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超過10萬元,大家就不考慮國產車了?三點理由無可反駁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綜合

這些年,各大領域都在宣揚愛國情懷,國產車自然也是不例外,推出了不少具有中國風特色的車型。這些車型一出現在市場上,確實也獲得了很高的關注度,不少對祖國抱有極大熱愛之情的購車者,都會首先考慮這些車型。但是,這樣的現象並不意味着國產車就真正的徹底崛起了。瞭解汽車市場的朋友都知道,高價格的國產車,賣不動。當然,我們生活也會遇到這樣的朋友,他們表示:10萬以下,考慮國產車,10萬以上就不會考慮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高價格的國產車為何就不吃香,賣不動呢?

總結了以下,理由有三點。

第一點:國產車實力還有待提高

有一説一,有二説二,在汽車製造這方面,國產車還真是“弟弟”,畢竟發展得晚,成長年限不長,技術的成熟度自然是比不上進口車或者合資車的。對於一些瞭解車,或者特別喜歡車的朋友來説,國產車的順暢性、順手感都比較欠缺,開起來的舒適性不強。

再加上最近這幾年有關國產車出事故的報道,導致大家對國產車的質量問題也產生懷疑,車子的質量直接與自身的生命安全掛鈎,大意不得,因此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消費者們還是更願意選擇合資車或進口車。

第二點:渾水摸魚的國產車品牌拉低印象分

汽車製造業能創造巨大的利潤,因而很多企業都意圖加入汽車市場分上一羹,而這些企業打造品牌,為的是賺取更多金錢,並不是為了長遠的發展,所以他們拿不出什麼過硬的技術,更不可能考慮消費者的使用感受。

就説力帆,在2016年,財政部就發佈了一則通告:撤銷力帆以騙補手段獲得的新能源車補貼,共計2395輛車的補貼。隨後還取消了力帆乘用車2016年的預撥資格。

由此可見,許多國產車品牌,發展的初衷是為了補貼,所以在市場上渾水摸魚,並沒有真正地在造車。

仔細瞭解國產車行業便可知道,真正在考慮發展的品牌,就那麼幾個,其餘的幾十家,都是打着小心思混補貼的。

都説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當國產車的形象變得負面起來,國產車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自然而然就下降了,朋友們購車的時候就會多番斟酌,將國產車排除在外。

第三點:國產車影響力還不夠

目前來看,國產車最強的競爭力來自它的價格優勢,比起進口車和合資車,國產車算是便宜的。很多人都認為便宜沒好貨,國產車用來代步還行,其他的硬實力、軟實力都不行,用不高於10萬元的價格買個代步車還算捨得,但是,如果花出超過10萬的價錢,那就不值了。

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國產車低廉實惠的形象早已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這就導致大家看到國產車,第一反應就是“便宜的車”,很少會有人將國產車與豪車或高價車劃上等號。

再者,真正的國產豪車很少,知名的更是少得可憐,這導致絕大部分人都認不出國產豪車,也就是説,就算你買了一款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國產豪車,開在路上也不會引起高回頭率,因為大家只會將這款車當成普普通通的國產車。

説實在的,肯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買豪車的人,多多少少都有點好面子,喜歡別人用羨慕的眼光看着他,這些人買車,主要目的不是為了代步,而是為了顯擺。國產豪車滿足不了他們顯擺的目的,自然就被這些人排除在外。

除開豪車不談,超過10萬的國產車也不受歡迎,因為十幾萬的合資車和進口車一抓一大把,這些車還都是來自於知名大品牌,口碑實力兼具,瞭解這一類車的人更是數不勝數。在這個價格區間,國產車的競爭力就趕不上合資車和進口車了,消費者當然是更願意選擇名氣大,開出去更能為自己掙來面子的車型。

綜上,國產車超過10萬就賣不動,這三個原因是問題的根本所在。這意味着,國產車的成長之路還很長,想要佔據更多的市場,不僅要拿出相應的硬實力,還要從口碑、質量、名氣等方面下功夫,這需要時間和精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當然,我們都相信中國製造,相信總有一天,國產車能夠真正地發光發熱,不僅我們國人追崇,還能走出國門,光耀世界,讓國外的友人們也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