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座長三角“萬億俱樂部”

搶座長三角“萬億俱樂部”

圖蟲創意 圖

長三角“萬億俱樂部”,新晉者成色如何,候補者誰能居上?

2021年上半年,長三角三省一市GDP總量超13萬億元,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發展答卷。

其中,長三角8座“萬億”城市上半年GDP均超過5000億元,江蘇常州、徐州,浙江温州、紹興、嘉興、台州等“後備軍”向“萬億俱樂部”邁進。

後起之秀坐穩位次

南通與合肥作為2020年“萬億俱樂部”的新晉成員,在2021年上半年分別以5483.17億元與5203.46億元的成績躋身長三角GDP前八強。

其中,南通GDP兩年平均增速達到7.5%,在全國23座萬億城市中居首。

“與南通長遠發展有密切關係的重大工程項目在2021年上半年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包括作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重要組成部分的南通機場選址獲批,通州灣長江集裝箱運輸新出海口的建設等。”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相關項目的推進,市場投資者對南通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抱有高度預期,從而加大對南通的投資力度。

南通作為江蘇“新增長極”的定位,也成為了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林江指出,南通提出要確保對江蘇全省經濟的貢獻份額提升到10%以上,並出台了力度空前的“科創30條”政策,決心打造一流的創新生態,“研發創新能力的提升,也是南通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保障”。

此外,南通一直強調融入蘇南,接軌上海,相關區域發展戰略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同和重視。“2020年,南通攜手蘇錫常三市,在簽署了一系列跨江合作協議的基礎上,招商引資了1000億元,部分投資成效已經在2021年上半年有所顯現。”林江舉例稱。

區域一體化,是合肥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近年來,安徽省一直強調要做大“合肥都市圈”;合肥也提出,要努力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爭當“優等生”。上半年,合肥實現了13.60%的GDP增速,在去年6個新晉萬億城市中位列第一。

“當然,相比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領頭的都市圈,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營商環境等,合肥都市圈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林江建議,合肥應從發揮交通樞紐優勢、促進科技創新、帶動區域整體實力提升等多方面發力。

2020年6月,商合杭高鐵合肥至湖州段正式開通運行,隨着這條“華東第二通道”的全線開通,合肥與杭州之間再也不必繞道南京。“在此背景下,合肥將得以在交通運輸領域對安徽省內城市發揮真正的輻射作用。”林江指出,“合肥要發揮作為全國最年輕省會城市之一,以及作為全國19個重要鐵路綜合交通樞紐之一的優勢。只有與周邊城市加速聯通,合肥在合肥都市圈中的核心樞紐角色才能真正得到確立。”

依託中國科技大學等著名高校,創新是合肥最強大的經濟增長動力。“如何把合肥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優勢在長三角,特別是合肥都市圈中充分發揮出來,形成長三角中的‘合肥元素’‘合肥服務’,應該列入當地政府的議事日程。”林江舉例,合肥市與六安市共同合作推出的《合六規劃》,力圖把合六經濟走廊打造為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集聚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並把新能源汽車、航空、新一代新興技術等產業作為關鍵領域加以突破和發展。

放眼整個合肥都市圈,林江認為,“合肥在崛起的同時,要促進都市圈整體競爭力的提升,發揮其作為安徽的科技創新中心對區域內相關城市的帶動作用,同時強化安徽省在長江經濟帶戰略中的地位和角色。”

“潛力股”奮起直追

常州和徐州分別位於蘇南與蘇北,不僅是同台競技的對手,也是給彼此促進的動力。

上半年,常州GDP達到4089.60億元,徐州GDP達到3607.39億元,兩座城市各自離“十四五”時期“地區生產總值突破一萬億元”的目標又近一步。

“徐州擁有悠久的歷史,也是老工業基地,與常州相比,徐州的人口規模更大。徐州要在‘十四五’時期突破萬億GDP目標,關鍵要發揮承接蘇南地區產業轉移的作用,並圍繞產業鏈的建設最終形成自身城市的創新鏈。”林江指出,如果徐州的經濟總量能更上一層樓,將激活江蘇與其他三省交界的地區的經濟活力,形成四省交匯的經濟前沿地區,戰略意義深遠。

“作為‘工程器械先進製造業集羣’的徐州市,吸引了徐工、卡特彼勒、利勃海爾、羅特艾德、阿文美馳等頂級工程機械公司落户徐州,只要‘十四五’時期徐州經濟維持正常、健康的增長,GDP破萬億應該沒有太大懸念。”林江補充道。

常州與徐州同為製造業城市,是蘇錫常城市圈目前唯一尚未加入“萬億俱樂部”的成員。但經濟實力不容小覷,林江指出:“近年來,常州的汽車產業發展迅猛,東風、理想都在常州設廠,而且還有49家上市企業。”

“蘇錫常之中,常州的城市規模最小,最容易受到虹吸效應的影響,需要出奇招化解之。”林江建議,“‘十四五’期間,常州應該發揮其區位優越、產業和資源集聚能力較強的優勢,確立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同時,應發揮作為作為江南吳文化圈一員的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旅遊、休閒等產業。”

與江蘇相比,浙江經濟的“第二梯隊”成員更多。

上半年,在杭州、寧波兩座萬億城市之外,温州、紹興、嘉興、台州的GDP分別達到了3644.23億元、3188.61億元、2942.14億元、2722.97億元。

“浙江是一個凝聚力較強的省份,省內民眾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差異性不會太大。”林江認為,應從這一背景出發,看待温州、紹興、嘉興、台州等城市的發展潛力。

温州是浙江省除杭甬外經濟優勢最顯著的城市,“温州模式”曾與“蘇南模式”並列,是長三角重要的經濟增長模式之一。林江表示:“作為沿海開放城市,如何進一步提升城市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重構新時代的‘温州模式’,將是温州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關鍵之一。”

從城市定位來看,紹興被視作杭州的衞星城,嘉興的定位則是對接上海。林江指出:“紹興既可以承接來自杭州的經濟和產業的輻射效應,同時也能夠為杭州提供必要的產業配套和服務;嘉興因擁有鄰近上海的區位優勢以及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的優勢,經濟增長前景也依然可期。”

作為浙江省最年輕的城市,台州經濟總量曾長期位居浙江省的第五位。“雖然近期GDP總量被嘉興超越,但其經濟活力依然值得重視。”林江認為,目前台州擁有通用航空、智能馬桶、模具、生物醫藥、汽車零配件等產業亮點,如果發力精準,台州可以在數字化轉型和升級方面實現突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16 字。

轉載請註明: 搶座長三角“萬億俱樂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