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拍了拍特斯拉:你看我ID.4,續航550km還不到25萬
在吃瓜人心目中,南北大眾今年的好戲,莫過於月度銷冠花落誰家,去年一汽-大眾間或超過上汽大眾,已豐富了市場的談資;而前者今年榜首地位更鞏固,即使在市場不景氣下,9月成銷量唯一破20萬輛的車企,而上汽大眾則沒那麼滋潤,雖然近幾個月同比跌幅收窄,但仍被外界冠以“止跌何時休?”既怨且恨的句式,可見兩位想低調也低調不起來。
當然,銷量只是眼前的,在9月銷量分析文章裏茶哥也寫到,上汽大眾有完善的產品線,走量的車型也多,如果配以給力的政策,在年底銷量黃金期翻個大身也不用太驚訝。而踏入11月,這些關注銷量的聲音可消停一會,因為他們兩集中一起辦了件大事,足以刷幾天頭條。
11月3日,大眾官方首發兩款ID.4系列的國產版車型,其中一汽-大眾版本為ID.4 CROZZ,上汽大眾版本為ID.4 X(中文名:光荷4 X),分別在佛山和安亭工廠生產,預計明年3年上市。説真的,如果不是顏色不一樣,還有掛在車頭的銘牌把他們區別開來,單從外觀不細看,是很難分辨兩者的差異。
(一汽-大眾ID.4 CROZZ)
相比大眾的燃油車家族,新車走的明顯不是走一條路子,車身融入瞭如雕塑般的流暢動感,柔和流暢的曲面上,有鋒鋭清晰的稜線,有效降低了風阻;國產後的內飾也與海外版本保持一致,配備LED儀表盤,電子換擋、懸浮式液晶屏。
(上汽大眾光荷4 X)
在ID.4的基礎上,一汽-大眾ID.4 CROZZ強調“純正德國血統”,與海外版保持高度一致,而上汽大眾ID.4 X在前保險槓部分進行調整,茶哥個人認為ID.4 X前臉更像新能源車一些,簡單而新潮。
而兩車在尺寸有稍許差別,但軸距相同(2765mm);動力方面,最大功率、峯值扭矩甚至續航公里也一樣。當然了,大家都從海外版ID.4而來,高度相似也不奇怪,和邁騰、帕薩特關係類似,喜歡誰直接選誰就好了(當然兩車在調教上的差異,還要真切試過才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兩款新車補貼後的預售價格,都不超過25萬。
如果單看車輛本身,你很容易忽略他們對大眾的意義。如果茶哥把話説明,他們是大眾MEB純電平台打造的首款國產純電SUV,熟悉大眾的網友大概能看出些端倪吧。
我們之前看到國內大眾新能源車型,都不是基於MEB平台打造的,多少帶有“油改電”色彩,所以目前大眾新能源車型是插電車型多,純電車型少。而這次南北大眾投產國產版ID.4,標誌着大眾在中國真正踏入了電動化時代。在不遠的將來,大眾旗下一大波新能源車型將會殺到;以前的都是前菜,大眾的新能源車海戰術要來了。
根據官方的計劃的確如此,大眾集團將在2025年前,推出80款全新車型,其中包含50款純電動和30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2025年集團純電動化達25%;到2021年底,有4款ID.家族純電SUV將進入中國市場,到了2023年,這個數字將升到10。
不難看出,這MEB(Modular Electrification Toolkit)平台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很多媒體的筆下,MEB甚至成了大眾押寶新能源最核心競爭力,有了它與特斯拉抗衡也有了底氣和實力。
此話不假,大眾燃油車設計的MQB、MLB平台,工程師無法在這改造出一輛純正的電動車,電池包受佈局侷限,從而整車續航受限制。
(大眾MEB平台)
而大眾投入70億美元、專為電動車打造的MEB平台,核心中的核心就是動力電池的設計與佈局,採用了“巧克力”的排列方式,官方是這樣描述的:
初看,它就像一個風格化的巧克力棒,扁平,由小的電池包組成。佈置在車輛地板的方案則釋放出了意想不到的內部空間。比如I.D.,車身長度與高爾夫相似,但它提供了與帕薩特媲美的內部空間。
(巧克力電池組)
低重心的電池佈局只是其一,因為沒了內燃機的束縛,車輛的前後軸可以儘可能往前後延伸,這就是為什麼官方説一輛緊湊級尺寸的車輛,能造出B級車的空間,而且安置在底盤中央的“巧克力”電池組,給車子帶來更低且純平的地板。
工程師還為MEB設置了不少電子電器架構,這能使在該平台生產的新能源車輛,出廠之初就帶上很多輔助駕駛功能;別少看這些到目前還是雞肋居多的智能駕駛功能,設計師們早關注到未來數字化、甚至全自動駕駛場景下,整體架構應該是怎樣的,怎麼才儘可能集成更多的應用和接口,做到成本和批量生產的最大化.....
這些問題想想就頭痛,更何況都兼顧了?MEB平台最早從2015年萌芽,第一款概念車e-Bus也在2016年亮相,根據大眾原來的計劃,在2020年推出基於MEB的緊湊車型,所幸疫情沒有打亂他們的計劃。
如果以官方給出的資料看,ID.4的架構帶有MEB平台所有的好處,可稱得完美,優化了電池位置,使車輛接近實現50:50的前後配重,而且緊湊SUV定位的ID.4,有了與途觀接近的軸距;而電池包佈局也相當靈活,對應55kWh-82kWh的電池容量,最高NEDC工況550km續航里程,車主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搭載相應電池包的車型,同時支持100kW快充,僅需45分鐘即可充至80%。
這一切都很完美是不是,而且更有趣的是,官方公佈預售價格,把點卡在了25萬區間。25萬也很熟悉是不是?就是國產特斯拉Model 3標準續航版本降價後卡着的點,顯然ID.4來意很清楚了,嘴上不説但價格很誠實,我就要來打Model 3的。
這觀點有一定道理,尤其自Model 3降價到25萬內,競爭對手不再僅是與它一樣同上綠牌的新能源汽車了,可以説20-25萬區間的燃油車也正面臨衝擊,不管SUV或轎車,也包含豪華品牌入門級車型,都在遭受Model 3的“降維打擊”。不是大眾想只把特斯拉看作競爭對手,而是Model 3“海鮮時價”般的策略,讓後面公佈預售價的ID.4顯得倉促和被動。
(你不知道的事還很多,比如馬斯克還試駕過大眾ID.3)
但Model 3和ID.4的目標人羣,都不會有過多的重合,前者注重嚐鮮,喜歡科技極簡,且喜歡把個性放到人前;而後者呢,雖然比燃油版的大眾SUV要個性鮮明,但在一票兒新能源車當中,ID.4無論造型、噱頭、科技含量都不是最突出那位,怎麼見得買Model 3的人就會買大眾的賬呢?
茶哥認為,ID.4吸引的買家們,就是認同大眾燃油車的人羣,個性中庸較保守(毫無貶低之意),認同傳統車廠造車理念多於新勢力,而且對電動車沒有太大的感知,他們迫於牌照、限行或者換增購去選一輛電動車。這正是消費的主流,而大眾車輛對這類人羣是很有號召力的,一輛掛着VW logo,各方面與燃油車體驗相差無幾的SUV,是很符合他們需求的,想想朗逸、邁騰、探嶽、途觀L的銷量就知道。
對於新能源市場來説,大眾這個“25萬內”的定價也值得思考,回顧今年上市的純電車型:小鵬P7(主力車型24.99-27.69萬元),比亞迪漢(主力車型:22.98-27.95萬元),再比對特斯拉Model 3十一“任性降價”,一個“共識”呼之欲出了:一線車企正把主流純電動車售價,拉到補貼後25萬內區間,當然這只是2020年底-2021年中的信號,如果電池成本進一步下探,25萬也很快變成22萬、甚至20萬。以前分析電動市場常説,科技尖端的豪華電動車,或走國民白菜價的小車是新能源市場最好賣的兩頭,但明年隨着中間力量的擴大,翻盤也是未知數。
而大眾此時的切入,與燃油車相似的“一車雙旦”和高調的車海戰略,會不會來得晚呢?要知道2020年上半年,南北大眾新能源汽車銷量分別是1.4萬及1.2萬輛,市場份額僅佔3%,而同一期間,特斯拉在純電動細分市場份額佔比達23%,比亞迪為15%。
MEB平台和ID.4確實是好東西,但當下怎麼把新車推到普羅大眾身旁,這很考驗營銷策略和渠道能力。接下來給南北大眾的,肯定不是一場輕鬆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