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乎被人們遺忘的陳天橋,宣佈給加州理工學院捐贈1.15億美元,用於腦科學研究。這個新聞出來後,很多人表示反對,比如北大教授饒毅説陳這種行為是“典型的錯誤”,應該捐給中國。陳為什麼沒有捐給中國?或者換個問法,中國大學為什麼收不到私人捐贈?
要點速讀1捐贈私人財產,是陳天橋夫婦的私事,不必接受公共輿論的檢視,更不必接受站在國家高度的審視。這次捐贈,更可能是陳天橋的個人興趣,企業家對前沿科學有興趣是好事。2中國大學難募私人捐贈,和國有辦學體制、科研經費機制有關,不透明讓富人望而卻步。更和高校沒有募款傳統,不懂方法,不積極主動相關。募款是門技術活。一些低級的惡意揣測可以先歇歇
在將盛大遊戲和盛大文學出售後,中國互聯網最早一批的風雲人物陳天橋,就雲淡風輕地消失在公眾視野中,除了在網癮少年這樣的話題時,被當做“始作俑者”拉出來批鬥幾句。
陳天橋“消失”多年後,這次帶着爭議出現
這一次,他恐怕想不到,一個支配個人財富的捐贈行為,不僅得不到民眾支持(這個是常有的),也遭到了國內學術界的反對。著名教授饒毅表示:“陳天橋夫婦選擇在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研究都歷史悠久的加州理工學院支持腦研究,而不是上升期的中國,是典型的錯誤。”
這個捐贈有沒有錯,咱們先不談。可以先談一個現象。近幾年,只要有中國富人給國外大學捐款的消息傳出,很多人第一反應往往是“為子女錄取買單”。不可否認,美國排名靠前的一些高校,確實有吸納校友捐贈,並對校友子女優先錄取的傳統,但這一點對加州理工不成立。
加州理工學院更像是一個科研機構。它明文規定錄取不會參考種族、校友、捐贈等因素。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表示,這世界上沒有哪個土豪會弱智到送不成器的孩子去Caltech(加州理工學院)受苦的,同樣的錢去讀常青藤不就完了?
這次捐贈,更大程度上是陳天橋個人興趣,不必上升至國家高度
陳天橋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這兩年他拼命學習腦科學知識,已經見了斯坦福、哈佛、加州理工、麻省理工、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校長,也和國內的知名大學交流過。在2015年春節,陳天橋甚至託人從復旦大學借了20多本腦科學基礎教材。
這種巨大的學習熱情,是需要興趣作為強力支撐的。這個興趣和他做遊戲時的經歷有關。據陳天橋介紹,盛大遊戲最多時上千萬人同時在線,如果改一個遊戲數據的輸入,有的玩家就崩潰了,有的人就上來鬧事,有的人則覺得很開心。同樣的輸入,經過人的大腦的處理,會輸出不同的感覺,最後引導你的行為。“信息輸入和輸出之間,我們的大腦怎麼處理?我們對它完全未知。”
加州理工學院官網對陳天橋夫婦的介紹
當然,這可能不僅是陳天橋個人的興趣愛好,他認為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和腦科學的發展緊密相連,他要提早佈局。
饒毅批評陳天橋夫婦的捐贈行為,更像是從國家層面出發的。饒毅曾經給出過一組數據,説美國每年投入神經科學研究的資金是50億美元,中國是2億美元,只有美國的4%。言下之意是中國更需要這筆錢。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可能存在兩處不妥。
其一,捐贈是陳天橋夫婦的私事,不必接受公共輿論的檢視,更不必接受站在國家高度的檢視;其二,腦科學研究,是基礎科研。基礎科研對科研工作者自身有競爭,但對全人類而言不存在競爭。中國人一直在癌症治療等領域受到美國科研進步的好處。把目光只侷限在一國,稍顯狹隘。加州理工學院院長在接受捐款後表示,“本校與這對夫婦共享着同一個願景。我們都堅信通過對大腦的科學洞察,從而使我們更深地理解人類如何感知世界,以及技術干預如何改善人類體驗。”
為什麼不捐給中國大學?
為什麼不捐給中國大學,似乎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今年3月,陳天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曾經要捐贈給某大學一筆資金,對方開始很高興,我們説希望你給我一個報告,結果就不給。問題出在哪?他們還是不缺錢,沒必要和我打報告做乙方。
是不是真的不缺錢,不得而知,至少從態度上看不像缺錢的樣子。陳天橋認為,中國大學得不到私人捐款,是國有辦學體制、科研經費機制遏制了整個民間慈善。直接點説,陳天橋即使不願給國內高校捐款,也是被逼出去的。
反看加州理工學院,他們有一個叫做發展與研究所關係的部門(Development and Institute Relations),負責與捐贈者和潛在的捐贈者合作,建立一個良好的支持環境,“使資金資源與學校的願望相匹配,所有的支持者都能夠充分參與,享有知情權”。
我國高校的造富能力並不差,2014年,僅清華、北大兩校培養的億萬富翁就分別達132位和125位。但是,一些富豪在選擇捐款時,並不會把國內高校作為首選。2010年,耶魯大學2002屆畢業生張磊向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捐贈888萬美元,這一舉動遭到多數網友非議。原因在於,張磊本科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不捐給人大而捐耶魯就是“忘恩負義”。
潘石屹2014年捐贈耶魯也引起一番批鬥
在接受捐贈後,捐贈者以何種方式監督資金使用,捐贈資金怎樣公開、透明地使用,這些問題在國內大學都不清晰。連捐贈前讓你提交一個資金使用規劃都不肯,還想在錢撒出去後監督?想給國內大學捐贈的人,在心裏不得不掂量一下,我這樣做有意義嗎?
除了以上這些問題,中國大學之所以收到的捐款少,和他們自身募款意願、能力低有很大關係。著名美國腦科學研究所冷泉港(ColdSpringHarborLab,CSHL)神經科學主席AnthonyZador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為什麼是美國人而不是中國人得到了這項捐贈,很顯然是美國大學接受私人慈善捐款的歷史更為悠久。”
這話説得一點沒錯,在美國大學,校長、院長的第一要務就是募款。清華大學潘慶中教授舉過一個例子,他有一次和幾位老師去麻省理工學院見一位院長,“我們早上見的他,他説中午不能和我們一起吃飯了,因為他要從波士頓飛舊金山,晚上要跟舊金山的一位捐贈者一起在機場吃飯,吃完飯以後他在機場的酒店過完夜,第二天一早再回來。你想,他用6個小時飛過去就為了吃頓飯,睡一覺,再用6個小時飛回來,就是募款去了。”客觀地説,中國大學有些校長和院長的觀念還沒轉變過來,覺得“管人要錢”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
個人捐贈,只要不是詐捐,就不必受到任何道德審查。即使從技術層面説,國內的大學應該自己反思,是不是他們把捐贈都逼往了國外。