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燦都”逼近,小洋山島上,盛東碼頭營運操作部黨總支副書記張彥和一線承包工正在對輪胎吊進行綁紮,他們第一時間完成125個空箱箱垛和所有橋輪吊的綁紮,同時將重箱呈“凸”字型堆放,應對風雨的來臨。
“燦都”速度快、風力強、雨量大,洋山四期自動化箱區進行了“降層”歸併,在完成橋吊進錨綁紮、AGV錨定塞塊、軌道吊綁紮等一系列設備防風加固工作之後,遠在50公里之外臨港新片區指揮中心也鬆了一口氣。
由“臨港之眼”、無人機組成的城市感知系統,以及城市綜合管理系統、社區治理系統,通過觀、管、防三個視角發揮着作用,努力推動新片區的城市治理向數字化轉型,也在一次次颱風過境中起到關鍵作用。
除了洋山港這一重點區域,火熱建設中新片區各個工地也是指揮部重點關注的區域。臨港發展火熱,建築工人數量不斷上升,截止昨天10時,新片區範圍內442個建設項目,共完成了3.4萬餘名建設工人的轉移。此次設置統籌安置點位6個,除了臨港當地高校之外還安排了港政大廈等暫未投入使用的企業場所作為安置點。
今天上午,中建二局承建的臨港鑽石灣住宅項目安全負責人朱忠平帶着248名工友轉移到了環湖的港政大廈內,帶有中央空調的毛坯房是他們這兩天的臨時安置點。“安置點雖然只能打地鋪臨時休憩,但比起工人們原來居住的建設者小鎮防風等級更高更安全,這幾天也會組織工友線下學習活動,等工地安全檢查完畢之後再次進行復工。”
這一項目正在進行最後的結構封頂,因此颱風來臨之際也做好了臨時防雨、地下積水的各項預案。在新片區今年新上線的防汛防颱實戰指揮平台,這一工地也時時顯示了應急燈、抽水泵、雨衣雨靴等防汛物資,數字化的便利也讓防汛工作更加得心應手。
上海電機學院臨港校區第五次作為臨時安置點,學院總務部副主任朱健告訴記者,目前學校共有9000多名學生,如何保證轉移安置和日常教學互不干擾是這次轉移安置工作的一大難點。這次在場館內外充分做好安保工作,保安加派人手以保證學校保安24小時巡邏監查。還對各入住單位發出嚴格要求,並做好三餐和物資供應,以保證安置人員在校期間只在安置點內活動,足不出館。
防汛防颱也不忘抓疫情防控,在電機學院安置點,記者還看到了體温測量點、發熱人員臨時觀察點、醫療點,蘆潮港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將24小時值班為安置人員提供醫療服務。此外,安置工人每人都要簽訂安全和疫情防控健康承諾書、保潔工作人員24小時在崗打掃衞生,每天早晚進行消殺。
截至記者發稿,新片區管委會防汛辦副主任李俊昌仍然堅守在防汛一線,這次迎戰“燦都”過程中尤其對台風“煙花”過境時造成嚴重積水路段、小區、河道等位置提前進行預降水位,提前備好抽水泵等設備。“對此前遇到的薄弱環節我們都進行提前部署,各方面的預案、愈加成熟的隊伍和科技的助力讓防汛體系更為完善。”
作者:祝越
攝影:汪正明
編輯:唐瑋婕
責任編輯:戎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