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外交部長馬斯。| 資料圖片
上週五,德國外長馬斯在柏林代表德國政府正式承認,殖民時期德國在納米比亞犯下了種族滅絕罪行。他表示,德國承諾將在30年內為納米比亞提供11億歐元,以支持該國的重建與發展。
幾乎就在同時,法國總統馬克龍出訪盧旺達 ,期間也發表了講話承認法國對1994年發生的盧旺達大屠殺負有一定的責任。
5月27日,在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網絡研討會上,王毅外長回應德國某議員攻擊時説:“你們才知道什麼是種族滅絕”。上述這一系列涉及法、德的種族滅絕歷史事件,恰似給王毅的表述做了生動的背書。
從1884年到1915年,今天的納米比亞——當時被稱為德屬西南非洲——是德意志帝國的殖民地。種族滅絕發生在1904年到1908年間。德國軍隊全面鎮壓當地居民反抗殖民統治的起義,當時的德軍指揮官在1904年下令對黑雷羅人格殺勿論,隨後也針對納馬人下達了類似的命令。
據統計,生活在納米比亞的黑雷羅人當時有10萬人左右。歷史學家估計,大約80%的黑雷羅人死於德軍之手;被殺的納馬人也在1萬到2萬之間,佔當時納馬人口一半左右。有德國學者認為,發生在納米比亞的種族滅絕甚至成為後來納粹德國大屠殺的先兆。因為成千上萬的黑雷羅人和納馬人的頭蓋骨被帶回德國進行“優生學”研究。
一戰後,德國失去它所有的非洲殖民地。之後,納米比亞受到南非白人的統治。直到冷戰結束,1990年,納米比亞才獲得獨立。獨立後的納米比亞經濟上對德國依賴較大,加之黑雷羅人和納馬人在納米比亞不是主要族羣,種族滅絕的歷史始終無法成為納米比亞的主要議程。直到今天,納米比亞國內德國殖民者的紀念碑、紀念雕像的數量,仍超過對黑雷羅人和納馬人種族滅絕紀念設施的數量。
在這種情況下,黑雷羅人和納馬人與德國政府進行直接接觸,最終,促使納米比亞政府於2015年與德國政府就道歉與賠償問題進行了正式談判。
然而,德國政府在“賠償”一詞的使用上始終沒有鬆口。外長馬斯在上週五的聲明上用詞極為謹慎:“我們將正式地從當今的視角把這些事件看成是種族滅絕”。他説,“從德國的歷史和道德責任,我們請求納米比亞和受害者的後代們的寬恕。”對於11億歐元的費用,馬斯稱其為建設與發展基金而不是賠償。有媒體分析,德國這麼做主要出於兩方面的考慮。首先,當年德國對猶太人的賠償也沒有使用“賠償”這個詞;其次,德國擔心,使用“賠償”一詞會引發如波蘭等其他國家的連鎖反應。
黑雷羅人和納馬人對該協議並不滿意。他們對媒體説,“我們被出賣了。”而納米比亞政府則接受了德方立場,同意將於今年9月與德方正式簽署和解協議。屆時德國總統將前往納米比亞,在納米比亞議會舉行的儀式上正式請求寬恕。
讓我們閃回到1970年12月。時任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朔風凜冽中來到華沙,向波蘭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獻上花圈,肅穆垂首。之後他突然雙膝一跪,向着墓碑沉痛説道,“上帝饒恕我們吧,願苦難的靈魂得到安寧”。這歷史一跪,在世界範圍內為德國贏得了勇於反思、真誠贖罪的認可和讚美;也為當時東、西方兩個集團的破冰互動帶來契機。因為人們相信,勃蘭特此舉雖不無政治動機,但確有真誠和善意。
本屆歐盟立志要成為重要的全球戰略玩家,近年來着意拉近與非洲聯盟的關係,重建其在非洲的影響力。歐盟希望在政治上進一步影響非洲;經濟上加強在非洲的投資和貿易;環境保護方面,則希望非洲能支持並追隨歐洲的步調。然而,歷史的恩怨、現實的發展理念和經濟實力差異懸殊。這讓非洲人對歐洲的“傲慢”和“優越感”難以消受,幾次冷眼相待。作為歐盟的火車頭,德、法能否真正取得非洲人的諒解,不僅對其本國有意義,對歐洲的戰略推進也至關重要。
作者:王蓓華
編輯:吳姝
責任編輯:宋琤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