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衞祖國,就是保家鄉!......”
70年前
千百萬中華好兒女跨過鴨綠江
打響了抗美援朝、保家衞國
維護世界和平與人類正義的槍聲
70年後
硝煙已經遠去
但那些“最可愛的人”
從未被祖國和人民忘記
讓我們一起向他們的奮勇與擔當致敬!
祝子清
國家有需要我就要上
1950年11月,祝子清跟隨所在部隊180師來到朝鮮,“國家有需要了,我就要上。”
剛到沒多久,部隊派他帶領一個排的士兵回國參加炮兵訓練。1951年5月,學業結束的祝子清被重新派往朝鮮,在去往前線的路上,祝子清偶遇了之前連隊的教導員。“教導員見到我就哭了,這個時候我才知道,我們180師的戰友們全都犧牲了。”
陳心凱、張嵐夫婦
今生無悔上戰場
抗美援朝期間,陳心凱是鐵道工程十一師後勤處醫務室的一名軍醫助理,妻子張嵐是師司令部的文化教員。
談起過去的崢嶸歲月,陳心凱、張嵐夫婦説他們“今生無悔上戰場”,“那時候雖然每天都在敵人的空襲中度日,永遠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但是為了祖國,為了身後的父老鄉親,總要有人冒着危險向前進,而時代選擇了我們這些人,我們也無怨無悔。”
郝成秀
偷偷扔了枴杖,忍着疼走十幾里路回到部隊
抗美援朝期間,郝成秀是軍委炮14師6團的一名炮兵戰士。
在一次火力配合後,他所在的部隊還沒來得及撤退,就被敵人發現了位置。敵人一輪輪炮彈如下雨一般向陣地“傾瀉”而來,沒來得及躲避的郝成秀被流彈擊中腰部昏了過去,等他醒來時已經躺在了野戰醫院。而沒等傷病痊癒,郝成秀就申請重新回到連隊,“因為有規定拄枴杖不能出院,我就偷偷的把枴杖扔了,忍着疼走了十幾里路回到部隊。”
嶽旭升
戰士們都抱着視死如歸的心態去戰鬥
1951年9月,嶽旭升跟隨部隊赴朝參戰,擔任十六軍四十師偵察參謀。
“當時,無論戰士還是軍官,都揹着武器和炒熟的小米,負重八九十斤步行蹚水渡過工兵搭建的浮橋進入朝鮮。”嶽旭升回憶,當時部隊的武器裝備比較落後,美軍有飛機大炮,經常能聽到敵機在頭頂飛過,可是戰士們都抱着視死如歸的心態去戰鬥。
戰地軍醫陳蘭君
怕死就不當志願軍,我要保衞我的祖國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進入到第三階段,金城戰役打響了。陳蘭君作為野戰醫生跟隨戰友們衝鋒在江原道一線戰場。
“這場戰役太慘烈了,我的左眼被炸瞎,頭部、胳膊、胸椎多處骨折。我從戰場上被帶回祖國醫治。等我傷好了,再去朝鮮,多方打聽黃毅已經下落不明。”陳蘭君説,戰友可能犧牲在朝鮮戰場,不知道埋骨何方。
龔天倪
從跨過鴨綠江那一刻,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龔天倪,1952年12月入朝參戰,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軍2師5團炮兵連文化教員。
“從跨過鴨綠江的那一刻起,我就與全國人民同心,與國家同在,已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一刻,我更懂得了生死對一個人的意義,這也是我現在心胸闊大、樂觀生活的緣由。”龔天倪老人談起入朝參戰的感受,激動地對記者説。
桂建和
炮火中行進的通信兵 口令必達
桂建和當時是通信兵,主要任務就是接受上級的命令,並將口令往排、班送信傳達。那時候沒有報話機,傳信息、命令全靠嘴説,靠兩條腿跑,在戰壕裏,傳信息不能跑,只能走着。
“信一來,哪怕下炮彈、下刀子,你也得去,下雪了踩着雪走,有時候雪能到大腿的位置。”桂建和説,當時心裏就沒有感到怕,不知道怕是啥,只想着,怎樣把信息傳達好、傳達到,讓中國志願軍打勝仗。
李俊民
後勤保障線上的“鐵血戰士”
“在朝鮮戰場上,後勤主要供應部隊藥物、被服、槍械等物資,在運輸工程中,還要克服氣候寒冷、道路不平、敵機轟炸等困難……”作為一名參加過抗美援朝志願軍的老戰士,説起戰爭,李俊民至今記憶猶新。
“漫山遍野都是雪,一走腳就凍得沒知覺了,就連睡覺都在雪地裏。那時候美軍擁有制空權,有飛機支援,時常來轟炸,為了不被發現只有靠夜晚行軍,那時候就想着把侵略者趕出朝鮮,大家早點凱旋。”李俊民老人回憶道。
張平
最好吃的就是雪配炒麪
1951年,張平隨部隊來到朝鮮,擔任營部通訊班長。因為要把上級的指令傳達給各個作戰單位,通訊班戰士的職責就是穿梭在槍林彈雨之間。
“因為物資緊缺,那時候最好吃的東西,就是把炒麪裹着雪球一起吃下去。”張平説,有的戰士炒麪吃完了,就把裝炒麪的布袋拿出來舔一舔充飢。
巴流海
我們不怕死,怕物資沒有按時運到
1951年入朝後,巴流海以運輸兵的身份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安東機務段工作。
“保障物資運輸是我們當時的使命。頂着槍林彈雨,經常面對生死考驗。但我們不怕死,怕物資沒有按時運到。”説起抗美援朝往事,巴流海依然表情堅毅。
銘記偉大勝利
捍衞和平正義
致敬英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