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十四五”規劃落實 着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推動如期實現碳達峯碳中和
全國政協常委 李偉
如期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我國向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時間緊任務重,必須抓住“十四五”這個關鍵窗口期。
加強頂層設計,推動碳達峯碳中和納入發展改革工作全局。妥善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短期和中長期、整體和局部的關係,結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着眼全局算大賬算總賬,科學制定碳達峯行動計劃和碳中和長遠規劃。
積極構建碳達峯碳中和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全國統籌,推進政策創新,強化部門合力,推廣先進經驗。完善法律體系,立足碳達峯碳中和視角對相關法律進行審視完善,重點加快能源法修訂和碳排放權交易立法。
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繼續壓減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電力等六大高耗能行業落後產能,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大幅度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建立滿足水電、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要求的新型電力系統。
加強綠色低碳重大科技聯合攻關和推廣應用。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佈局,制定發佈重大工業低碳技術目錄,積極發展技術除碳;建立煤炭、石油、石化、電廠等相關行業聯動機制,解決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成本高、效率低問題。
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
全國政協常委 黃震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為加快推動“十四五”規劃科技創新相關目標的落實,建議:
多渠道加強基礎研究投入。發揮中央財政主體作用,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經費佔研發經費投入比重。引導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明確制定直接針對基礎研究的優惠税制。為企業搭建更多先進的共性科研平台。引導社會基金、科技金融等對基礎研究領域增加投入。
不斷壯大基礎科研人才隊伍。在全球範圍吸引人才,設立定位為資助全球頂尖基礎研究人才的研究基金,搭建國際一流科學研究平台與設施,建立靈活的人才引進機制,給予頂尖科學家更多的科研自主權。
完善基礎研究支持和評價機制。按照基礎研究的規律來規劃項目週期,建立長期穩定的支持機制,提高科研投入中穩定支持的比例,增加非競爭性科研經費支持,把科研人員從報項目跑項目中解放出來。注重對基礎學科小項目的支持,鼓勵對小問題、細領域深入研究。探索建立新的項目評審機制,放寬評價週期,給科研人員創造一個能夠“十年磨一劍”潛心研究的環境。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
全國政協常委 萬建民
農業種質資源是現代種業發展的基礎,是國家戰略資源。系統挖掘和利用農業種質資源是實現從源頭上保障種業發展與種業安全的根本路徑。為做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建議:
加快種質資源的搶救性收集保護。結合種質資源普查收集行動,加強對珍稀瀕危資源的搶救性收集保護,鼓勵有條件的省率先啓動畜禽和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調查工作。優化種質資源分類分級保護名錄,完善種質資源進出口審批制度,鼓勵企業和科研單位引進境外優異資源。
強化種質資源國際交流合作。加快國外引種隔離檢疫基地建設,強化生物安全措施,支持建立種質資源引進“綠色通道”。
加大種質資源共享利用。加強頂層設計,明確各級各類庫圃定位,既要避免重複建設,又要實現全面覆蓋、穩定運行。建立國家農業種質資源共享利用交易平台,加大種質資源實物展示和信息發佈力度。積極探索各類作物種質資源分類賦權和共享交流機制,促進優質種質資源高效共享利用。
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 蔣作君
集成電路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十四五”時期,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瞄準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議:
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持續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延續和拓展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集中力量重點攻克包括光刻機、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件等核心難點,制定政策鼓勵並支持創新產品和設備大規模進入集成電路製造業的生產部門。拓展新的應用領域,形成優勢產業為主的新市場,加快建立適應國內最終需求的集成電路供給體系。
夯實人才基礎。持續加大科研人員培養力度和對從事基礎研究人員的投入保障力度,合理優化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中政府投入結構和比例,加快集成電路一級學科建設。對海外引進人才制定更開放、更全面、更有針對性的量體裁衣的特殊政策。
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拓展和營造新興市場。依託國內較為完備的產業鏈,積極探索未來和集成電路有關的新興市場。在新興應用領域,利用市場優勢,圍繞國際產業態勢,構建新型產研聯盟,推進海外投資,加強國際合作,持續鞏固中國與全球集成電路產業鏈的經濟貿易及技術創新紐帶。
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
全國政協常委 樓繼偉
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是適應新發展階段形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為此建議:
堅決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一方面,加強自主核心技術攻關,實現高端技術突破,確保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完整並富有韌性和彈性。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鞏固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地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頻共振”的深度融合態勢。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健全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對國內市場,探索全國統一適用一張負面清單,合併全國版負面清單和自貿試驗區版負面清單,促進內外資公平競爭。
切實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加強出口產品質量管理,鼓勵企業採用先進技術和標準,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認真研究內外貿一體化“同線同標同質”中存在的問題和障礙,促進進出口協同發展。推動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壯大,提升貿易數字化水平。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開放平台建設,加快制定出台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完善口岸平台建設,不斷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
持續推動殘疾人事業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 張海迪
“十四五”規劃綱要對殘疾人康復、社會保障和就業創業等作出了部署安排。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須保護好殘疾人權益,殘疾人事業一定要繼續推動。建議:
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加強對康復事業的統籌規劃,將康復醫學提升為國家一級學科,建成高起點、高水平、國際化的康復大學,建立國家康復重點實驗室,加快康復醫學基礎研究、康復專業人才培養和康復服務體系建設。
提高困難殘疾人保障水平。殘疾人作為脱貧攻堅的重點羣體,如期實現脱貧。但是還有相當數量的殘疾人增收能力弱、返貧致貧風險高。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還要對殘疾人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特別是對全部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要及時納入特困供養或者最低生活保障範圍,逐步提高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讓困難殘疾人生活得到穩定的、更高水平的保障。
促進有條件的殘疾人就業創業。開展殘疾人就業促進專項行動,落實殘疾人就業補貼獎勵政策,改進殘疾人就業服務,多形式、多渠道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讓更多殘疾人通過自己的勞動過上更好更有尊嚴的生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
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全國政協常委 楊明生
現代化基礎設施是促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建設融資是關鍵環節。建議:
區分項目屬性,匹配籌措建設資金。對公共產品屬性強的項目,堅持政府投資為主,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力度,研究出台對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税費減免、獎勵補貼等政策;對屬於具有收費功能的基礎設施,促進政府資金和民間資金相結合;對屬於商業化性質明顯的公共設施,以民間資金為主導,政府給予政策支持。
增強政府資金引導作用。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發揮槓桿帶動作用,同時處理好債務增量與存量的關係,把握好近期和遠期的平衡,防止債務過度積聚。進一步統籌整合中央有關專項資金,鼓勵地方將支持方向相同、扶持領域相關的資金進行有效整合,加強項目統籌,形成統一的政策支持框架。
更好發揮債券的融資功能。利用國際市場負利率和低利率貨幣環境窗口,適度擴大政府債券發行規模。
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全國政協常委 陳放
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支持更多企業投身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十四五”時期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建議:
提升政策實效。確定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提高政策精準度和針對性。配套細化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解決企業轉型升級中的具體問題。分級開展企業發展狀況評估和人員培訓,由政府支持、行業協會牽頭開展新職業人才職稱評定。加大力度淘汰出清過剩和落後產能,引導企業瘦身健體,提升核心競爭力。
推進數字化改造。推動產業數字化,提供技術應用指導、財税政策支持、基礎設施改造補貼等,推動企業上雲、用數、賦智。推動數字產業化,有序推進平台數據共享、公共數據開放,助力企業、產業和數字社會發展。
完善要素供給。在中西部佈局和培育一批萬億級產業集羣,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推動企業利用市場手段盤活存量資源,加強市場、技術、人才整合。強化金融創新,運用不同融資體系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加快發展物流業
全國政協常委 葛紅林
我國物流業快速發展,以工業物流為主的物流格局正轉向工業物流和生活物流雙輪驅動。為此建議:
深化物流體制機制改革。改革高速公路管理體制,研究組建高速公路路網公司。加快修訂公路法、《收費公路管理條例》,樹立“長期限、低費率”導向。在國家物流樞紐、大型物流集散地園區、工業集聚區建設鐵路專用線,減少裝卸次數。
推進物流標準體系建設。構建貫穿物流全過程的物流標準體系,重點在物流標準器具、冷鏈温控要求、物流信息技術等領域制定完善標準。推進公、鐵、水、空等運輸方式統籌整合,以港口碼頭、鐵路沿線貨運場站、大型公路貨運樞紐為節點,謀劃佈局一批鐵水聯運、公鐵聯運、鐵水公空聯運項目。
大力培育骨幹物流企業。鼓勵通過併購、重組等方式優化整合資源,提高物流業組織化程度,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
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
全國政協常委 吳國華
“十四五”時期要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組建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此建議: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打造人才高地。重視系統性培養及輸送本土優秀人才。國家實驗室周邊院校藉助大科學裝置的地緣優勢,結合“強基計劃”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鑄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試點建立符合基礎研究和前沿學科實際的評價體系。例如,在科研人員晉升考核上,提升研究價值、實施進展的權重,並採納國際同行評議,從結果導向轉向過程和科研內容導向,改善人才的科研環境和工作心態。
創新科技攻關協作形式,建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新機制。強化國家實驗室及關鍵共性技術平台的科研工具效能,引導鼓勵領軍企業與國家實驗室聯合組建“科技攻關創新聯合體”。深入挖掘國家實驗室、科研院所、高校等資源優勢,聚焦產學研“融合點”、多學科“交叉點”、新經濟“興奮點”,搭建一批公共服務平台,促進業界學界不同領域之間信息共享、交流互動。
做強優勢特色農業產業
全國政協常委 張桃林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為此建議:
編制實施產業振興規劃,持續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指導脱貧地區在立足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選準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的基礎上,編制“十四五”特色產業發展規劃,謀劃實施一批重點工程項目。
加大財政投入,完善產業發展支持政策和考核機制。指導脱貧縣統籌用好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專項資金和涉農整合資金,重點支持產業發展,擴大中央財政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試點,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邊緣户、一般户的貸款支持。同時,把脱貧地區特色產業發展作為推進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科學設置考核指標。
強化產銷對接服務,構建農產品營銷長效機制。逐步擴大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等建設項目實施規模,開闢脱貧地區特色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綠色通道。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推動農產品流通企業、電商、批發市場與脱貧地區建立穩定產銷關係。
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提升產業聯農帶農能力。在扶持項目、金融保險、用地用電等方面,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扶持力度。鼓勵東部地區企業到脱貧地區投資興業,打造產業化聯合體。
推進國家水網建設
全國政協常委 蔡其華
推進國家水網建設,是“十四五”規劃綱要作出的重要部署。為此建議:
充分認識加快構建國家水網的重大意義。國家水網是以全國江河湖泊水系為基礎、輸排水工程為通道、控制性調蓄工程為節點、智能化調控為手段,集水災害防控、水資源調配、水生態保護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水網。相對於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設,國家水網更具系統性、協同性、智能性。
進一步明確推進國家水網建設的重點任務。完善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堅持蓄泄兼籌、以泄為主,新建、擴建洪水外排通道,加快防洪控制性樞紐建設,推進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優化水資源配置戰略格局,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推動南水北調東、中線後續工程建設;實施河湖健康保障工程,構建江河湖庫連通通道,維持河湖生態廊道功能,強化重點地區水土流失治理,開展生態脆弱河湖治理修復。
堅持系統觀念,做好頂層設計,紮實有序推進。編制國家水網工程規劃;開展重大問題研究;建立多元投資機制;推進供水價格改革。
打造粵港澳創新灣區
全國政協常委 蔡冠深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要發揮好香港與內地各自優勢,建成國際一流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圈。建議:
加強科創合作組織協調。着眼國家未來發展,成立由科技部牽頭、三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參與的創新合作聯席會議機制,充分發揮大灣區“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不同法律和貨幣體系”的獨特優勢,提升大灣區的整體創新實力。
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大學基礎研究、研發中心、跨國科技企業和初創公司、金融四方面對接。進一步用好香港這片科技創新的熱土,需要各方統一認識、形成合力,着力促進科研要素跨城聯動,在資金、税收、人才等方面作出更便捷化的安排,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培育創新科技新生力量。由香港高校聯合深圳和廣州的科研機構申辦更多國家實驗室,搭建更多創科新平台,進一步發揮香港高校的科研潛力和聚集國際頂尖人才的優勢,為粵港澳科研及創新產業發展持續注入新生力量。
加快構建綠色貿易體系
全國政協常委 錢克明
“十四五”期間,我們須從根本上轉變貿易發展方式,加快構建綠色貿易體系。為此建議:
制定綠色貿易體系建設框架路線圖。加強規劃引領,在“十四五”國家有關專項規劃中明確貿易領域率先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總目標、分階段目標、重大任務和主要舉措。建立統一的綠色進出口標準、認證、標識及統計體系,加強監測考評和獎懲。
形成有利於綠色貿易發展的體制機制。健全綠色貿易促進體系,降低環境產品進口關税,取消高排放產品出口退税,大力發展綠色會展經濟。推進國內外碳市場一體化,完善國內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加快建立與國際碳市場鏈接及交易互認機制。
引導傳統貿易綠色轉型。開展綠色貿易試點,選擇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等先行先試。鼓勵行業組織研究制定行業綠色產品進出口標識,建立外貿產品全生命週期碳足跡追蹤體系,鼓勵企業爭取國際碳足跡認證。
加強綠色投資合作。在引進外資上,加大環境項目的招商引資和政策支持力度。在對外投資和承包工程上,將第三方環境影響評估納入項目備案管理,將環境敏感型項目列為須核准項目,引導境外中資企業履行環保社會責任。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全國政協常委 胡剛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建議:
充分發揮三種優勢。一是體制優勢。發揮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體制優勢,始終把人民的整體利益置於首位,集中力量把事關人民羣眾身心健康的好事辦實。二是羣眾優勢。在愛國衞生運動、全民健身運動中充分尊重人民羣眾的首創精神。三是中醫藥特色優勢。深刻認識中醫藥的特色和比較優勢,做好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
關注三類人羣。一是大力推進覆蓋兒童、青少年、壯年、老年等各類羣體的保健工作。二是督導企事業單位改善勞動環境、保障勞動者權益,規範保健行業發展。三是從制度層面保障“救命藥廉價藥”的生產銷售;治療過程加大中西醫結合力度,推進診療模式轉變。
抓住三個重點。一是加快醫藥人才培養。用好學科交叉融合“催化劑”,加快培養新醫科等緊缺人才。二是加強醫療機構建設。堅持基本醫療衞生事業的公益性,均衡佈局優質醫療資源;探索建立“醫防融通”的一體化、一站式新型醫療機構;推動和優化縣域和鄉村“醫共體”建設。三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從“管辦分離”着手,完善醫療機構經濟補償機制和藥品價格管理機制;更加註重醫院的社會效益,推動醫院考評考核機制改革;堅持醫藥、醫保、醫療改革聯動,加強監督制度建設。
加快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
天津市政協常委 褚斌
加快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為充分發揮天津港優勢和作用,更好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建議:
進一步深化環渤海港口羣建設。加強津冀港口頂層設計,加快組建津冀組合港聯合管理機構,優化區域集裝箱、大宗散貨等運輸佈局,深化津冀港口集裝箱干支聯動,推進津冀港口一體化發展,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錯位發展、高效協同的津冀世界級港口羣。
加快京津冀航運要素聚集。統籌推進京津冀航運要素優化配置,引導航運相關產業和機構向津冀港口羣周邊轉移,鼓勵航運服務、商貿物流等企業總部或區域中心落户,大力發展航運總部經濟,支持港航信息、海事法律、航運金融、船舶工程等現代航運服務業發展,提升高端航運服務產業規模。
優化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加快“霸州—徐水—淶源—張家口”貨運鐵路、津薊北延線等工程前期工作,推動儘早開工建設,提升津冀港口羣直通腹地鐵路大通道體系,更好服務“三北”地區高質量發展。
強化製造業人力資源保障
湖南省政協常委 李濤
“十四五”時期,中部地區着力打造重要先進製造業基地,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議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加強中部地區先進製造業人力資源保障。
在中部地區率先開展職業教育改革試點。結合中部地區優勢製造產業設立專業,實現由“政府辦學為主”轉向“混合所有制社會辦學為主”,面向企業、園區選聘一批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從業時間長、經驗豐富、水平較高者擔任院校領導和教師;建立貫通“技術工人—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大國工匠”的職業教育體系和人才成長通道。
創新職業院校學科建設與評估體系。從體制機制、考核導向、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學科評估、人事制度、師資隊伍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改“就業率考核為主”為“專業對口就業率考核為主”,開發適需的新型教材、教具體系與實訓場景,教職工實施全員聘任制。
創辦一批混合所有制特色產業學院。例如組建工程機械產業學院、軌道交通產業學院、區塊鏈與智能製造產業學院、通用航空特色產業學院、光機電產業技術學院等。
加速5G規模應用
重慶市政協常委 吳在學
當前我國5G網絡建設全球領先,越來越多的產業完成了上網、入雲,為“十四五”開新局奠定了領先基礎。未來,應全局性謀劃、戰略性佈局、整體性推進,從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等系統性協同推進產業的高質量數字化發展。建議:
堅持規劃先行,推進5G與千兆光網在城鄉地區實現“雙千兆”協同發展。在城市建設上,加大“雙千兆”建設政策保障,將“雙千兆”規劃與市政、建築以及基礎設施規劃一體化開展;在鄉鎮建設上,加快推進700M頻率的共建共享,完善鄉村和偏遠地區的5G覆蓋,打通鄉鎮“雙千兆”建設“最後一公里”。
深化數據中心、“5G+邊緣雲”等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進一步擴大新基建工程共建共享範圍,從政策上統一規範、一體規劃,出台數據中心、邊緣雲等共建共享和能效提升指導意見。
優化組織與政策,加速5G跨行業規模應用落地。升級優化“5G+行業融合創新”激勵政策,鼓勵行業間聯合創新體建設,推動設立5G產業園區、創新中心等,形成一批“5G+行業應用”的高水平國家級標準和高質量、高能效的應用示範,傾力打造製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24日 第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