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岸線利用結構和佈局欠合理 全國人大代表周建軍建議

長江岸線利用結構和佈局欠合理,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分區域分河段制定保護利用規劃

科學劃定長江岸線生態紅線

今年3月1日,我國第一部流域法《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長江保護也成為眾多代表和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洪宇建議加強崩岸生態修復,改善水生動植物棲息地環境,逐步恢復近岸水域生態系統。

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資源環境專委會主任周建軍建議通過調整規劃、優化管理和技術手段儘量降低工程影響,恢復自然生態功能和提高環境容量。此外,水電行業亟須創新發展,周建軍建議主動引領江湖上游地區大規模發展清潔電力,改革水電等利益分配機制,為流域上游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帶來可觀的資金來源。

現狀

珍稀特有物種全面衰退

長江連接着我國西南、華中、華東三大經濟區,素有“黃金水道”之稱。長江岸線資源的保護與科學利用,是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和長江大保護戰略落實的關鍵。

根據中國科學院綜合科學調查,長江干流岸線總長7897.7千米,利用岸線長2901.8千米,利用率為36.7%。長江岸線涉及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重要飲用水水源地、蓄滯洪區、自然灘地、洲灘岸線等生態敏感區,佔到整個長江岸線長度的50%。

不過,當前長江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方面的退化令人擔憂。農業農村部長江辦主任馬毅近期公開表示,水生生物是水域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河湖泊健康狀況的終極指標,但長期以來,受攔河築壩、水域污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沙採石等高強度人類活動的影響,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珍稀特有物種全面衰退,經濟魚類資源接近枯竭。

世界自然基金髮布的《長江生命力2020》稱,長江上游的魚類物種數從上世紀80年代的161種減少了46種,魚類特有種數則從96種減少了27種,長江干流的漁業資源量從1953年的43萬噸下降到2011年的8萬噸,鄱陽湖的濕地植被面積,在過去的30年裏減少了30%。

生態敏感岸段保護不足

周洪宇認為,長江岸線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涉及水利、環保、農業等多個部門,目前對岸線資源系統研究和高效管理還未完全實現,不合理開發使岸線的生態屏障和保育功能遭到破壞,威脅到長江流域生態系統健康及沿岸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長江上、中、下游和主要支流岸線,以及濕地利用的不同類型區,目前還有洲灘濕地恢復存在盲區、生態敏感岸段保護力度不夠、岸線利用結構和佈局欠合理、不合理佔用和干擾現象頻發等問題。“洲灘濕地對洪水、堤岸建設等響應敏感,是典型的生態敏感區,應是生態修復工程重點開展的區域。”周洪宇説。

此外,長江岸線利用結構和佈局也欠合理。目前長江中下游岸線資源中港口碼頭和工業岸線比例高,大量工業園沿江鋪開佈局,部分工業園和企業根本無需碼頭,造成岸線資源浪費。下游部分岸段結構存在失調,自然生態和觀光休閒岸線缺乏,面臨“臨江不見江”的困局。

“目前長江的修復和保護,還沒有抓住重點。”周建軍認為,當前長江面臨的根本問題是生態問題,並非污染,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曾在人大常委會的彙報中指出,目前長江已是優質水體。但現在河流生態問題依然嚴峻,長江保護不容樂觀。

幾十年來,長江流域開發治理取得了巨大成績,但開發建設對河流造成了結構性改變,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和運轉等人類活動,改變了河流過程、面貌和自然屬性,降低了環境容量,這些是造成當前長江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

建議

降低水利工程對河流的負面影響 恢復自然生態功能提高環境容量

周建軍説,河流保護需從源頭開始,重點在於降低水利水電工程對河流的破壞,減少不利控制,儘量修復流域自然屬性。他認為,河流修復要以保護、集約和自然優先,堅持以非結構措施為主。當前長江生態環境修復,應重點針對大壩等水利工程造成的重大改變,通過調整規劃、優化管理和必要技術手段儘量降低工程負面影響,恢復自然生態功能和提高環境容量。同時必須注意到,修復是人為措施,也具有風險,要嚴格制止通過工程建設來修復工程問題的不當做法,“絕不能以修復之名造成新的破壞”。

周建軍進一步建議,以“水資源工程”重新定位大型水電工程,以全流域安全、水資源和生態需求作為工程的主要運行目標。通過“水庫挖泥”將水庫淤積泥沙和磷等物質逐步轉移到下游,消除內源污染、修復下游河流物質通量,實現通量平衡。要綜合治理鄱陽湖和增加“引清水入洞庭”,保護河湖聯通,提高湖泊環境容量。

同時,利用好現有工程,通過三峽等流域工程調控,在流域江湖之間構建新的安全與生態環境支撐機制,長期維持長江中游河湖穩定格局,保護長江口抵禦鹽水的能力,保護河湖生態環境功能和長江生境多樣性。

此外,水電行業必須創新發展。周建軍認為可以利用其在電力系統中巨大的結構優勢,主動引領江湖上游地區光伏等清潔電力大規模發展,通過支持水電從基本能源向結構能源轉變,改革水電等利益分配機制,為流域上游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帶來巨大的資金來源。“建議除工程建設、維護、企業正常運轉和常規發展等必須支出外,西部水電清潔電力的上網電價直接收入,應主要用於流域綠色發展和河流保護。”周建軍説,長期的生態環境保護不能主要依靠政府撥款,穩定與可持續的投入機制是保障長江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的根本。

明確岸線保護法定範圍 開展崩岸生態修復工程

周洪宇建議,水利部、生態環境部應結合岸線水域陸域綜合生態功能,科學劃定長江岸線生態紅線,明確岸線保護法定範圍。同時,要大力開展崩岸生態修復工程,改善水生動植物棲息地環境,逐步恢復近岸水域生態系統,對受損失的魚類資源採取增殖放流等補救措施,降低崩岸應急處理工程對濕地生態系統造成的不良影響。

“目前長江岸線資源的開發利用,已經從最初的港口建設逐步發展到工業、城鎮生活、過江通道等多個方面,不可逆的利用方式越來越多。”周洪宇説,應加強區域協調聯動發展機制,從流域系統和整體的角度出發,優化佈局,提高已建碼頭、港口的利用效率。根據長江岸線資源不同區段自然基礎、開發利用現狀、環境生態問題和岸線保護需要,分區域分河段,因地制宜地制定保護和利用規劃。

他建議,嚴控在自然保護地岸線範圍內投資硬化性、污染性的旅遊和生產項目,嚴格堤內水產養殖審批,禁止在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內的岸線範圍內挖沙採礦,或在幹流及主要支流岸線邊界向陸域縱深1公里範圍內新建、擴建化工項目。此外,要加大非法碼頭整治力度,提升已有碼頭使用效率,實施岸線濕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精細化管理。

對岸線資源的系統研究是實現高效管理的前提。周洪宇和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王學雷都建議,從長遠來看,應將岸線資源科研監測納入資源學和生態學學科體系,促進岸線及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建立對岸線及洲灘濕地演變、水沙情勢變化等多方面的長期監測系統。針對利用與保護衝突嚴重、生態問題突出的重點岸段,開展岸線利用的生態影響跟蹤評估研究,為長江岸線及濕地保護利用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新京報記者 黃哲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17 字。

轉載請註明: 長江岸線利用結構和佈局欠合理 全國人大代表周建軍建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