空軍為強調這是無人駕駛飛機,賦予飛機的編號F-99。波馬克在測試時自然也獲得X前綴稱為XF-99,進入預生產階段名稱又改為YF-99。1955年美國空軍又取消波馬克的飛機編號,給予IM的編號前綴,於是又變成IM-99。1963年美國空軍又把波馬克編號名稱改為CIM-10A/B。這是波馬克的最終編號定名。退役後根據用途的變化,波馬克作為無人靶機改編號為CQM-10A/B。
作為早期的防空導彈,波馬克有着前衞的衝壓發動機作為動力和傲人的射程。但龐大複雜的系統和導彈本身的不完善使得它實際的作戰效能堪憂。隨着洲際導彈的出現,它更是被加速淘汰。
在空軍發展波馬克時,陸軍也發展了奈基系列防空導彈。空軍和陸軍還因為誰的更好打過口水仗。但顯然奈基系列更為成功,最少人家有十幾個國家都裝備了。自波馬克後,美國空軍也放棄了地空導彈,交由陸軍去發展和裝備。
全文完,謝謝觀看!
本文由武裝志原創,歡迎關注,我們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