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橋下“金邊銀角”化身都市“道夢空間”:內環內高架道路3000餘處橋蔭橋孔完成整治

高架橋下“金邊銀角”化身都市“道夢空間”:內環內高架道路3000餘處橋蔭橋孔完成整治

“沉睡”的高架橋下空間更新

上海中心城區,一度“沉睡”的高架橋下空間被喚醒,嵌入藝術展區、觀景台、籃球場,化身活力社區活動場;橋孔下灰色“水泥森林”不見了,道班房等設施設置與周邊環境、城市傢俱等和諧統一;還有更多橋下閒置角落,經騰退改造,成為智慧停車場,新能源車充電、周邊居民停車各得其所……

本市內環以內高架道路約58公里,包含橋蔭橋孔約3500餘處;跨黃浦江、蘇州河等橋樑37座,含橋蔭橋孔約300餘處——這些以往都市橋蔭下的“金邊銀角”,經過改造更新,不僅將充分釋放單位土地的價值,更將承攬起都市宜居宜遊的品質功能。

全市層面,3000多處橋蔭橋孔已基本完成相關空間整治。在此基礎上,上海一方面正加快制定《關於本市橋下空間品質提升工作的指導意見》,同時建立“市級指導、屬地實施”的橋下空間品質提升工作機制,把橋蔭空間從以往狹隘功能利用中釋放出來,鼓勵各區根據周邊居民休閒、健身、社交需求,結合周邊環境條件,通過從“工程設計”向“空間設計”、從“標準規範”向“高標共建”觀念轉變,打造一批可欣賞、可漫步、可參與、可閲讀,有生活體驗、有生動表情的“橋蔭新空間”示範點。

因地制宜創設“表情”,讓功能圍着生活走

今年國慶長假期間,位於寶山區薀藻河畔南北高架橋下的“一牆美術館”正式“開館”,隨即迅速“火出圈”。

這塊原本平平無奇的閒置空地華麗轉身為別具一格的藝術空間。一牆美術館約有兩個標準籃球場大小。空間頂部有高架橋遮擋,具有一定廕庇性,側面有鄰近籃球空間延伸出的空牆,方便進行藝術佈置。別具一格的是,這裏每個墩柱都被太空、大象、森林等不同主題牆繪點綴,這些原本冰冷的水泥大傢伙頓時有了藝術範兒。

一牆美術館開館至今,主要採用主題展覽形式,與國內高校、藝術團體等合作,通過展出繪畫、攝影等藝術作品表達歷史與人文的交融,傳播文化與藝術的美育享受。迄今為止,共展出三場主題展覽,吸引往來遊客無數。未來,這裏還將搭建起玻璃屋,成為風雨無阻的公共藝術空間,展示居民的藝術創作。

注入美學元素,也要疊加更多公共功能。

類似的創意,在今年8月完成改造的長寧區北翟路中環橋下空間也能找到。縱橫交錯的高架橋將這塊區域劃分為四個象限。設計方因地制宜,將這片約3.5萬平方米的四象限場地,以火烈鳥、獵豹、斑馬為設計指代標識,引入洛克公園體育設施,嵌入不同體育功能,包括18片籃球場、4片專業足球場、景觀綠化公園、停車場等等,人們閒暇運動所需一應俱全。

充分接駁“一網統管”,精細化讓高品質可感可觸

在城市更新方面走在前列的上海,近年來不斷探索橋下空間改造更新,迄今已取得一定成果。譬如,本月底,即將完成改造的上中路道班基地將徹底顛覆人們的固有印象。

道班房,是指綠化、路政養護工人日常駐守和材料工具堆放、車輛停放的地方。道班房外部遵循“留白”原則,充滿設計感;由多個集裝箱組合而成的內部建築更有層次感,也符合生態環保的設計理念。

同樣符合綠色低碳理念的還有高架空間下新建的新能源車充電站。不久前,黃浦區龍華東路公共(出租車)充電示範站建成投運,這個地處橋蔭空間下的上海中心城區大型充電示範站,有20個充電樁,可同時停靠充電40輛新能源車。

值得一提的是,結合城市數字化轉型和“兩張網”融合,這些橋蔭空間不再因為空間的廕庇特質而成為管理“盲區”。相反,結合改造,它們積極接駁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納入雲端的智能化管理系統,實施後台智慧監控,相關管理和服務得以實現及時跟進。

明年,有望啓動建設的靜安區南北高架蘇州河北岸橋下空間,擬增加滑板、攀巖、三人足球等多元潮流運動功能;優化內部運動空間交通流線和外部人車通行交通流線;同時置入一條聯動地塊的人行景觀棧道,讓橋蔭空間的高品質可感可觸。


  作者:張曉鳴

  編輯:金久超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1 字。

轉載請註明: 高架橋下“金邊銀角”化身都市“道夢空間”:內環內高架道路3000餘處橋蔭橋孔完成整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