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神劇中的那些雷人火炮,從意大利炮到大和魂,如今更有九六式重炮
摘要:火炮被譽為戰爭之神,在眾多的抗戰神劇中,自然少不了火炮的身影。知名度比較高的,有意大利炮,大和魂,在剛剛被停播下架的《雷霆戰將》中甚至出現了八路軍繳獲了日軍的九六式150毫米重炮,實在令人咋舌。
火炮被譽為戰爭之神,在眾多的抗戰神劇中,自然少不了火炮的身影。知名度比較高的,有意大利炮,大和魂,在剛剛被停播下架的《雷霆戰將》中甚至出現了八路軍繳獲了日軍的九六式150毫米重炮,實在令人咋舌,這就讓我們一一道來。首先當然是《亮劍》中的意大利炮,如今“意大利炮”已經成了一個享譽網絡的梗,“二營長,你他孃的意大利炮呢?給我拉來!”這句台詞毫無疑問,已經成了《亮劍》中最經典的台詞之一了。
説是意大利炮,也就是因為八路軍看到炮身上都是洋碼子,也不知具體型號,聽説是從意大利進口的,就稱之為意大利炮了。根據這門炮的外形來看,應該是法國的施奈德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是由法國的德維爾將軍、德波爾上校和裏馬伊奧上尉組成的團隊研製,因為1897年定型而被命名為M1897式,在歐洲這款火炮還有一個非常浪漫的暱稱——“法國小姐”。1897年問世的火炮,到抗戰時期已經是有四十多年曆史的老古董了,但千萬別小看了這款老掉牙的火炮,它在世界火炮發展歷史上,是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是第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野戰炮,尤其是第一次在火炮上出現了反後座裝置。而在M1897式火炮誕生前,近代歐洲的火炮都是隻有一個鋼結構的炮架,這樣每發射一發炮彈後,巨大的後座力就會使得火炮整個炮身產生嚴重的移動,炮手就必須在每次開火之後都要重新進行復位瞄準,既費力又費時。但M1897式火炮上安裝了反後座裝置,在技術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可以有效抵消炮擊時的後座力,從而可以進行連續開火,而不再需要每次發射後都重新復位瞄準,這樣一來,射速就大大提高了,可以達到每分鐘15發。也正因為如此,使得M1897式裝備部隊後就立即受到了了歐洲各國的青睞,紛紛向法國採購或者是引進技術進行仿製。所以,意大利從法國引進或者仿製這款火炮,再出口到中國,也完全是有可能的,那麼稱之為“意大利炮”也未嘗不可。
這款75毫米野戰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經發揮過巨大作用。眾所周知,一戰主要就是陣地戰,而M1897式火炮的高射速讓進攻法軍防線的德軍損失慘重,在馬恩河戰役和被譽為“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中,雙方都強調火力的密集投射,M1897式在這樣的戰爭中,自然是大放異彩。所以,深得法軍的厚愛,M1897式火炮的生產一直持續到1937年,整整四十年,是當時產量最大的火炮。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種火炮的性能終究還是落後了,尤其是面對納粹德國以“閃擊戰”為代表的全新的現代化快速機動作戰樣式,機動力有限的M1897式也就逐漸退出了一線,而且75毫米的口徑在歐洲也已經明顯落後了。但是在缺乏大口徑重炮的中國,75毫米口徑火炮就已經算是重炮了,何況中國戰場也沒有大範圍大縱深的快速機動作戰,機動力有限的M1897式還是有一定的用武之地。不過,話還得説回來,M1897式火炮的還是比較老舊的,威力有限,打打野戰工事沒什麼問題,但對於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永久工事,就起不了多大作用了。所以,就憑藉區區一門M1897式野戰炮,十七發炮彈,就能轟開平安縣城的城牆,基本上就是神劇節奏了。當然,對於八路軍來説,能夠有這樣一門炮,自然是珍愛無比的寶貝疙瘩了。虧得是二營長捂得嚴實,連李雲龍也都是剛剛知道,不然要是被旅長知道了,肯定是要獨立團上交的,小小的獨立團,有幾門迫擊炮,步兵炮就不錯了,還想要野戰炮,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吧。
接着説説“大和魂”,這是抗戰劇《炮神》裏出現的日軍240毫米重炮。雖然《炮神》裏的主角“炮神”楊志華,找不到在歷史上相應的人物原型,不像《亮劍》裏的李雲龍,是將好多我軍傳奇戰將的故事匯聚到了他一個人的身上,不少情節在歷史上都有能對得上號的原型。但是,《炮神》大部分情節還是比較靠譜的,屬於合理的藝術加工,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畢竟這只是以抗戰為大背景,不像《八佰》那樣,有明確的戰役、部隊和人物原型。特別是在一些道具細節上,還是很到位的,例如片中的日軍炮兵軍官,軍服上胸前的山字形兵種章顏色是代表炮兵的黃色,而不是步兵的紅色兵種章,這個細節就非常好,説明這個劇的道具師或者道具顧問是很懂行很用心的。在《炮神》劇中,日軍從關東軍專門調來了一門240毫米重炮,為此八路軍和國民黨軍聯合派出了幾支突擊隊,最終找到並將這門巨炮摧毀了。
歷史上日軍還真有240毫米口徑的超級重炮,那就是明治45年式重榴炮。明治45年式還有一款150毫米榴彈炮,所以為了以示區別,特意將240毫米炮稱為重型榴彈炮。明治45年是1912年,也就是説這款火炮是在1912年定型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都曾經使用過。主要用於摧毀敵方要塞防禦工事的攻城重炮,裝備野戰重炮兵旅團的攻城重炮兵中隊。或者是作為要塞炮來使用。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打響第一炮的就是明治45年式240毫米重榴彈炮。不過由於這門炮很笨重,總重高達33噸,在當年中國公路很不發達的道路條件下,機動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在野戰情況下很少動用。在劇中,説這門“大和魂”的射程高達30公里,這就有點扯了,明治45年式240毫米重榴的最大射程只有10350米。就連日本海軍的“大和”號戰列艦的460毫米主炮,口徑要比明治45年式大了將近一倍,最大射程也不過42000米。射程30公里的巨炮也有,二戰時納粹德國的“古斯塔夫”巨炮使用輕型炮彈的最大射程就達到了48公里,使用標準炮彈時射程也能夠達到37公里,不過“古斯塔夫”的口徑是驚人的800毫米!明治45年式的240毫米重炮,和“古斯塔夫”巨炮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最後,説説剛剛被停播下架的《雷霆戰將》,有這麼一張劇照,幾個八路軍戰士圍着一門繳獲的日軍大炮,你還真別説,這個雷人劇組儘管把豪華別墅作為獨立團團部,儘管上戰場還抽雪茄喝咖啡,但道具還是很專業,將這門火炮的外形細節都逼真還原了,對二戰日軍火炮有所瞭解的朋友一看就會認出來,這不就是日軍的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嗎?九六式榴彈炮是日軍1936年才定型,1936年是日本皇紀紀年2596年,所以被命名為九六式。所以,在抗戰期間,這是日軍最新型也是最先進的火炮,口徑150毫米,身管長度為23倍口徑,大大高於明治38年式和大正四年式的倍徑,所以射程也隨之大為提高,最大射程達到了11900米,比240毫米的明治45年式還要大。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的全重還不到5噸,六匹馬就可以拉着跑,機動性很強,而且可以使用高爆榴彈、煙霧彈、燃燒彈甚至穿甲彈,炮口初速540米/秒,在二戰時算是初速比較大的,因此使用穿甲彈時可以作為反坦克炮來使用,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也多次用來對抗美軍坦克。日軍對這款火炮的性能非常滿意,稱為“最完美的榴彈炮”,美軍也認為九六式榴彈炮是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最現代化、作戰效率最強的火炮。可惜由於日本國力羸弱,即便性能如此出色,也沒能夠大量生產,和美國、蘇聯、德國這些隨便一款火炮動輒就是幾萬門根本不可同日而語,九六式榴彈炮的總產量只有區區440門!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原來是裝備野戰重炮兵旅團——1941年取消了野戰炮兵旅團的編制後改為裝備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但遠遠不能滿足編制的裝備數,以至於很多野戰重炮聯隊只能用100毫米炮或者105毫米炮來補足缺額。
150毫米榴彈炮是裝備獨立的炮兵部隊,野戰重炮兵旅團(後期是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而一般的步兵師團所轄的炮兵聯隊主要裝備的是75毫米山炮或者105毫米、120毫米炮,是不裝備150毫米榴彈炮。也就是説,150毫米榴彈炮是屬於由軍甚至是方面軍直接掌握的重炮部隊,只有在重大戰役或者重要行動時才臨時配屬給一線的步兵師團。在中國戰場日軍投入的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本來就不多,而且主要是用於正面戰場,八路軍又沒有什麼堅固工事,哪用得到150毫米榴彈炮出場。所以絕大部分八路軍連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見都沒見過,更遑論繳獲呢?在真實的抗戰中,八路軍能繳獲一門70毫米九二式步兵炮就已經很了不得了。一方面是日軍和八路軍作戰幾乎不會動用150毫米榴彈炮,1938年以後日軍在敵後戰場主要都是獨立混成旅團,和野戰旅團相比,精簡了編制,當然同時配屬的炮兵也削減了,獨立混成旅團的炮兵隊通常只下轄3-3個75毫米山炮中隊,而日軍的步兵聯隊、步兵大隊的配屬火炮都只有70毫米的步兵炮,150毫米榴彈炮你根本就沒處繳獲。
另一方面日軍的九二式步兵炮,既可以直射也可以曲射,重量輕機動性好,也更適合八路軍的游擊戰,而且炮彈也比150毫米炮彈更容易獲得,70毫米、75毫米炮彈,中國的兵工廠還能生產,但150毫米炮彈就根本造不了,全靠繳獲,而繳獲150毫米炮彈的機會也非常小。沒有炮彈再好的大炮也是一堆廢鐵。所以,不要説沒有機會150毫米榴彈炮,就是有機會繳獲,當年的八路軍也寧可會要70毫米步兵炮!
火炮被譽為戰爭之神,在眾多的抗戰神劇中,自然少不了火炮的身影。知名度比較高的,有意大利炮,大和魂,在剛剛被停播下架的《雷霆戰將》中甚至出現了八路軍繳獲了日軍的九六式150毫米重炮,實在令人咋舌,這就讓我們一一道來。首先當然是《亮劍》中的意大利炮,如今“意大利炮”已經成了一個享譽網絡的梗,“二營長,你他孃的意大利炮呢?給我拉來!”這句台詞毫無疑問,已經成了《亮劍》中最經典的台詞之一了。
説是意大利炮,也就是因為八路軍看到炮身上都是洋碼子,也不知具體型號,聽説是從意大利進口的,就稱之為意大利炮了。根據這門炮的外形來看,應該是法國的施奈德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是由法國的德維爾將軍、德波爾上校和裏馬伊奧上尉組成的團隊研製,因為1897年定型而被命名為M1897式,在歐洲這款火炮還有一個非常浪漫的暱稱——“法國小姐”。1897年問世的火炮,到抗戰時期已經是有四十多年曆史的老古董了,但千萬別小看了這款老掉牙的火炮,它在世界火炮發展歷史上,是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是第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野戰炮,尤其是第一次在火炮上出現了反後座裝置。而在M1897式火炮誕生前,近代歐洲的火炮都是隻有一個鋼結構的炮架,這樣每發射一發炮彈後,巨大的後座力就會使得火炮整個炮身產生嚴重的移動,炮手就必須在每次開火之後都要重新進行復位瞄準,既費力又費時。但M1897式火炮上安裝了反後座裝置,在技術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可以有效抵消炮擊時的後座力,從而可以進行連續開火,而不再需要每次發射後都重新復位瞄準,這樣一來,射速就大大提高了,可以達到每分鐘15發。也正因為如此,使得M1897式裝備部隊後就立即受到了了歐洲各國的青睞,紛紛向法國採購或者是引進技術進行仿製。所以,意大利從法國引進或者仿製這款火炮,再出口到中國,也完全是有可能的,那麼稱之為“意大利炮”也未嘗不可。
這款75毫米野戰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經發揮過巨大作用。眾所周知,一戰主要就是陣地戰,而M1897式火炮的高射速讓進攻法軍防線的德軍損失慘重,在馬恩河戰役和被譽為“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中,雙方都強調火力的密集投射,M1897式在這樣的戰爭中,自然是大放異彩。所以,深得法軍的厚愛,M1897式火炮的生產一直持續到1937年,整整四十年,是當時產量最大的火炮。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種火炮的性能終究還是落後了,尤其是面對納粹德國以“閃擊戰”為代表的全新的現代化快速機動作戰樣式,機動力有限的M1897式也就逐漸退出了一線,而且75毫米的口徑在歐洲也已經明顯落後了。但是在缺乏大口徑重炮的中國,75毫米口徑火炮就已經算是重炮了,何況中國戰場也沒有大範圍大縱深的快速機動作戰,機動力有限的M1897式還是有一定的用武之地。不過,話還得説回來,M1897式火炮的還是比較老舊的,威力有限,打打野戰工事沒什麼問題,但對於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永久工事,就起不了多大作用了。所以,就憑藉區區一門M1897式野戰炮,十七發炮彈,就能轟開平安縣城的城牆,基本上就是神劇節奏了。當然,對於八路軍來説,能夠有這樣一門炮,自然是珍愛無比的寶貝疙瘩了。虧得是二營長捂得嚴實,連李雲龍也都是剛剛知道,不然要是被旅長知道了,肯定是要獨立團上交的,小小的獨立團,有幾門迫擊炮,步兵炮就不錯了,還想要野戰炮,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吧。
接着説説“大和魂”,這是抗戰劇《炮神》裏出現的日軍240毫米重炮。雖然《炮神》裏的主角“炮神”楊志華,找不到在歷史上相應的人物原型,不像《亮劍》裏的李雲龍,是將好多我軍傳奇戰將的故事匯聚到了他一個人的身上,不少情節在歷史上都有能對得上號的原型。但是,《炮神》大部分情節還是比較靠譜的,屬於合理的藝術加工,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畢竟這只是以抗戰為大背景,不像《八佰》那樣,有明確的戰役、部隊和人物原型。特別是在一些道具細節上,還是很到位的,例如片中的日軍炮兵軍官,軍服上胸前的山字形兵種章顏色是代表炮兵的黃色,而不是步兵的紅色兵種章,這個細節就非常好,説明這個劇的道具師或者道具顧問是很懂行很用心的。在《炮神》劇中,日軍從關東軍專門調來了一門240毫米重炮,為此八路軍和國民黨軍聯合派出了幾支突擊隊,最終找到並將這門巨炮摧毀了。
歷史上日軍還真有240毫米口徑的超級重炮,那就是明治45年式重榴炮。明治45年式還有一款150毫米榴彈炮,所以為了以示區別,特意將240毫米炮稱為重型榴彈炮。明治45年是1912年,也就是説這款火炮是在1912年定型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都曾經使用過。主要用於摧毀敵方要塞防禦工事的攻城重炮,裝備野戰重炮兵旅團的攻城重炮兵中隊。或者是作為要塞炮來使用。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打響第一炮的就是明治45年式240毫米重榴彈炮。不過由於這門炮很笨重,總重高達33噸,在當年中國公路很不發達的道路條件下,機動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在野戰情況下很少動用。在劇中,説這門“大和魂”的射程高達30公里,這就有點扯了,明治45年式240毫米重榴的最大射程只有10350米。就連日本海軍的“大和”號戰列艦的460毫米主炮,口徑要比明治45年式大了將近一倍,最大射程也不過42000米。射程30公里的巨炮也有,二戰時納粹德國的“古斯塔夫”巨炮使用輕型炮彈的最大射程就達到了48公里,使用標準炮彈時射程也能夠達到37公里,不過“古斯塔夫”的口徑是驚人的800毫米!明治45年式的240毫米重炮,和“古斯塔夫”巨炮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最後,説説剛剛被停播下架的《雷霆戰將》,有這麼一張劇照,幾個八路軍戰士圍着一門繳獲的日軍大炮,你還真別説,這個雷人劇組儘管把豪華別墅作為獨立團團部,儘管上戰場還抽雪茄喝咖啡,但道具還是很專業,將這門火炮的外形細節都逼真還原了,對二戰日軍火炮有所瞭解的朋友一看就會認出來,這不就是日軍的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嗎?九六式榴彈炮是日軍1936年才定型,1936年是日本皇紀紀年2596年,所以被命名為九六式。所以,在抗戰期間,這是日軍最新型也是最先進的火炮,口徑150毫米,身管長度為23倍口徑,大大高於明治38年式和大正四年式的倍徑,所以射程也隨之大為提高,最大射程達到了11900米,比240毫米的明治45年式還要大。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的全重還不到5噸,六匹馬就可以拉着跑,機動性很強,而且可以使用高爆榴彈、煙霧彈、燃燒彈甚至穿甲彈,炮口初速540米/秒,在二戰時算是初速比較大的,因此使用穿甲彈時可以作為反坦克炮來使用,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也多次用來對抗美軍坦克。日軍對這款火炮的性能非常滿意,稱為“最完美的榴彈炮”,美軍也認為九六式榴彈炮是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最現代化、作戰效率最強的火炮。可惜由於日本國力羸弱,即便性能如此出色,也沒能夠大量生產,和美國、蘇聯、德國這些隨便一款火炮動輒就是幾萬門根本不可同日而語,九六式榴彈炮的總產量只有區區440門!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原來是裝備野戰重炮兵旅團——1941年取消了野戰炮兵旅團的編制後改為裝備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但遠遠不能滿足編制的裝備數,以至於很多野戰重炮聯隊只能用100毫米炮或者105毫米炮來補足缺額。
150毫米榴彈炮是裝備獨立的炮兵部隊,野戰重炮兵旅團(後期是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而一般的步兵師團所轄的炮兵聯隊主要裝備的是75毫米山炮或者105毫米、120毫米炮,是不裝備150毫米榴彈炮。也就是説,150毫米榴彈炮是屬於由軍甚至是方面軍直接掌握的重炮部隊,只有在重大戰役或者重要行動時才臨時配屬給一線的步兵師團。在中國戰場日軍投入的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本來就不多,而且主要是用於正面戰場,八路軍又沒有什麼堅固工事,哪用得到150毫米榴彈炮出場。所以絕大部分八路軍連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見都沒見過,更遑論繳獲呢?在真實的抗戰中,八路軍能繳獲一門70毫米九二式步兵炮就已經很了不得了。一方面是日軍和八路軍作戰幾乎不會動用150毫米榴彈炮,1938年以後日軍在敵後戰場主要都是獨立混成旅團,和野戰旅團相比,精簡了編制,當然同時配屬的炮兵也削減了,獨立混成旅團的炮兵隊通常只下轄3-3個75毫米山炮中隊,而日軍的步兵聯隊、步兵大隊的配屬火炮都只有70毫米的步兵炮,150毫米榴彈炮你根本就沒處繳獲。
另一方面日軍的九二式步兵炮,既可以直射也可以曲射,重量輕機動性好,也更適合八路軍的游擊戰,而且炮彈也比150毫米炮彈更容易獲得,70毫米、75毫米炮彈,中國的兵工廠還能生產,但150毫米炮彈就根本造不了,全靠繳獲,而繳獲150毫米炮彈的機會也非常小。沒有炮彈再好的大炮也是一堆廢鐵。所以,不要説沒有機會150毫米榴彈炮,就是有機會繳獲,當年的八路軍也寧可會要70毫米步兵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