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光明日報軍事版:郵包寄情思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綜合

本文轉自:光明網

【文物故事】

作者:於瀟(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宣傳教育室主任)

這是一塊用白色土布縫製的郵包,因年代已久,布料呈淡淡的黃色。郵包正面的字跡依稀可辨,從右至左,逐列書寫着:“內寒衣寄交閩西政府轉連南一帶探交紅軍十二軍三團一營二連內王思禮同志收啓”;“由永定十一區富嶺鄉政府寄”。郵包左上方還有一行郵局的批註:退回原處,郵戳時間為1931年11月8日。郵包皮背面中部,有“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墨筆字跡。

1931年11月,時值秋末冬初,家鄉親人惦念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鄉政府特意打包了幾件寒衣“寄送連城以南”。至於如何探知到王思禮的地址,沒有確切記載,考慮部隊轉戰遊擊,不會長期立足一地,所以用了“探交”二字。從“退回原處”的批註,可推斷王思禮所在部隊或已離開,或部隊番號信息有誤,因而無法投遞,無法將來自家鄉的温暖送達前線。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適應軍事鬥爭需要,革命根據地普遍創辦有赤色郵政,擔負蘇區黨政軍民的信件、包裹、文件、書報刊的傳遞任務。閩西建立蘇維埃政權後,仿照中華郵政辦法建立自己的通信組織,在龍巖成立閩西交通總局,轄區各縣設交通分局,區設交通站,鄉設交通處,形成了一個完善的閩西郵政網絡,並制定通信章則,開闢郵路,發行赤色郵政郵花。據福建郵務管理局1930年5月份的郵區事務月報記載,“永定地方現由共產黨人設立郵局一所,僱用郵差。郵差身穿背心,上有‘交通’二字,使用木刻日戳,用紅色蓋銷郵件。郵件上有圖徽為五角星,中間交叉着鐵錘、鐮刀。此為代表蘇維埃的標誌。郵班每日一至四次,無論共產黨人與否,均可免費交寄信函。遇有重要性質者,則派有專差。以上辦法,在福建省共產黨根據地內皆如此實行。”

鄉政府出面寄送寒衣,也是當時閩西各級蘇維埃政府開展的擁軍活動之一。閩西蘇維埃政府一成立,第二號佈告就是《優待紅軍士兵條例》,各級還開展形式多樣的擁軍優屬活動,如永定第一區組織羣眾慰勞隊、看護隊、輸送隊等擁軍活動,組織勞動互助社幫助紅軍家屬。1931年11月,閩西蘇維埃政府為了幫助紅十二軍解決棉衣問題,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採取了募捐、減少政府及各機關開支等緊急措施,在一星期之內趕製了2500套棉衣送到紅十二軍。

收件人王思禮,是紅十二軍中一名來自永定的戰士,從番號、駐地、戰鬥經歷等諸方面考證,其所在部隊應為閩西的紅十二軍。1930年3月,閩西建立蘇維埃政權後,地方武裝逐步升級為主力紅軍,將各縣赤衞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其中王思禮家鄉永定的赤衞團編為第三團。4月下旬,紅九軍改稱紅十二軍。這支由閩西籍子弟兵組成的部隊,後又奉中央命令編入紅一軍團,保留了紅十二軍番號。1930年10月,閩西蘇維埃政府組建新十二軍,轄3個團10個營。1931年10月,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對主力紅軍和閩西地方紅軍的建制進行局部調整,閩西新紅十二軍縮編為紅一軍團第十二軍三十四師。可以看出,黨創建軍隊和農村革命根據地初期,紅軍改編擴編、遊擊作戰較為頻繁,部隊編制、駐地信息也會發生變動,這也是導致投遞未果的原因之一。

郵包由福州軍區後勤部徵集,它帶着老區人民的深情,於1959年送到籌建中的軍事博物館。作為館藏一級文物,它飽含着寄件方對收件人的情意綿綿,那濃濃的鄉愛親情,穿越革命戰爭年代的戰火硝煙,透着温暖,也有些許傷感,令人久久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