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和民眾之間的區分在於,對於事態合理發展的真正判斷。
比如説,如今流量極高的5G,我的一位通訊工程師朋友看着滿桌的人在聊卻並不插話,直到不久前5G標準正式落地,他才又一步的開始了自己新的忙碌。
可以想象、可以預期,但總歸,要回到落實。
新能源汽車,和5G的熱度一樣高,它代表着未來。但,不論是公眾討論還是媒體輿論的想象,如今該認真的考慮自己之前的腦洞對不對。如今,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
中國汽車市場到了新的明確階段
彙總這份發展規劃的核心亮點,可以聚焦為以下幾個層面:
1. 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佔比達到25%左右,智能網聯汽車新車銷量佔比達到30%,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
這意味着,再次確認2019年"博鰲共識"提出的"到203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達到50%"的目標。至2035年,我國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將約各佔一半。以中國市場3000萬台的年銷量體量來計算,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750萬台,智能網聯車型銷量近1000萬台,同時L4級自動駕駛的車型將出現並特定場景應用。
2. 技術的進一步突破。
電池技術突破:開展材料、電解液、隔膜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加快固態動力電池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智能網聯技術創新:支持企業跨界協同,突破車載智能計算平台、雲控平台、高精度地圖與定位、V2X、高速網絡等核心技術與產品。
基礎技術提升:突破車規級芯片、車載操作系統、新型電子電氣架構等關鍵技術和產品,攻克氫能支撐技術。基礎共性技術研發創新以及數據領域、材料領域的突破。
技術目標進一步明確,到2025年,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降至2.0升/百公里。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降至4.0L/100km,新能源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1.0千瓦時/100km。
以上意味着,關於車聯網-安全、構架、生態等底層將進一步突破並自主化,材料、製造等領域進一步突破。還有,平均油耗層面,直接會改變不少車企的發展方向,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術來滿足相應目標,否則市場準入會存在問題。
3. 使用環境的加碼突破,推動充換電、加氫、信息通信與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商業模式創新。
這意味着,相應的充電設施會進一步合理、效率化,而且還有加氫站的利好出現。
從上述來看,生死可辨
淘汰,早就不是虛言和預言,而是在2020年這個節點開始進一步加速。比較知名的例子有,鈴木退出中國市場、東風雷諾退出中國市場、幾十家造車新勢力如今只剩幾家在市場闖蕩,同時原本的汽車市場裏,如今年銷量不足5萬台的車企比比皆是。
符合上述發展方向,手裏已經有先進技術的企業,它們的未來之路寬廣。
比如,電池技術領域的先進技術擁有者:比亞迪-刀片電池、長城蜂巢能源-疊片電池、特斯拉-4680電池、廣汽新能源-未來可能的石墨烯電池、長城汽車第二代氫燃料電池車。
比如,智能網聯領域的先進技術擁有者:吉利汽車-億咖通科技、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威馬汽車等新勢力的自寫構架、擁有科技類合資公司的相關汽車-長安、廣汽、上汽等。
再比如,企業策略更加均衡且與規劃已經匹配的車企,中國自主品牌中的長安汽車、吉利汽車、長城汽車、比亞迪汽車、廣汽新能源等。比如外資企業中的BMW寶馬、本田這種一向以來在研發儲備和前瞻表現上的品牌。
以及,擁有汽車領域大工業頂級製造能力的企業。
豐田、大眾、通用、日產等,它們同時擁有製造能力以及相應的技術儲備,只是如今展示的並不如上述企業那樣亮眼。
而這之中,還有並不算完全匹配的車企,但因為它們的體量和深度,未來也有機會,但並不像上述言之鑿鑿。
至於哪些企業會被淘汰:
本身對於基礎製造能力就不夠強大的企業,這會讓它們無法滿足最基本的點-降低成本。電動車的價格過高,會直接讓自己在未來喪失所有優勢。
技術更依靠於供應商的企業,缺乏自身研發基因和能力的企業,這類企業在如今的市場中存在不少,不一一指出。
智能駕駛、智能網聯、三電技術無核心技術的企業,它們憑藉採購與合作在如今的市場中可以生存,但在未來,供應商給予多少,企業的潛力也就有多少。
而這,還會直接改變不少企業的車型結構。比如能耗更高的車型、缺乏合理性的車型等等。
當然,還有一個大的變量。即便到了2025年的汽車市場,燃油車也依然存在之中,並非完全的新能源車型市場,不少車企還不會快速丟掉份額。但,不論是燃油車市場還是新能源汽車市場,它們的道理是相通的,誰掌握行業主流成熟的先進技術,誰就能繼續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