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近期研究表明,對大部分人來説,退休其實是更幸福的事情。
你是不是和社會主流認知保持一致,認為退休會導致人生危機?一項科學研究表明,退休不僅不會導致生存危機,相反提供了一個重新設立人生目標的機會。
工作為人們提供了生活結構、目標和身份感;而與工作相反的狀態:退休,被認為是人生階段關鍵轉折點,它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以及對自我和生命兩種概念的更新。在此前的研究表明,退休與人生目標感之間存在負相關,這意味着退休可能會讓人感到漫無目的和迷失,甚至會引發生存危機。為了保障社會結構的穩定,在世界人口老齡化趨於嚴重的情況下,一些政府甚至會制訂強制性提高退休年齡的政策。
然而,最近發表在 Psychological Science 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其實退休作為人一生的重要的發展里程碑,對很多人來説應該是值得慶祝的事情,尤其是在社會經濟地位低下的人羣中,他們從不滿意的工作中退休,可能提供一個機會,讓人們體驗到新的使命感和幸福感。
該文章的研究人員在進行科學有效的實驗數據調查和分析之前,對之前的研究結果的方法的侷限性和科學性進行了分析和比較。發現之前的有效數據分析,使用的是元-分析法(meta-analysis),該方法考慮的變量單一,並沒有發現其他變量對退休的驅動以及退休後的關聯性。
比如不可預測的因素如疾病、喪親之痛,使得人們被迫提前退休,導致退休後目標感下降。還比如,美國有政府政策來推動退休的選擇,其頒發了《美國社會保障退休福利資格規則》,該規則指出福利提供給所有公民,但是需要在規則要求的年齡退休才能享受這些福利, 例如 62 或者 65 歲。因此,使用元-分析法(meta-analysis),並不能排除這些因素對退休決定的影響,從而結論也不盡科學。
為了得到更全面更科學的結果,研究人員選擇了更加嚴謹的科學分析方法準-實驗技術(quasi-experimental),來研究退休對生活目標感的影響。在用這些科學實驗方法來調查退休產生的影響之外,一些心理學的理論也是對退休可以增加幸福感表示支持。
比如,退休資源理論表明,社會資源、財務資源和心理資源可以調節退休對幸福感,身份認同的理論也強調了那些工作認同較低、或工作壓力較高的人,在退休後幸福感發生積極變化的可能性,而這些心理學分析給該研究人員的研究提供了一定背景的支持。
研究人員在一個具有全國代表性的美國縱向小組(N = 8,113)中,使用工具變量分析來分離其他因素:疾病、喪親之痛、政策驅動而導致退休的變量,並揭示了退休對 4 - 8 年生活目標感的積極性的因果影響。
他們還使用這些數據來檢驗退休的影響是否在短期(1 - 4 年)或長期(4 - 8 年)之間存在差異,這長時間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受訪者的特徵信息,給研究結果提供更充足的背景資料。
總的來説,研究人員把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區分,不再一概而論説退休一定會對人對生活產生消極影響,甚至生存危機,而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記錄了哪些人的退休可能對目標感產生積極影響,以及其原因。
結果表明退休導致生活滿意度增加、抑鬱症減少。儘管我們知道,工作是必須的也是值得的,但是大部人把工作與低樂趣聯繫在一起,這意味着退休可能會增加幸福感。在應用準-實驗方法(quasi-experimental)解決相關分析的侷限性後,作者觀察到退休對生活目的的正向影響。這種影響集中在退休後的前四年,以及對工作不滿意的低社會經濟地位個體。
研究結果表明,即使人們在退休後可用的財務資源更少,退休可以促進幸福感,因為離開不滿意的工作可以改善心理狀態。
在全球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基於之前的一些研究結果,關於人口老齡化的政策討論中,傾向於要提高法定退休年齡,讓老年人工作更長時間。而這篇研究結果卻表明,推遲退休的政策可能會產生不利的心理影響,尤其是對弱勢羣體。因此,這一發現對這種政策的決定有重要意義和影響。
作者提出或許可以跳出研究退休的影響和意義,轉而將研究方向放在我們對生活目標的整體評估上,未來的研究可以使用特定的方法和技術手段,更直接地調查和研究人們可能從工作中獲得的樂趣或目標。
最後,超越工作與退休的矛盾對立,作者提出了新的探討方向,到底活着的意義是什麼?
生活有目標感,被認為是一種激勵因素,能讓人們對生活產生普遍的意義感。工作對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目標和意義。然而,這項研究表明了很多人在退休之後,離開了工作崗位之後,發現了生活中更有意義和目標的事情可以做。因此,這些發現也闡明瞭,對於不同的人,到底什麼讓生活有意義,其實不盡相同。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樊麗萍
轉載:DEEPTECH深科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