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長沙8月10日電 “村寨前羅喂有座小竹橋,閃呀閃呀閃, 搖呀搖呀搖 ,瑤漢少年上學羅,親親熱熱過竹橋過竹橋,雨天共把傘,晴天讓草帽,清清河水橋下唱,團結歌兒橋上飄……”在雙牌縣上梧江瑤族鄉民族學校,學生們正在上音樂課,一首動聽的《小竹橋》從校園裏飄出。
地處瑤山深處的上梧江瑤族鄉民族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共有學生216名,瑤族學生佔38%,漢族學生佔62%。瑤漢孩子們一直情同手足,每天在“同處一教室,同上一堂課”學習生活中攜手共進,唱響民族團結和諧之歌。
這只是雙牌縣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一個剪影。該縣位於湖南省西南部、永州市中腹,是一個典型山區縣。全縣20.26萬人口中,居住着瑤、壯、苗等13個少數民族。近年來,雙牌縣教育部門紮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創建工作,將發展民族教育作為促進民族團結、實現教育公平和打贏教育脱貧攻堅的重要內容,大力改善民族地區辦學條件,積極探索民族團結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徑,以民族教育之花,築牢民族團結進步之基。
改善民族地區辦學條件
走進雙牌縣上梧江瑤族鄉民族學校,依山傍水而建的校園格外美麗,嶄新的教學樓、宿舍樓、食堂賞心悦目,塑膠運動場紅白相間線條分明,瑤漢學生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舒適上課、快樂學習。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改善民族地區的辦學條件,發展民族地區教育事業,是教育扶貧的重要內容,也是民族團結進步的根本保證。”雙牌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鬍佐軍介紹説,“縣教育部門深刻認識到民族教育重要性,組建了民族教育發展領導小組,將改善民族地區辦學條件列入教育發展重要內容。”
近五年來,該縣大力改善民族地區辦學條件,新建改建鄉鎮公辦幼兒園15所,全縣12個鄉鎮實現公辦幼兒園全覆蓋。全縣少數民族幼兒學前三年毛入學率從2015年的67.6%提高到目前的88.9%,基本實現普及學前教育的目標。
鄉村學校舊貌換新顏,逐步形成了鄉鎮集中辦學的格局,累計投入10100萬元,實施了6000萬元的“改薄”工程、1660萬元的“校安工程”、2500萬元的教師公租房建設,鄉村學校全部建成合格學校,農村教師實現“一人一房”目標。城區學位建設強力推進,2018年、2019年投入2億元,實施城區6所學校擴改建和河東新區紫金學校新建工程,新增學位6050個,能夠滿足今後5年學位需求。2020年全縣義務教育大班額全部消除,少數民族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分別達到100%和98.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6%以上。
與此同時,各級各類學校在全省率先實施領先一代的智慧教育工程,全縣580多個教室全部建成可錄播、可視頻、可實時互動的智慧教室。依託智慧教育平台,建設網絡聯校,開發名師課堂、名校課堂、同步課堂、專遞課堂,開展優質資源輸送,拉長鄉村教學短腿,民族地區學校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優質教學資源。青少年宮、教工之家、圖書室、閲覽室、體育設施、課外活動場地、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設等逐步完善,大力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為廣大少數民族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娛樂健身和課外活動環境。
“現在硬件設施配套齊全,師資軟件也得到了提升,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這對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提供了堅實保障。”面對新變化,上梧江瑤族鄉民族學校校長趙金銀對未來滿懷信心、充滿幹勁。
落實民族教育惠民政策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由於歷史原因,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雙牌縣教育部門全面落實各項教育惠民政策,保障各民族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的發展托起了各民族發展、振興的希望。
“剛到這裏讀書時,我還真有點忐忑不安,總怕和其他同學融不到一起。沒想到大家彼此尊重,相處十分融洽,我很快就融入這個大家庭了。異地搬遷、就近入學讓我們這些來自民族鄉鎮的移民學生享受到了更優質的教育資源。”11歲的瑤族學生潘英來自雙牌縣江村鎮小岱村的大山裏,茂密的樹林、蜿蜒的山路、木頭做的房子構成了她童年最深刻的記憶。2017年,全家四口人易地搬遷到了瀧泊鎮的扶貧安置點,雙牌縣教育局將她安排在與安置點一條公路之隔的瀧泊鎮中心小學就讀。
“學校提供了充足的學位,轉學手續由學校和縣教育局統一網上辦理,報名後3天內就能完成,孩子上學除了不用交學費、免書本和作業本費,享受免費營養午餐,每學期還能拿到500元助學金。學校就在家對面,每天放學都有老師護送過馬路,方便又放心。”潘英的父母説起這些心裏滿是感激。
近年來,雙牌縣完善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蓋學生資助體系,落實了“國家資助 地方補天窗”的一系列教育資助政策。在此基礎上,各學校也從公用經費中拿出3%-5%比例的資金對民族地區貧困學生進行重點資助,確保每一個數民族學生不因貧失學。
大力開展“功能型”“造血型”教育扶貧。瑤族女孩盤雪宇現是雙牌縣五里牌中心幼兒園的一名幼師,她熱愛幼教事業,十分珍惜現在的工作。她説如果沒有政府的助學政策,她早就輟學了。2015年初中畢業後,考慮到家庭經濟困難,16歲的她就準備外出打工。學校老師知道後反覆上門勸學和宣傳國家助學政策,並根據她的愛好推薦她到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習。
“在職業學校三年讀書期間,學費全免,每年還有2000元的助學金,是國家的助學政策改變了我們這些貧困孩子的命運。”盤雪宇介紹説,“2018年畢業後,我參加了縣裏公辦幼兒園幼師招考,錄用後就分配在這裏工作,現在每年到手的工資加上補貼有4萬多元。”如今,盤雪宇的夢想是能夠在工作的同時繼續充電學習,“爭取能夠通過專升本考試,讓自己有更好的未來。”
在雙牌,除了全面落實學生助學政策外,教師的政策性待遇也得到優先落實。此外,對民族地區教師還發放每人每月200-500元的教師鄉鎮補貼、300-800元的基層教師人才津貼、200元的班主任津貼、200元的山區特殊崗位補貼、10000-14000元的年終考核獎勵以及實施教師全員公費體檢制度,全縣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明顯提高。
弘揚民族團結優良傳統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各族人民之間的和平、統一、和諧已成為各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在雙牌縣第一小學,一場民族團結教育演講比賽正在激情上演。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民族團結教育要從孩子們抓起。我校是縣裏民族團結教育示範校,經常舉辦以‘民族團結一家親’為主題的各類文藝演出、演講比賽等活動,培養孩子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雙牌縣第一小學校長張芳林説。
將民族團結的種子根植人民心田,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近年來,雙牌縣教育部門以傳統文化進校園為主線,將民族團結教育與傳承傳統文化相結合,開設“石榴籽”課堂,把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帶入學校課堂、引入學習生活,使愛我中華的種子從小埋在孩子心中。
為大力傳承保護民族文化,上梧江瑤族鄉民族學校挖掘和提煉瑤族服飾、歌舞等瑤族文化精髓,編寫《瑤文化知識讀本》鄉土教材,把學習和傳承瑤文化納入學校日常教學,結合本校實際把陀螺、盪鞦韆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到體育教學大課間。同時,每年舉辦一次“校園瑤文化節”活動,聘請瑤文化傳承人到校舉辦瑤文化知識講座,開展瑤文化知識競賽、民族故事演講會、“我心中的瑤鄉”手抄小報比賽等一系列活動,推動瑤文化紮根校園。
蔡裏口小學地處湘桂兩省交界處,雖然學校只有90多位學生,卻有10多位來自廣西全州東山鄉邊界村寨的壯族學生。走進學校,教室裏不時傳出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兩地學生正在跟着老師上語文課。
“兩地學生同在一起遊戲、學習,同上一堂已經有15年了。”蔡裏口小學校長李松福説,“原來邊界村寨,常因一些小摩擦引起矛盾,現在通過加強孩子們的民族團結教育,民族團結在孩子們心裏紮根。各民族互相幫助、和睦平等、攜手向前、和諧發展的新型民族關係在這裏得到了充分體現。”
為使廣大師生充分認識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重要性,雙牌縣教育系統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渠道,以各類典型選樹活動為載體,挖掘民族團結典型人物、典型事蹟,宣傳表彰成績突出的示範點和模範個人,深入開展“四個自信”宣傳教育活動,使“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思想根植廣大師生心中,進一步激發了熱愛祖國、熱愛偉大中華民族的熱情。
該縣還通過發放宣傳讀本、召開會議、升國旗儀式、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形式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若干優惠政策的通知》等法律法規學習,在全縣小學三年級以上分別開展民族知識啓蒙、民族常識和民族理論常識教育,促進了民族團結教育真正進校園、入課堂。
“我們全縣教育系統一定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雙牌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鬍佐軍堅定地説。
事成於和睦,力生於團結。如今,在雙牌大地上,團結的樂章全面奏響,和諧的旋律更加動聽,各族幹部羣眾休慼與共、攜手相助、奮力拼搏,用真情澆灌民族團結之花,共同譜寫着和諧發展的美好篇章。(盤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