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在鐵律下“排隊槍斃”:拿破崙時代的軍隊是如何作戰的?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綜合

文/天元

宏大的隊列方陣,華麗的服飾,以及貼面對決的排隊槍斃戰術……這一切,是許多人對拿破崙戰爭以及其前後時期的戰爭形態的印象。

其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那士兵面對面的排隊槍斃了:士兵列成方陣,緩緩前進,行至距敵不過幾十米後駐足,隨着槍火嘯叫,雙方士兵在指揮官指引下輪流開火,刺鼻的硝煙瀰漫戰場……


這一幕幕足以讓人血脈賁張,同時也讓人對這羣衣着華麗的士兵們產生了好奇:這個時期的軍隊都有哪些兵種?他們作戰職能是怎麼分配的?為什麼他們作戰時要列方陣?他們是如何安排戰術以實現協同作戰的?讓我們以拿破崙戰爭這一典型的排隊槍斃戰術常見的戰爭為例,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奧秘吧!

一、拿破崙戰爭時代的兵種

拿破崙戰爭時代,一支軍隊的構成,主要是由步兵、騎兵、炮兵構成的。這三大兵種下又細分出幾種兵種。

步兵下,有普通步兵,擲彈兵,輕步兵三種。普通步兵是一支軍隊的主要主力,承擔戰場上的多面手角色;擲彈兵主要是精心挑選的精鋭組成,由於其主要武器手榴彈比較重,大約1.35千克重,對士兵身體素質要求較高,雖然後來擲彈兵取消了手榴彈這種武器,但是擲彈兵這一名稱依然作為頭銜保留下來,是精鋭步兵的象徵;輕步兵又叫獵兵,就像戰場上的游擊隊,作戰時化作散兵線,負責騷擾和干擾對方的進攻節奏。


對於騎兵來説,拿破崙戰爭則是最後一個輝煌的時代。這一時期的騎兵,主要擔任戰場上的突擊角色,針對對方防線薄弱處進行突擊,以打開戰場局面。此時的騎兵種類,主要有重騎兵和輕騎兵兩種,重騎兵有胸甲騎兵、卡賓槍騎兵等;輕騎兵有龍騎兵、驃騎兵等。

這些騎兵中,最典型的莫過於胸甲騎兵了。胸甲騎兵最大的特點是裝備了鋥亮的胸甲,使其防護能力比一般騎兵更好,同時又主要裝備刀劍,而且士兵和馬匹經過專門挑選,幾乎個個人高馬大,他們就像現代戰爭中的坦克一樣,以其強大的衝擊力撕開對方防線缺口,突襲敵方步兵陣列的側翼,奇襲敵方炮兵陣地,帶動勝利天平傾向我方。


▲胸甲騎兵華麗的盔甲

拿破崙戰爭時,炮兵也成為了一支部隊不可或缺的兵種。對於炮兵這個兵種,拿破崙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炮兵是戰爭之神。”

當時的火炮,主要分為加農炮和榴彈炮兩種,此外還有其它攻城炮之類的火炮,但是很少出現在野戰戰場上。加農炮射程要長一些,主要用於直射;榴彈炮射程相對短,但是彈道是彎曲的,適合打擊障礙、反斜面後的敵軍。火炮按照裝填炮彈重量的不同,分為6磅炮、8磅炮以及12磅炮等等,磅數越高威力越大。

早期的炮彈和現代火炮也不一樣,現代火炮炮彈含有裝藥,落地爆炸是範圍性殺傷;而拿破崙戰爭時期,炮彈主要是實心炮彈。在作戰時,如果戰場地面較堅硬,炮彈發射落地後,會出現類似於打水漂一樣的“實心彈跳彈效應”。如果炮彈落入步兵方陣,炮彈在跳彈效應下,足以在敵軍方陣中撕出一條血路。


可以説,現代火炮是面性殺傷,拿破崙戰爭火炮是線性殺傷。雖然炮彈是實心的,但是其殺傷依然很驚人。在當時戰場上,曾經有記錄一發炮彈在跳彈效應下造成了105名士兵傷亡,可見其威力不可小覷。

於是,這三大兵種,互相搭配,缺一不可,又彼此互相剋制,猶如鬥獸棋一般——步兵線列殺傷敵人,爭奪陣地;騎兵突襲步兵側翼,炮兵陣地;火炮殺傷騎兵難以下手的步兵方陣,以及敵軍陣地……

二、陣型的奧秘

古人作戰時,就很重視軍隊陣型的作用,先後出現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軍隊陣型,比如馬其頓方陣、戚家軍鴛鴦陣、西班牙大方陣等等。之所以要結成陣型,是因為冷兵器時代,火力輸出比較有限,集結陣型本身能最大化發揮士兵的武器威力,並且紀律嚴明的陣型同時也是對敵人的一種震懾。

但到了熱兵器時代,列陣作戰反倒過於暴露,在火力投射較強的現代戰爭中毫無生存可能,所以不再出現在戰場上了。

那麼,為什麼在拿破崙戰爭時期,隨着步槍、火炮等熱兵器的普遍使用,依然沒有讓方陣戰術被完全淘汰呢?這是因為,當時步兵的制式步槍均為滑膛槍,滑膛槍本身的特性,決定了此時的戰爭形態。


滑膛槍,顧名思義,就是步槍的槍管裏是光滑的,沒有膛線,這意味着槍支射擊後,彈丸不會被膛線引導旋轉出槍口,而是僅僅依靠火藥推動。而且當時槍膛是比彈丸略大的,這導致發射時子彈在槍管裏是碰撞前進的,以至於出膛方向,是由其在槍管裏最後一次碰撞所決定。

雖然拿破崙戰爭時期的各式槍彈丸到了200米依然有殺傷力,但是精度已經非常差了,用英軍 George Hanger上校對滑膛槍的評論來説:“如果一個士兵在150碼外被敵人用一支滑膛槍瞄準並打傷的話,那他真是很倒黴;至於用滑膛槍射擊200碼外的敵人的話,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兩者打中目標的機會都是一樣的。”於是,為了最大化火力,彌補滑膛槍精度的劣勢,同時保證步兵在騎兵的衝擊下不至於潰散,當時的步兵依然需要結陣。

而此時步兵結陣,主要有三種形態,分別適合不同的場合:

其一,是橫隊。橫隊顧名思義,就是步兵在戰場上列成一條橫隊。橫隊的優勢,是火力較強,能夠對正面敵人有效齊射,發揮滑膛槍的火力,同時因為沒有隊列縱深,也不怕炮兵的火力打擊。但是其劣勢是隊形比較寬,協調指揮比較複雜,戰場局勢有變時改變陣型需要時間比較長,而且容易遭受騎兵側翼襲擊,在騎兵襲擊下往往因為前述劣勢導致陣型來不及變換,被騎兵擊潰。


▲橫隊陣型

其二,是縱隊。縱隊就是士兵編成多個縱隊,幾支縱隊編成一個長方隊,作戰時以縱隊形式投入戰場。縱隊的優勢,是進入戰場速度快,適合作為後備隊隨時支援,此外縱隊隊形還具有陣型變換速度快的優點,適合根據戰場的狀況迅速轉變成各種隊形以應對。缺點是火力不如橫隊那般兇猛,而且在炮火打擊下很容易傷亡慘重。

其三,是方陣。方陣可謂是最古老的戰爭陣型之一,優點是對騎兵衝鋒的防禦力較好,缺點是整體火力輸出不如橫隊,面對橫隊劣勢很大,在火炮打擊下損失也最大。


▲方陣陣型

三、陣型士兵的配置

既然在那個時代,部隊需要根據戰爭形勢變換陣型。或許許多人就會好奇,當時的各種陣型在戰場上是如何調動的?其中士兵和軍官的配置是怎麼樣的?這種配置安排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針對這些問題,可以以法國為例。當時的法國軍隊編制的條例《1791年條例》,可以算是作為拿破崙戰爭時代法軍步兵操典手冊,對以上問題做出了規定。雖然它更注重橫隊陣型,但是也對其它陣型的轉換作了説明。

該條例規定,一個標準的連級橫隊陣型, 由約100名士兵構成,第一排第一名士兵是軍士,負責維持第一排紀律和作為第一排的座標,該排其餘士兵均為普通士兵;第二排第一名士兵是下級軍官,也就是前一排的軍士後面,該排其餘士兵均為普通士兵;第三排也是如此。連級的中級軍官位於橫隊陣型中間,連隊裏的其餘軍官和軍士大部分位於橫隊正後方,負責整編橫隊,收攏陣型,維持紀律,由此被稱為 “隊列收攏人”。


在作戰時,如果情況有變,需要切換陣型,那麼在高級軍官的指揮下,以連為單位,軍士帶領士兵按照以往訓練操典的節奏,引導陣列士兵重組陣型。熟練的訓練能大大加快士兵重組陣型的速度,更快對戰場變化做出行動,為戰場勝負添加籌碼,這也是為什麼訓練優良的部隊能被稱之為精鋭的原因。

此外,軍中還有一種特殊兵種——軍樂手,其攜帶着鼓、或者風笛等樂器,一般配置在團級橫隊兩側後方,其作用是通過樂聲節奏維持陣型前進節奏,激勵隊伍士氣。這些軍樂手一般年紀很小,甚至還有十三四歲的孩子。

與此同時,還有一種特殊士兵,即旗手,一般由三個軍士組成,持軍旗(這些軍旗一般是國旗、團旗等)指揮矛等,負責引導陣型前進和開火。他們一般站在陣列側翼,或者兩軍之間,傷亡率因此比較高。


▲橫隊陣型前進,注意旗手站在橫隊陣型最前面

在操典條例中,對於騎兵的規定也做出了不少規定。拿破崙麾下的騎兵,軍官軍士比例大大提升,使得騎兵組織度和紀律性得到提升。科學的操練,嚴明的紀律,配合上騎兵本身具有的衝擊力,使得騎兵在當時已經是熱兵器時代的戰場上依然佔有重要作用。

當時的英軍軍官就注意到,法軍騎兵在每次潰散後,都能迅速重組起來,再次發起衝擊。拿破崙則對他的騎兵這麼評價:“兩個馬穆魯克騎兵絕對能打贏三個法國騎兵;一百個法國騎兵與一百個馬穆魯克騎兵勢均力敵;三百個法國騎兵大都能戰勝三百個馬穆魯克騎兵;而一千個法國騎兵則總能打敗一千五百個馬穆魯克騎兵。”

在作戰時,騎兵一字排開,橫隊向敵人發起衝擊時,陣型緊密不會分散,這樣既能加強衝擊力,也對敵人是一種震懾,有時一次關鍵的衝擊足以扭轉戰局。


▲發起衝擊的法國騎兵

硝煙已散,“排隊槍斃”時代已經遠離了我們,那個時代的一次次精彩戰例,如亞伯拉罕平原戰役、奧斯特里茨戰役、半島戰役、馬倫哥戰役、滑鐵盧戰役等等,也成為了軍迷們津津樂道的對象。而在對排隊槍斃時代作戰的研究,也讓我們足以窺探到其中的操典、變革、以及其軍事戰術思想對後世的影響,體會到那個排隊槍斃時代的魅力。畢竟在那個年代,人類的戰爭模式在此開始拐彎。

參考資料:

1. 《皇帝的刺刀》喬治·納夫齊格(美)

2. 《俄國與拿破崙的決戰:鏖戰歐羅巴》多米尼克·利芬(英)

3. 《拿破崙戰記:戰例、軍略、武備考略》指文烽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