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紹忠:最好的奮鬥時代,要為人民多作貢獻

【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

光明日報記者 陳鵬

康紹忠:最好的奮鬥時代,要為人民多作貢獻

康紹忠人物素描 郭紅松繪

  “要有一顆感恩的心,黨和國家為科研工作者創造了優良的工作環境,最優的研究平台,最好的奮鬥時代,要用自己精湛的技術,回報黨和國家,為人民多作貢獻。”

  ——康紹忠在石羊河實驗站臨時黨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上的發言

1985年6月,23歲的康紹忠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那次支部大會上,康紹忠的入黨介紹人,也是他的研究生導師——熊運章叮囑他,要按照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定信仰,愛國奉獻。

熊運章是一位1938年入黨的老黨員。“當年,老師在國統區求學時,冒着被國民黨反動派殺頭的危險,讀進步刊物,參加革命活動,秘密加入黨組織。他的經歷讓我對和平時期入黨,並且一生堅守初心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那時的康紹忠正值碩士畢業,老師的幾句摯誠叮囑,讓他一刻不敢忘記。

現在,康紹忠又這樣叮囑自己的學生。他常説:“只有對黨和國家心懷感激,對農民心存感念,對土地心繫感恩,對節水心有感悟,才能在農業科學道路上刻苦鑽研、奮發進取。”

石羊河流域是甘肅三大內陸河流域之一,也是我國西北內陸乾旱區人口最密集、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的地區。這裏的人們對缺水,有着難以言説的感知。

1995年,時任西北農業大學教授的康紹忠來到甘肅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一帶調研。一到當地,眼前的景象就給了康紹忠“當頭一擊”:土地龜裂、水乾沙起,到處都在喊“渴”。在民勤東渠鄉大號三社,因為沒有水,很多人遠走他鄉,原來134口人的村子只剩下21口人。

細緻考察後,康紹忠發現水資源配置不合理、上中游灌溉面積無序擴大、不科學的農業用水等原因,造成水資源的極大浪費,結果導致下游用水緊張、難以為繼。

康紹忠深切感到,農業科學用水在這裏太重要了。也就是從那一刻起,一個想法在他心中越發堅定:必須為這裏做些事,“確保民勤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從零起步,康紹忠在這片土地上建起實驗站,帶領團隊系統揭示了流域內13種主要農作物和4種防風固沙植物的耗水規律,開發了流域尺度面向生態的水資源合理配置與調控技術。

為了獲取準確可靠的資料,康紹忠和團隊每天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夏天時常冒着高温、頂着烈日觀測,汗水濕透了衣服,蚊蟲不停叮咬,根本無暇顧及。“渴了就喝幾口白開水,餓了就啃上幾口自帶的乾糧”。

科技引導+務實苦幹,終於在15年後的2010年,青土湖碧波重現。湖水盪漾、野鴨成羣、水草豐美,康紹忠“還西北旱區一片綠洲”的夢想實現了!

“得益於黨和國家對水資源的重視,經過多年系統治理,我們最終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益、水資源節約、生態環境改善等多個目標。”康紹忠説。

在康紹忠這個“領頭雁”帶領下,石羊河試驗站臨時黨支部成為一面鮮紅的旗幟,在科研一線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現在,實驗站已培養35位教授、29位副教授,石羊河節水技術也走向全國,在甘肅、新疆、陝西、山西等地累計推廣示範2338.54萬畝,節水17.4億立方米,直接經濟效益21.27億元。

“農學專業面向‘三農’,實踐內容多,研究耗時長”。如今,作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水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康紹忠依然奔波在西北旱區一線,從石羊河到阿拉爾,再到黑河流域,都是他的主戰場。

康紹忠:最好的奮鬥時代,要為人民多作貢獻

掃碼進入同名專題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15日 0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1 字。

轉載請註明: 康紹忠:最好的奮鬥時代,要為人民多作貢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